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业务

第四节 业务


  自1950年七台河成立邮政代办所以来,各项邮政业务逐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到1985年末,可以全面办理函件、包裹、汇兑、报刊、集邮、国际邮件等收寄和投递工作。
  一、函 件
  1937年8月,七台河第一个邮票代销处建立,是邮寄函件的开端,到1945年“九·三”东北解放前,进出的平常函件很少。其原因:一是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信函资费较高;二是检查严格,唯恐涉及国事被治罪;三是七台河是偏僻的山区,交通闭塞;四是有文化的人少,写信困难。
  1946年勃利县政府接管了县邮电局,通过各种渠道沟通了七台河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在1950年邮电代办所成立前,县邮电局不定期地派邮递员将邮件(主要是平信)送到七台河区政府,由各村的办事人员捎转。代办所成立后,开办了投递业务,基本上能够保证人民群众与外界的通信联系。营业窗口不仅代卖邮票,还办理挂号信,各类信函的业务量逐年增长。1956年增办了印刷品,盲人读物,明信片的信函业务和装现钞的保价信函。1960年又增办了装寄粮票、布票、油票和共青团关系、户口迁移证、粮食关系转移证的特种挂号业务和回执业务(双挂号)。当年特种挂号信函办理达2000多件,多数是矿区工人邮寄准迁证的特挂。
  1966年9月1日,根据上级指示,邮寄毛主席著作一律免费,并按挂号印刷品处理。到1968年期间,进出口免费挂号印刷品达几千件。1969年5月1日,取消了免费规定,免费军事邮件也改为按章收费。
  1980年以来,由于矿区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同时,自流人口每年达10万人,函件的业务量迅猛增长。平常信函除各局、所及厂、矿、商店等处设置信箱外,还在居民集中的地段增设了信箱、信筒。
  1985年,全市函件交换量5023110件,其中出口1805484件,进口1749691件,转口1467935件。在出口函件中,平常函件1534661件,给据函件2708226件。全市人均寄出和收到信函14件。全年给据函件差错率为0.22‰,出口函件的收入13.4万元,占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的10.1%,占邮政业务收入的24.46%。

  历年函件收入比较表
  表9—5
           单位:元



  各时期函件交换量一览表
  表9—6
           单位:件



  二、包 件
  七台河包件办理始于1937年。当时,只收小型包件(不超过一市斤),一般要到勃利县邮电局办理。1945年东北解放后一度停办。1950年邮政代办所成立后,开始恢复包裹业务。
  1964年七台河邮电局成立不久,局内营业开始办理包裹。
  1965年特区成立后,矿区开发日益扩大,大批自流人员和招来的矿工一齐涌向七台河,包件和其它邮件一样,业务量增长迅猛。进口的包件超过了出口包件近一倍。进口包件主要是寄给招收的新矿工和各个小矿井下的自流人员。内装大部分是衣物和行李。遇春节进口的包件内相当一部分是关内各省的特产。如:花生米、花椒、地瓜干、大枣等调味品和各种干果。出口的包件主要是一般的生活用品。遇年,节出口的邮包内大部分是当地土特产品,如:木耳、磨菇、干野菜等。
  1968年以后,除一批自流人员外,大批的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入七台河广大农村和农、畜、牧、场。进口的各种包裹又迅速增加,这些包件多数是来自哈尔滨市、其次是来自上海、浙江、天津、北京等省(市)。包裹内多是衣物之类和食品、糖果等。为缩短在途时间和减化运递手续,宁愿多花点邮费,也通过邮局邮寄小型的各类设备配件。另外,也有少部分不法商贩,以假品名为掩盖,擅自通过邮局倒卖各种紧俏商品和香烟,牟取暴利。但邮电广大职工积极配合烟草部门,及时揭露和狠狠打击了烟贩,维护了烟草专卖法的尊严。
  1985年2月1日贯彻省邮电局包裹愈期保管收费的通知后,使原来较拥挤的包裹储存场地得到了缓解,同时,对愈期的包裹按规定收取了费用,也增加了业务收入。
  截止1985年末,全局的包裹业务交换量181591件,其中:出口36560件,进口77899件,转口67132件,与1964年建局时期比较出口包件增长9倍多,进口包件增长16倍。收入为50359元,占邮电总收入的3.8%,占邮政业务收入的9.23%。

