第四节 水文地质
第四节 水文地质
根据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和岩石含水性等因素,可将煤田划分为4个水文地质分区:
一、第四系冲积洪积孔隙水文地质区
分布于河谷两岸,呈枝状发育,其规律是,河流自上游往下游,含水层逐渐加宽增厚,透水性由强变弱。倭肯河谷冲积层,宽约1000—3000米,厚度6—15米,其中含水层厚4—12米。根据单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在0.314—1.89公升/秒米,渗透系数为7455—42085米/日,水质不良,含铁离子较高。
二、下白垩砾岩、砂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
底部为北山集块岩与煤系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往上由粗粉砂岩、砾岩组成。煤田内广泛分布,煤系地层的外围多为此区。岩层分选性极差,较坚硬,含多量凝灰质,单位涌水量0.258公升/秒米,渗透系数0.956/日。
三、上侏罗迹含煤地层裂隙水水文地质区
含煤地层裂隙水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强风化裂隙含水带、风化裂隙含水带和弱风化裂隙含水带。总的规律是随着深度加大,其透水性逐渐减弱。
四、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区
分布在煤田外围南部和西部,岩性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一些古老的变质岩,岩性坚硬,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仅雨季有季节性下降泉。如五台山附近安山岩下降泉,其流量小于10立方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