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采煤及工艺

第三节 采煤及工艺


  一、采煤方法
  正规矿井采煤方法一向以走向长壁后退式为主,建矿初期个别采用前进式。在少数急倾斜和顶板坚硬的煤层中。有的采用刀柱式。在倾斜断层较多的区域还采用过倾斜长壁向上开采法,还有的搞双工作面(对拉工作面和顺拉工作面)开采法。
  二、采煤工艺
  (一)落煤、装煤
  采煤工作面落煤,初期全部打眼放炮。人工攉锹。1965年开始使用截煤机和康拜因,少数截煤机场子推行爆破装煤和截煤机下放推煤,装煤实现了部分机械化。1967年开始推广改装机组。上述截煤机、康拜因、改装机组等几种机械均未大量推广,先后分别于1973、1978和1980年全部淘汰。1972年开始试用滚筒机组,迅速获得广泛应用,1975年平均使用3台,1980年增到16台,1985年达20台。同时,机采工作面机械化成龙配套,由“一般普采”发展到“高档普采”,1985年又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
  采煤机械化程度1975年以前提高的很慢,1976年开始逐步加快,到1985年达到72.14%。采煤机械化效能在1983年以前,均在万吨以下,1984年大上高档普采以后才突破万吨。
  参看“采煤机械化情况表”。

  采煤机械化情况表
           机械化程度:%
  表6—5
           机械效能:吨/台/月



  1、普采不含改装机组。
  2、1972年以前新建矿一度用64型滚筒机组,但与改装机组未分开统计。
  3、1979年开始即已有少数高档普采,但因煤炭部尚未提“高档普采”名称,故未分别统计。
  4、“合计”拦含截煤机、康拜因及改装机组
  (二)工作面运输
  回采工作面运输,初期大部用笨溜子自滑或人推、捣。个别使用电溜子。1962年以后,除倾斜煤层工作面用笨溜子外,全部用链板运输机。
  工作面运输机移设,最初采用人工全部解体法,推行快速挪溜子、溜子头自移等经验。自使用可弯曲溜子后,便完全改为整体移设。最初多用人力撬或用齿条挪溜器,少数用液压推进器,以后逐步广泛使用液压推进。
  (三)工作面支护
  1963年以前,回采工作面支护全部用坑木,1964年开始推广定型支柱(铁道顶子)和金属摩擦支柱。1964年6月共有金属支柱工作面9个,占回采工作面总个数53%。1976年上半年全局使用摩擦支柱工作面7个,占回采工作面总个数25%。1979年开始使用苏制单体液压支柱,并由内注式逐步改为外注式,少数场子配套使用交接顶梁。1985年上一套综机,采用支撑掩护式自移液压支架。1985年全局回采工作面共37个,只有一个是木支柱。
  工作面支护方式,绝大部分采用戴帽顶子,对顶板不好的场子有的有板棚子和探头棚子,对顶板压力大的采用“对顶子”。切顶密集支柱,绝大多数用单排,少数用双排。个别坚硬顶板采用堆集支柱或横排密集支柱,金属支柱工作面推行无密集放顶。
  (四)提升
  “小土群”初期,大部分是人背麻袋,少数用人力或畜力推拉绞磨或辘轳等装置提升,只有新建四井一斜有45马力蒸汽绞车1台。到1959末,生产井已有提升小绞车26台。1960年以后各井提升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74年以前,各井的1.2米以上的提升绞车都是仿苏式的БМ、БЛ型,1975年以后改用XKT型,旧式绞车大部分陆续淘汰。1979年以后多用由XKJ型改进的JK型绞车。
  1985年,全局矿井提升有斜井绞车28台、皮带斜井钢带机3台、皮带运输机6台。
  (五)井下运输
  井下采区运输,1967年以前正规井采煤场子一律为矿车到工作面下巷溜子口直接装车(俗称“矿车亲嘴”)。初期全部人力推车,1962年下半年以后,对距离远或主力场子逐步使用小绞车接力运输。1964年以后,采煤场子基本上消灭了人推车。1978年以后,采区连续化运输发展较快,到1980年实行连续化的采煤场子15个,占采煤场子总数44%,1983年以后,比重保持在75%左右。
  井下水平大巷运输,3个皮带井的水平大巷运输,均采用12—14吨线式电机车,井底车场附近设有运输调度站。井底煤仓容量,新建矿、新兴矿的1吨矿车煤仓均为500吨。3吨底卸式矿车煤仓的容量分别为:新建矿800吨,新兴矿500吨。桃山矿有1个煤仓,容量1400吨。井底车场均采用折返式。
  三、矿井通风
  (一)瓦斯和煤尘
  1963年4月,对生产井口进行建矿以来第一次全面的矿井瓦斯鉴定,煤尘爆炸指数委托抚顺研究所协助测试。并报省煤管局正式批准。其情况如下表:
  表6—6