  历年包件业务量情况表
  表9—7
          单位:元



  三、汇 兑
  七台河开办汇兑业务始于1937年,由“隆升祥”杂货铺代办。勃利县邮电局当时只委托代办普通汇兑,每张汇票规定最高限额为400元。据资料记载,从开办到1945年停办年平均开发汇票不到100张。
  1950年4月,邮电代办年所建立后,恢复了汇兑业务。
  1958年随着勃七铁路的通车和统配矿的新兴、胜利(现在的新建矿)两大矿的投产,山东、江苏、安微、河南等省大批劳务人员涌入七台河,汇兑业务量迅速增加,到1964年末年,平均汇票出口量在3万张。1968年上海、浙江、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七台河,1970年猛增到13万张。
  1981年7月,根据邮电部通知,将原规定每张汇票最高收汇额300元,提高到5000元,开发汇票张数开始下降,汇量仍按汇款额的1%提取。
  电报汇款具有安全、迅速、准确、经济的特点,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自1964年开办以来,在汇款中一直占较大比重。尤其每逢春节一个月,平均每天开发电汇汇票300—400张,高达500张,收汇总款额最高达几十万元。
  1958年末,出口汇款148440张,虽然汇票的限额放宽了,但出口汇票的业务量仍保持上升趋势。由于营业和检查人员素质提高,汇票收入达21.5万元,占邮票总收入的16.8%,占邮政业务收入的39.42%。

  历年汇兑业务量收入情况
  表9—8
           单位:张、元



  续表9—8



  四、报刊发行
  1950年,七台河邮电代办所开始代办报纸发行业务,当年报纸流转额400多元。订阅报刊40多份,订阅的报纸有《黑龙江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
  1953年将原来旧书店发行的杂志全部交由邮电部门发行与报纸发行合称为“报刊发行”业务。根据邮电部的规定,实行了计划发行。订户一律提前订阅。
  1956年全国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报刊订阅发行量逐年增加。1957年七台河地区的报刊订阅份数达到2100份。
  1958年在“大跃进”中,强迫广大群众订阅《农民日报》,小学生也要人人订《中国少年报》,不识字的订画报。报刊份数由原来的2100份猛增加到5700份,一度给正常投递工作增加了压力,步班投递员背不动邮包,就用挑子挑。1959年实行“自愿订阅、保证重点”的原则,报刊订阅总份数降到4300份。
  1963年随着矿区开发,到1964年报刊订阅总份数达到了6331份,流转额达到2433元。1965年增加到了8462份,报刊流转额达2871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多数报刊相继停办。1968年报刊订阅总数下降到3309份,只是1965年的35.1%。1971年报刊逐步复刊,但因纸张较缺,一度实行定额发行。邮局本着“热情宣传、积极收订、坚持自原、注意效果”的原则。经受长期“文化大革命”禁锢之苦的广大群众,渴望获得“精神食粮”,纷纷订阅各类报刊,当年报刊订阅总份数达11644份,比上年增长1.66倍。
  1981年正式取消了限额发行,报刊订阅迅速增加,订阅份数达52811份,比1980年增长了44%。
  1985年末,全局订阅报刊总份数为42303份;订销报刊的累计份数达到5796329份;报刊流转额44万元;报刊收入12.5万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9.43%,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22.83%。
  七台河市邮电局的报刊发行组织与管理工作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时代办所长兼报纸发行员。直到1964年成立七台河邮电局后,设发行员1人。桃山、茄子河、缸窑支局分别设兼职发行员。
  1975年成立发行班,共3人。1978年发行班增至4人,其中设专职组织推广1人。1979年发行班增加到5人。
  1983年末,先后在市委、市政府、矿务局和新兴、新立、新建、桃山、东风五大矿及市一中,矿务局师范、技工校等23个单位设立了报刊发行站,负责报刊发行和业务指导。
  1984年成立发行投递科(与投递为1个科),全局专职发行员增加到11人,其中:市局发行班5人,茄子河、北兴、桃山、新风、新建、桃南等局(所)各设1名发行员。报刊发行站已达到35处。
  1985年,市局对报刊发行进行调整与加强,成立专门发行科,人员由11人增至14人,报刊发行站已达98人。发行站的建立,扩大了报刊发行和发行部门的联系,做了大量工作,有4名发行站工作人员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发行员。
  1964年以前,报刊的分发工作,由勃利县邮电局分发到七台河及茄子河、桃山、缸窑沟4个支局、所。从1964年4月1日起,改由各出版社直对七台河邮电局,然后细分直对所属各支局、所。
  零售是报刊发行的基本形式之一。1983年以前在市局营业门前设了1个书摊。1984年发展到2个书亭,当年零售额4万元。1985年末,零售额达到了6.4万元。

  历年报刊发展情况表
  表9—9
            单位:份



  历年报刊收入比较表
  表9—10
            单位:元



  五、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业务从1960年的七台河邮电支局时就开始办理。当时,设专职机要人员1人。机要业务开办时,投递范围较小,主要是镇内各大单位,党、政机关,矿务局机关及各大矿。
  1965年七台河特区成立,到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结束期间,进出口文件较多,1967年开始下降。1970年国家煤炭部在七台河市成立“五七”干校,由于中央机关干部来干校劳动锻炼,每天进出口达10几件,有时达几十件。1971年“五七”干校解散,接受锻炼干部全部调回后,机要业务量又骤然下降。
  1974年随着七台河的发展扩大,县(团)级单位增多,机要工作量加大,机要人员由1人增至2人,并正式成立机要班。1984年机要班,改设机要科,人员增至3人。
  1985年末,机要人员增加到4人,其中:机要投递员2名,通信工具有2辆自行车和1辆三轮带斗摩托车。七台河市邮电机要科从原机要班开始,10几年来工作成绩显著,从1973年开始一直被省邮电管理局、省机要通信局、合江地区邮电局授予先进班(组)、科室称号。原机要班长张洪恩多年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地区、市劳动模范。

