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纵述

第六篇 煤炭工业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纵述


  1958年9月,鹤岗矿务局勃利煤矿筹备处成立。1959年4月,筹备处由鹤岗矿务局划出,为省营煤矿企业;同年,又划为国营煤矿企业。1960年3月,矿区改称七台河镇人民公社,开始实行政企合一体制。1961年1月,勃利矿务局成立。1965年5月,改称七台河矿务局;并于七台河镇组成政企合一的七台河特区。1972年7月,政企分开。从1958年至1985年27年间,矿区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创业期、徘徊期、发展期。
  一、创业期(1958至1965年)
  七台河矿区的创业历程是艰苦的。筹备处党委副书记张玉新、副主任李存生、率领第一批以杨安华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七台河时,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房无一间,床无一张。大家人人动手,就地取材,利用柳树条编盖,挖造半地下的地窨子,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借用了农业社的一个不用的马棚,暂做食堂。当时的生产方式只能是原始的,手钎打眼,蜡烛照明,人背肩抗,人绞车,牛绞车。地面运输更是困难,民办勃七铁路只通到刘天岗,仅有的4台汽车、30辆马车,只够拉粮运菜,维持职工必须生活品运输,顾不上生产。筹备处职工,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揭开了矿区开发建设的序幕。
  7年创业,全局万名职工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解除了险被“关、停、并、转”的危机,在这块美丽富饶、产优质炼焦煤的土地上站稳了脚根,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矿区。7年里,在矿井建设方面,国家投资5581.5万元,由原来的小煤窑群新建和改造为正规的片盘斜井12对,矿井总设计能力138万吨,吨煤投资平均22元。生产方面,共产原煤393.8万吨,期末年产91.3万吨。采煤工作从手刨人背,到部分使用康拜因、截煤机,机械化程度达11.05%。掘进年达36800米,效率每工达0.161米。为生产服务的主要辅助系统和生活福利设施逐渐形成。
  二、徘徊期(1966至1975年)
  1966年上半年,全局职工精神振奋,煤炭生产和建设大步向前。但下半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一全局性的“内乱”使正在起步的七台河矿区受到猛烈的冲击,生产建设进入了长时期的徘徊局面。
  10年徘徊,原煤产量不是稳步上升,而是或高或低,特别在1967和1968年更为严重。10年共生产原煤1260万吨.年平均126万吨,稍超1966年121万吨的生产水平,几乎等于停滞不前。在矿井建设方面,10年建成9—20万吨能力的小型斜井6对,除了动乱初期尚未乱起来就移交生产的桃山五井外,其它5对矿井建设工程一般托长4至5年。比正常期超过1倍以上。其它工程,如机修总厂,1971年开工至1977年才建成投产;新建洗煤厂(现七台河洗煤厂),1972年4月开工,而且得到鸡西、鹤岗的施工力量支援,直至1975年6月末才建成投产。
  但是,经受党多年教育的绝大多数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是高涨的,这使“文化大革命”对全局生产建设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10年煤炭生产能力平均稳定在建局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有7年超过这个水平,是付出了辛勤汗水的,是得之不易的。特别是在1975年,邓小平副总理发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后,全局职工生产建设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当年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全年煤炭产量167.6万吨,是从1966年以来第一次完成国家计划的一年。比1966年提高38%。开拓进尺完成8298米,比1974年提高55%。其它各项建设和采煤机械化程度,都有所加快和提高。
  三、发展期(1976至1985年)
  1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七台河矿务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原煤产量稳步上升。10年共生产原煤3266.5万吨,是徘徊期的259.2%。1976年突破200万吨,1979年突破300万吨,1984年突破400万吨,1985年突破500万吨。
  (二)采掘关系保持平衡。1975年与1985年对比,采掘人数由1:0.56上升为1:0.63;采掘工作面个数由1:1.3上升为1:2.37;万吨掘进率由256米下降为213.6米。
  (三)3个煤量大有提高。1975年与1985年对比,开拓煤量可采期由3.36年上升为7.44年;准备煤量可采期由23.23个月上升为39个月;回采煤量可采期由20.34个月上升为29个月。
  (四)采煤机械化大幅度提高。1975年与1985年对比,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6.72%上升为72.14%;掘进机械化程度由16.27%上升为65.4%。
  (五)东部区开发打开局面。富强立井于1983年11月正式开工;1984年富强煤矿筹备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