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矿井开采技术

第二节 矿井开采技术


  一、开拓方式
  1979年以前投产的矿井,除东风矿七井和新兴矿五井外,全部为片盘斜井。东风矿 七井设计虽为斜井水平分区开拓,但在生产中实际上将一水平的所有采区基本上各变成1对片盘斜井,只有排水是集中的。正在延申的二水平则仍为分区水平开拓。新兴矿、新建矿、桃山矿集中生产改造后,均为斜、立井混合水平分区开拓。
  二、掘进方法及工艺
  (一)掘进方法
  七台河矿区以薄煤层为主,除切割眼,临时通风上山及少数顺槽外,均为半煤岩巷及岩巷。初期巷道断面全部为正梯型,推广锚杆支架后,半煤岩巷道断面略呈倒梯形。岩巷多为拱型。缓倾斜煤层的半煤岩平巷一般不破顶板,运输平巷上帮岩台高度保持在1米以上,以利采用“亲嘴”装车。为减少矸石出井。建矿初期曾有少数巷道推行宽幅掘进。斜井下山掘进,有的先掘小断面导巷以利排水。一般主井超前掘进1—2个片盘,再分段作副井反上。采区轨道平巷沿煤层等高线掘进,只给腰线,不给中线。运输机平巷,根据实际可能分段取直沿层掘进。运输机专用顺槽,沿层定向掘进。
  (二)掘进工艺
  钻眼爆破:建矿初期打眼全部用手钎,1962年手打眼掘进仍占70%左右。1964年,生产矿井共有压风机18台,因种种原因,只有3台在运转(胜利三井、新兴三井和四井、新兴七井各1台)。但因电力不足,负荷大,极易烧坏,常供不应求,最终还是手打眼时候多。
  1965年,供电、压风系统调整补套工作大部完成后,才基本上消灭手打眼,并逐步推广风动单腿钻架、多机打眼;电容式发爆器逐步取代了手动发爆器,段发雷管逐步取代了瞬发雷管。以后又推广毫秒雷管,100至200发的发爆器,大大提高了爆破效率。7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光面爆破。1985年正在试用钻车。
  装车:初期全部为人力装车,60年代中期偶尔用仿苏蟹爪式装车机,60年代末开始在有条件的巷道使用电动铲斗装岩机。70年代初开始推广扒斗装岩机,1975年以后广泛应用,到1985年达56台,占全局掘进场子平均总个数67%,主要掘进场子基本上全部使用了扒斗机,机型主要为15、17型,少数大断面巷道用30型。1976年至1981年间,个别场子还偶尔使用过铲斗机和装煤机。1982年以后全部用扒斗机。
  按延米计算的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1970年为9.3%,1975年16.3%,1980年42.4%,1985年65.4%。
  1985年,新建矿引进法国液压钻车1台,与国产侧卸式装岩机配套使用;引进英国卧底式综合掘进机1台。
  运输:平巷掘进场子运输,建矿初期全部人力推车。1964年以后少数运距较远的主要掘进场子使用小绞车,70年代初期开始试用蓄电池机车。1975年末全局在藉的蓄电池机车仅5台,1980年末增至25台,1985年达65台。70年代后期基本消灭了人推车,但仍以小绞车为主,到1985年重点掘进场子运输基本实现电机车化。片盘斜井井筒延深掘进多采用在绞车道上靠帮设小绞车倒至小部片盘车场。极少数直接利用主绞车装吊车,上山掘进,坡度较大的利用笨溜子自滑和人力推溜子,坡度过小的如系切割眼即先设溜子,掘进后留给采煤用,其它上山多设“倒拉牛”小绞车,断面小的特制小斗车。顺槽掘进设溜子,以前有的用扣斗车人推。
  支护:掘进场子支护,1964年以前全部有坑木,为节约坑木,曾在部分巷道推广无腿棚子、短腿棚子、五节棚子,并一度将习惯上设计08—1.0的棚距加大到1.2—1.4米。1964年开始在一些永久性巷道(井筒、峒宝等)使用铁道棚子,混凝土棚子;在服务年限短的部分巷道试用铁锚杆。普通木锚杆,普通木锚杆和压缩木锚杆等,一般都带大而厚的木托板,掘进坑木消耗率明显下降,1966年由1963年的每米0.27立方米降到0.11立方米。“文化大革命”前期,坑代推广工作放松,1973年以后才重新抓起来,以推广各种锚杆及喷浆为主,并逐步取消了木托板。在对破碎顶板和断层带处掘进的巷道采用混凝土发



  井巷非木材支护情况表
  表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