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计
第二节 设计
一、主要设计项目
七台河矿区自开发以来,先后编制过三次西部区总体规划设计,一次东部区总体设计。整个矿区的总体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
(一)勃利煤矿筹备处胜利岗、七台河、桃山区域总体规划设计
此总体设计文件是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设计院于1960年12月提出的,是矿区第一部区域总体设计。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贯彻以中小为主,大、中、小相结合,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方针,为了少投资、快出煤,初期全部以中、小型斜井进行开拓,后期深部采用立井和集中斜井。第二,矿井规模:胜利岗矿初期4对正规斜井,总能力73万吨。后期1对立井,能力60万吨。七台河矿初期8对正规斜井,其中同时生产的7对,总能力120万吨;接续井一对,能力21万吨;后期1对立井,能力90万吨。桃山矿(B号断层以北)初期8对正规斜井,其中同期生产的5对,总能力65万吨;接续井3对,总能力40万吨;后期1对集中斜井,能力60万吨。以上3个矿合计能力初期258万吨;后期210万吨。第三,地面运输及装贮系统:胜利、桃山建有1000吨滑坡式煤仓一座。七台河一号装车站建仓容1500吨滑坡仓1座,二号装车站(五、六井)建800吨煤仓1座,并设贮煤场。地面运输除桃山用卡机外,其余均用架线式电机车。第四、铁路运输:设集配站,编组站,自备机车。编组站设在七台河车站。另设桃山站,按直达车运行,在该站调配车至桃山煤仓。第五、工业广场:为节约投资,初期各井工业广场适当合并:胜利南、北岗各1处,七台河3处(一、二井,三、四、七井,五、六井各1处),桃山东、西岗各1处。第六、洗煤厂:3个矿各建1座。原煤年处理能力:七台河90万吨,胜利、桃山各60万吨。分别于1962、1963、1964年建设。第七、机修厂:暂不建中央机修厂,由七台河矿机修厂承担其任务。第八、总材料库:暂设在七台河立井广场内,与七台河矿共用。第九、总火药库设在大六站附近,各矿设分库。第十、矿务局局址:由于目前地质资料仅为矿区的一部分,因此勃利城市规划及矿务局位置当无条件确定。初期矿务局暂利用七台河矿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将来东部区开发后。建议在桃山区附近考虑矿务局位置。
(二)《勃利煤田西部区总体设计方案》
此总体设计方案是煤炭部沈阳设计院于1964年编制的。煤炭部于1964年9月作出正式批复,批复主要内容如下:1、西部区规模定为180万吨,胜利、七台河、桃山各60万吨。2、初期原煤送鹤岗或灵山入洗。七台河车站不予留洗煤厂位置。3、整个矿区总体设计未定时,暂利用七台河矿已扩建的机电厂担负西部区修配任务。4、3个矿各建35/6千伏变电所一座,自新民变引出三回35千伏线路:一回供胜利变,一回以分歧结线方式供胜利变和七台河变,一回以分歧结线方式供七台河变和桃山变。初期利用现有七桃6千伏线路作桃山保安供电线路,将来桃山第二回35千伏线路可自新民至茄子河的线路上分歧,或增设一段七桃35千伏线路。5、初期分区供水,待水源勘探资料提出后再统一规划。6、局址暂不变动,由矿务局规划报部审批。7、职工住宅应本着勤俭办事业,亦工亦农精神,采取就地取材,自建公助方式,以矿为单位分散建设。
(--)《七台河矿务局西部区总体规划》
此总体规划是1966年7月矿务局设计处提出的。它包括了上两次总体设计中未考虑的安乐、缸窑沟及桃七南部,因此,是一个完整的西部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西部区总规模300万吨:新建矿90万吨,新兴区90万吨,桃山矿120万吨。2、洗煤厂建在新兴一井北倭肯河边,年处理原煤能力200万吨以上。3、局机电修配总厂、总仓库、制材厂等均建在桃山。4、矿务局局址设在桃山周围。5、居民点布置走大庆道路,各矿分散布点,建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力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工人村。所有工人村及桃山局本部均采用“干打垒”建设方针。
