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水 1960年由矿务局自行设计,施工、投资、兴建供水设施。1979年以前,城市供水由矿务局水暖厂独家经营。1978年以后,由矿务局水暖厂(现水电厂)和市自来水公司经营,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作为城市供水的补充成分,解决自身的生产、生活用水。1985年末,城市供水形成新兴、北山、桃山、中心区临时水源4处。
一、水源兴建
市区地处丘陵,市区内有倭肯河、茄子河、中心河、万宝河、龙湖河等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市区地下水属第四纪冲积层潜水和风化裂隙水,含水量不大。据二○四队地质勘探表明,仅西起葫芦头沟东至东胜屯近5.5公里地区为丰水区,由于补给条件差,并且受煤炭开采疏干影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不能做为城市供水的永久水源。1985年以前,城市供水水源均为临时水源。城市永久水源,待治理三江平原骨干工程桃山水库建成后,将作为城市供水的永久性水源。
(一)北山水源的兴建
1976年市建设北山水源。并成立市自来水公司。1976年投资48万元(省投资25万元),1977年4月,由市城建局组成了“市供水工程指挥部”,负责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接收了矿务局北山水源1号深水井,做为市政供水的第一眼水源井。建设了1座泵站、3座供水点。1978年1月1日,正式供水(供水能力为40吨/小时)。
1978年11月,在市腐殖酸厂院内设2号水源井,辅设输水管线170米。1979年5月兴建泵站。1980年1月正式供水。1981年在市二中附近建设3号水源井,辅设100米输水管线与主管道并网。1981年8月投入运行。1982年为解决部分城区和居民供水难、吃水难的问题,在倭肯河大桥桥头建立一座加压站和一座混凝土结构600立方米储量的水池,同年投入运行。
1984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源井单井涌水量减少。红旗大街西高岗(后岗)一带严重缺水,为解决水源问题,借用针织厂自备水源井一眼并网投入使用,同时在木螺丝厂附近建设一座二级加压站。
1985年6月,借用市腐殖酸厂自备水源井并网投入运行。7月原二号水源井因井壁倒塌而报废,同年3月在原二号井附近又新打1眼水源井。
(二)中心区水源的兴建
1978年经国家水电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结合城市供水、防洪、发电、养鱼等,开始筹建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桃山水库。1981年,城建局根据市科委提供的桃山区地下水勘探资料,经省煤田地质公司、省城建局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审查鉴定,认为东胜屯一带属丰水地区。
1981年市自来水公司委托二○四队打了2眼钻井进行抽水试验,井深分别为123和125米,出水量分别为每小时30吨和50吨,每天按20小时计算,月出水量600至1000吨。抽水试验结果表明,可以作为水源地建立深井群。1981年北岗煤矿开发后,煤管局提出要在东胜屯一带建井采煤(东胜屯在北岗矿范围内)。因此城建部门在东胜屯一带建立水源地的设想放弃。1982年12月,城建部门正式向市政府提出在东胜屯一带建水源的报告。1983年2月18日,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在东胜屯一带建立中心水源。1983年在北岗矿一井、六井下部煤层底板300米处粗砂含水层内建4眼水源井,井群位置在水力影响半径范围以外,对矿井生产和供水生产互不影响。
1984年11月,在热力公司院内兴建一眼水源井及配套工程,同时借用市农业中专,市党校各1眼水源井,接收房产部门已建成的供水管网,新辅设部分管网形成中心区市政供水系统。
1985年打深井4眼,辅设管道5867米,12月投入试运行。月供水能力3000吨,基本解决了桃山水库建成前中心区供水问题。
(三)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
在城市供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部分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为解决本单位,本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投资兴建自备水源井。到1985年末统计,全市共有自备水源井58眼,其中矿务局系统各厂、矿自备水源井21眼。其它单位自备水源井37眼。
市自备水源情况表
表4—8
续表4—8
二、供水管网
市政供水管网分老区和中心区。老区输配水管网形成环路,总长度13680米。1985年,中心区管网正式形成,配水管网6337米。
(一)、老区管网铺设
1977年铺设1号水井至北山路,七台河路至体育场输水管线。分别采用Φ250和Φ4200铸铁管。管线横穿倭肯河,施工难度较大,由于没有经验,缺少技术指导,第一次施工失败。第二次由沈阳市自来水公司打井队采用“井点疏干法”用草包围堰将倭肯河分流,围堰河干由沈阳市自来水公司施工,管道铺设由市自来水公司打井队施工。管材产用承插接头轻铅封口。从水源起,沿北山路至客运站段管经为Φ250,在这段中处于低洼地带的倭肯河至市二中段为铅接口,其余均为水泥口。客运站沿七台河路至体育场管径为Φ200。1978年铺设从花鸟鱼商店至矿务局一中(现医药商店)沿正阳街到一副食为Φ150米输水管,铺设了新兴区门前至影剧院2号水源井至主管线,腐殖酸厂至主管线的输水管路。1981,铺设了一副食至市一中、一副食沿红旗大街北经矿务局新建矿通风井至市影剧院。部分输水管线和进户支线。1984年接收红旗大街西至矿务局新建矿1条输水管线,铺设从市第一小学至接收管线的管道,使之连成网络。1985年末,老区输配水管网已形成环路,总长度13680米。
(二)、中心区管网铺设
1984年结合城市永久水源工程,中心区管网按永久水源工程设计施工。同年借用市委党校和农业中专各1口水源井,在热力公司围墙外新打1眼水源井。铺设了部分管道,接收了房产部门已建成的部分管网(文化小区配水管线、土管会至房地产开发公司输水管线,市委住宅区等)初步形成供水管网。
1985年铺设了中心区水源至市第五小学到酒厂方向的输配水管道,中心区管网正式形成。截止1985年底,中心区输配水管网6337米。
市政供水管网情况表
表4—9
续表4—9
市政供水管网情况表
表4—10
三、供水服务与经营管理
(一)、供水服务
1978年实现供水时,直接进户的比较少。有部分用水居民不能直接进户。
1977年在三副食对面客运站,原商业局、城建局建4个供水点,向外售水以解决附近居民的用水问题。1984年由于供水支线增多,供水条件不断改善,4个供水点全部取消。1985年居民基本上直接饮用进户水。进户管大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房地产部门建设。有部分是由居民自备材料,申报自来水公司,经批准后交30元钱,接头费自行安装。也有一部分由自来水公司管道队帮助安装。
1978年实现供水到1985年,总计供水66万吨。
(二)、水费收缴
1978年自来水公司根据矿务局收费情况和其它同类城市收费情况提出收费标准,收缴费用用于城市供水事业。自来水进户的每人每月2角钱,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吨水5角钱,到供水点用户担水1分钱,安装水表的以表计费0.5%元。1981年水费价格调整为进户水每人每月0.1元,到供水点担水每人每月0.05元钱。
1983年以前,水费收缴由收费员按用水登记卡登门收缴。1983年以后,公用户一律实行银行托户收缴,居民用水由收费员登门收缴。
1984年因生产规模扩大,建立了新兴、桃南水厂,水费收缴由水厂直接负责。
水费收缴情况表
表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