  70年代以后,矿井日深(建矿初期,沼气很少,主要是二氧化炭,均属一级瓦斯井)。开始出现二、三级以至超级瓦斯井,未发生过瓦斯煤尘突出现象。
  (二)矿井通风
  1962年上半年以前,矿井完全为自然通风,有的“小土群”井曾搞过手摇脚踏土风扇。这年下半年后,陆续改为机械通风,其中只有新兴四井有55瓩离心式主扇,其余均采用在井口安局扇代主扇,大部采用2台以上并联运转。到1966年,大部分生产井安了主扇。但新建三井和新兴七井的主扇直到70年代中期才投入运转。1978年以后,结合矿井技术改造,对部分矿井的主扇都进行了更新增容,并增设了备扇。到1985年除东风矿各井及新兴二井外,均有备扇。
  矿井通风方式多为中央并列吸出式。在以局扇代主扇时期,一些有小风井的矿井多采用对角式或混合式通风。3个皮带井集中生严后,初期备采区基本上维持原有片盘斜井时期的通风系统。新建矿皮带井的西风井、东风并于1984年和1985年陆续投产后,改由东、西风井集中回风。
  四、矿井排水
  (一)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一般均同地面水体存在水力联系,因此,矿井浅部(垂直70米左右以上)涌水量较大,渐深渐小;接近地面水体的矿井较大,远离的矿井较小。片盘斜井涌水量最大的是新立矿一井,正常小时涌水量达400立方米,最大600立方米,50年代末第一次建井时因水大而下马。其次是新建矿二井,约250立方米。再次是新建矿三、四井,新兴矿四、六井等,一般130至180立方米。其它各井均在30至60立方米。矿井集中生产后,正常涌水量新建皮带井288立方米,新兴皮带井220立方米,桃山皮带井240立方米,新立矿380立方米,东风矿130立方米。
  (二)排水设施
  1962年以前,各井均无正规的排水设施,大部是在井筒附近作一个10至20立方米的小水窝,少数水大的矿井利用一时不用的巷道砌档水墙作水仓。每逢雨季、长时停电或泵坏,经常淹井。1962年下半年以后投产的新井,都有正规排水系统,水仓一般设在一片或二片车场附近。随着矿井的延伸,水仓每隔1—2个片盘下移一次。皮带井集中生产后,由皮带井中央水仓集中排水。现有水仓容量:新建皮带井4300立方米,新兴皮带井5600立方米,桃山皮带井3600立方米。
  五、矿井供电
  建矿初期矿井不深,井上下均为小功率低压设备,在井口设变电亭以低压向井下供电。1964年以后,开始先后实行高压下并,在井下设中央变电所。60年代后期,开始对负荷大、距离远的机采场子设采区变电所。70年代末以后,采、掘。运等设备渐趋大型化,有些机采场子上、下巷和机掘场子均设变电所。走向距离长的采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进行变电所移设,80年代开始推广移动变电站。1985年,全局生产矿井井下变电所变压器总容量达30兆伏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