(四)《七台河矿务局东部区总体设计》
此总体设计是矿务局设计处1978年9月提出的。主要内容是:1、划分6个矿,全部采用立体多水平中央石门开拓,总能力300万吨;北岗区为新富矿,能力30万吨;富强及茄子河区4号断层以南为富强矿,能力60万吨;东方红区及龙湖区8号断层以西为向阳区,能力为30万吨;龙湖区8号断层以东,6号断层以西为龙湖矿,能力60万吨;茄南区以29及17号断层为界,东为铁东矿,西为铁西矿,能力各60万吨。2、东部区各矿除急倾斜工作面仍用炮采外,其余均为机采,采煤机械化程度87%,平均单产8350吨。各矿全员效率除向阳为1吨/工外,其余均为1.3/工。3、在桃东站附近建年处理原煤能力180万吨洗煤厂,设双套系统,以别同时分别入洗焦煤和瘦煤。1982年开工,1985年投产。铁西矿主要为无烟煤,在井口设筛选厂,与矿井同步建设。4、矿区机电修配厂利用现有厂原地扩建至600万吨。5、矿区铁路除东风矿外由路矿混营改为自营。在七台河车站五家子附近设矿区集配站。新建矿和七台河洗煤厂初期向铁路请点通过七台河车站,后期在站前设专用线跨越车站。采用蒸气机车。东部区自桃山原有铁路接轨点起修建至龙湖干线32公里,至东部各矿支线28.7公里。6、请电业部门投资在富强附近建设110/38.5千伏区域变电所,设31.5百万伏安主变压器2台。自新民变电所引出110千伏线路30公里。东部各矿及局址各建38.5/6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线路总长87.6公里。7、西部区通讯补套上级已批准设自动交换台,局址600门,老区800门。为此相应在东部区各矿各设自动交换机200门。局台至各矿分别开12路载波中继通讯装置。生产调度及电力调度各另设专线。8、利用桃山水库作为永久水源,在桃山水麓建日处设7万立米净水厂,向东、西部区各设2条输水干管。干管总长62公里,东部各部支管23.6公里,农村供水管理路18.8公里,共计114.4公里。9、在富强附近新建粘土砖、矸石砖、粘土瓦厂各1座,其能力分别为年产1000万、2000万及120万块。另建年产5.4万吨水泥厂1座,钢筋混凝土予制构件厂1座,规模6000立方米/年。10、电务厂、总材料库、汽车队及修配厂均由山下迁局址重建。11、局址行政文化福利设施补套。
(五)《七台河矿务局矿区建设可行性报告》
此报告由哈尔滨煤矿设计院于1985年9月提出,主要内容是:1、矿区最终规模822万吨;西部区5个矿387万吨;新建矿120万吨,新兴矿120万吨,桃山矿150万吨,东风矿和新立矿各21万吨。东部区5个矿435万吨。2、原煤全部入洗,铁东、富强合建210万吨洗煤厂1座,向阳、龙西合建105万吨洗煤厂1座,龙东矿单建120万吨洗煤厂一座。正准备在局址为桃山、新兴建设的180万吨的桃山选煤厂,为避免反向运输,以迁至五家子集配站东端半圆台地上为宜。3、在桃山、富强、向阳洗煤厂附近各建矸石电厂1座,装机总容量7.2万千瓦。并在桃山矸石电厂附近利用电厂灰渣建厂生产无熟料水泥和加气混凝土砌块。4、原有局机电修配厂作为制造分厂,在茄子河另建一处大修理厂。5、由于铁道部拟修建七台河至鸡西滴道分流线,决定在东、西部区各建矿区集配站1处。自营铁路采用电机车。
预计1986年可提出总体设计。
二、主要单项工程设计
自建矿至1985年止,共编制基本建设主要单项工程初步设计65项,其中:矿井及地面生产系统(含基本建设投资补助的改造升级井)36项,洗煤厂3项,辅助及附属企业8项,共用工程18项。
由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设计院编制的17项:胜利矿一、二、三、四、五、六井;七台河矿一、二、三、四、五、六、七井;七台河矿地面生产系统,七桃铁路,胜利变电所,七台河矿机厂(初期暂作局机修厂)。以上的矿井设计大部分后来由矿务局设计处修改补充或重编。