  历年机要业务量、收入情况表
  表9—11
             单位:件、元



  续表9—11



  六、集 邮
  七台河市自1964年建局以来,没有单独设立过集邮部门。纪念邮票与普通邮票一直是同台出售。
  为满足全市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需要,经省集邮公司批准,于1984年8月份在市局专门设立了集邮台,正式开办集邮业务。主要经营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纪念卡、纪念币、集邮册以及其它集邮品等。
  1984年7月1日,市集邮协会正式成立,有会员29人。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七台河市第一届集邮协会理事会。副市长刘墨林任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市邮电局党委书记赵金升任会长,市总工会主席贲永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景芳任副会长,市邮电局营业科副科长孙明久任协会秘书长、市冶金局工程师高云奇任副秘书长。大会还听取了市邮电局党委书记赵金升关于集邮协会筹备情况的报告,讨论通过了七台河市集邮协会章程和会员守则。
  市集邮协会成立后,在新兴矿俱乐部举办了首届邮展。全市和佳木斯市的部分集邮名家和集邮爱好者的个人展品共150条展框参加了展出。
  随着集邮队伍的扩大,集邮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集邮业务人员已达5人,由集邮班发展为集邮公司,到1985年末集邮年业务收入2.1万元,比1983年增长2倍,年利润4200元,预订户176户。
  七、分拣封发
  分拣封发是邮政的心脏。七台河的邮件分拣封发始于1937年。当时,只有封发业务,而且十分简单。收寄的各类邮件直接混封给勃利县邮电局,然后再由勃利邮电局细分后发往各地。
  1950年,邮电代办所建立后,分拣封发业务才初步形成。但出口邮件仍然只封给勃利局,进口的邮件由勃利局转封,到局后,只对当时的3个投递段进行粗分。
  1964年成立七台河邮电局后,分拣封发才与其他市、县一样,将出口的各类邮件直接封往各大转口局,再由转口局细分。附近的铁路沿线各局的信件封给邮车,然后由邮车工作人员再细分给沿途各局。1964年七台河出口邮件只封往勃利、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北京、上海邮车等不足10个局(包括火车邮车)。到1985年,直接封往全国各地的邮件的平信格眼135个,挂号格眼71个,包裹格眼27个。随着进出口业务量的增长,分拣发人员在不断增加。1964年仅有2人,1969年4人,1973年5人,1978年增加到12人,1982年14人,到1985年末已达19人。
  市局和附近的支局当天收寄的各类邮件当日均可发出。进口的邮件除宏伟、岚峰、北兴外也都能投到广大用户手中。
  八、业务管理
  1937年(伪康德4年)当时邮政业务虽属代办,但邮件的处理各个环节都有交接制度。收寄的各类邮件封往勃利县局的邮袋内均附有邮件清单。当时,封袋使用铅封。进出口邮件相互之间发现与邮件清单不符时,互发“验条”纠正。
  从1937年8月开办业务到1945年8月的伪满时期,邮政业务完全推行日本的邮政管理办法。
  1950年邮电机构建立后,邮政业务由所长负责。
  1964年建局后,专门设立邮政管理员,负责全局的业务管理。
  1965年根据省局要求,对全特区范围内的邮政工作进行普查,对乡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同时,还建立各项岗位责任制,开展了“工业学大庆”、以及大练基本功的活动,建立思想红、业务精,过得硬的职工队伍,邮政业务管理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已建立行之有效地规章制度统统被批判为“封、资、修”、“管、卡、压”而被砍掉。领导被揪斗,业务管理无人抓,服务水平和通信质量下降。1968年末,成立革命委员会,业务管理有了好转。
  1972年末,邮、电两局合并,成立了通信组。1977年随着队伍的扩大发展,由通信组中分设邮政管理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政管理工作,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广泛开展“质量月”、“安全月”活动,使邮政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
  1984年3月,七台河邮电局建立了中层机构。原邮政管理组撤销,成立邮政科,负责全局的邮政业务检查,指导和调度工作。在认真抓好通信质量的同时,把提高服务质量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全市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全省邮电系统的创“四优”活动。张桂华、王怀茹、洪彦兰、崔桂林、李学敏分别被评为优秀营业员和投递员。经全局上下努力,使邮政企业管理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使邮政业务管理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迈进。1985年省局下达的9项邮政通信质量指标全部达标。

  1979—1985年邮政通信质量完成情况
  表9—12
                单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