由矿务局设计处编制的45项:胜利斜井群,胜利矿一井,四井三斜;新兴矿一、二、五、六、八井,五井(皮带井);桃山矿一、二、三、五、六、七井;缸窑沟斜井,富强立井,向阳立井,新建皮带井改扩建,桃山皮带井改扩建,新兴皮带井改扩建,铁东斜井群,胜利地面运输生产系统,桃山地面运输生产系统,东风地面生产系统补套,胜利洗煤厂,七台河洗煤厂改扩建,矿区机电修配厂,制氧站,西部区建材厂,东部砖厂。水泥厂,火药厂,矿区火药库,七台河变电所,桃山变电所,新民—七台河—桃山35千伏线路,新桃35千伏输电线路,铁山变电所,桃富运输(铁路、公路),西部区临时水源补套,矿区给水工程,西部区供电补套,西部区通讯补套,西部区公路补套,局址补套,北山住院处,矿区总医院(桃南)。
外委设计3项:西部区铁路扩建(抚顺铁路运输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桃山选煤厂(煤炭部平顶山选煤设计院),桃南矸石电厂(煤炭部规划设计院)。
三、设计质量
建矿初期,由于建设摊子大,时间要求急,不讲设计程序和必要的设计周期,设计质量不高。1962年矿务局设计处成立后最初两年间,设计力量几乎全部放在“三补”工作上,工作被动忙乱,常出差错。例如在设计七台河矿三、四井工业广场时,将办公室、任务交待室,压风机房、锅炉房、四井绞车房都布置在三井巷道上。
1963年下半年开始注重抓设计质量,设计处内部建立责任制和设计审核制。1964年,制定了设计审核工作细则,注意搞多方案对比选优,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原来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只出两三张平面、剖面施工图,1963年开始画构造详图,施工图增加到12张;巷道工程由原先只发一张采区布置图,变为各种巷道都发施工图;简单的安装工程如电缆接头、主扇负压表安装等原先都不给图,改为全部给图:各种施工图作的较以前细致些。
“文化大革命”期间,设计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一些骨干设计人员被批头、下放或调离,设计质量下降。
1976年以后,设计质量逐步恢复并有新的提高和创新。重新建立和健全了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专业设计质量标准和审核评定办法,层层把关。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以前,设计处一直只搞小型斜井设计,1976年以后转为搞现代化大型皮带井和立井设计,设计质量基本达到要求标准。
设计人员在注意推广应用已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同时,有所改革创新。比较有价值的改革创新,有:1983年在七台河洗煤厂扩建工程中,浓缩池屋盖设计三角锥网架结构,厂房直径33米,承重结构用直径33米的圆形钢管网架,屋顶铺预制三角形钢筋混泥土板;采用沥青珍珠岩防寒和二毡三油屋面防水。屋顶结构用钢量每平方米37公斤,与原来习惯采用的捣制钢筋混凝土球形屋盖比较,可节约支模木材和混凝土量,施工简便,缩短工程。这在煤炭系统的寒冷地区同类建筑中为首创。鹤岗矿务局、抚顺矿务局、沈阳煤矿设计院,平顶山选煤设计院等单位。曾先后来收集这套图纸。再者,1983年在矿区净水厂建设中,反应沉淀主厂房屋盖设计,采用斜放四角锥网架结构:厂房29米见方,网架结点用钢球,受力杆件用无缝钢管,其截面用电子计算机选择。网架上铺予制钢筋混凝土板。沥青珍珠岩防寒,二毡三油屋面防水。网架结构与梯形钢屋架比较,可节约钢材和投资,减少采暖空间,改善使用条件,美化建筑外观。
1985年东煤公司组织设计质量联合检查,抽样设计处的采矿、土建、机电、水暖等专业设计图纸,质量都合乎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