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报 一、电 路
七台河开办电报通信业务始于1950年4月。受理用户电报都要通过勃利至七台河区政府的电话线路传给勃利邮电局报房,然后外发。在此之前,用户办理电报须到勃利邮局办理。
1959年6月,七台河邮电支局安装了1台50门的磁石交换机,开通了与勃利的人工电报电路。
1960年7月21日又开通了七台河至佳木斯的人工电报电路,从此结束了进出口电报只能通过勃利邮电局转报的历史。
1964年建局后,桃山、茄子河两支局的电报一律通过七台河邮电局的电话线路传送。
1969年3月,边境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为了改善边境地区电报通信的落后状况,省邮电管理局决定调一批国产BD—35型电传机武装合江地区各市、县局。并且决定首先把电报业务量较大的佳木斯至七台河等4条人工电报电路全部改为电传电路。同年9月,为了战备工作需要,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对七台河开通无线电报电路,并决定由佳木斯邮电3台具体负责对七台河无线电台进行呼号。
1977年1月,经上级批准,马场邮电所开办电报业务。进出口电报均通过马场的电话电路进行话传。
1977年9月2日,七台河与佳木斯的无线电报联系正式开通。
1983年11月,由于七台河变为省辖市,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将七台河至佳木斯的电话电路改为七台河至哈尔滨。
截止1985年末,七台河邮电局电报电路共5路。其中有线电路3路,即七台河至哈尔滨、佳木斯的电传电路各1路,七台河至勃利县人工电路1路;无线电路2路,即七台河至哈尔滨和佳木斯各1路。
同时,局内还先后开通了新兴区局和茄子河,桃山支局的电传电路。
1985年七台河市邮电局经办电报局(所)
表9—13
二、设 备
1959年开通了对勃利的人工电报后,设有人工音响收发电报机各1部。
1960年7月,七台河至佳木斯的电报电路开通后,更换了1部新式的振荡器人工报机。1965年增设了自用无线电台1部。1966年又增加了1部载波电报机。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省邮电管理局调入1部BD—55型电传打字机。1970年为防止电传打字机出现问题时而影响正常工作,增加了1部人工电报机。1974年5月,随着七台河的发展,电报业务猛增,省局再次调入了1部BD—55型电传打字机。1978年2月,七台河邮电局电报业务机构进行调整扩大,经省局批准又调入了5单位自动发报机4部。1981年人工电报机全部淘汰。
到1985年末,七台河邮电局报机总数已达13部。其中:12路以上的载波电报机1部,各种型号的电传打字机8部,5单位自动发报机4部。另外,自用无线电台2部、短波发信机2部。
三、业 务
七台河邮电局从1950年开办电报业务,到1985年为止,经办的电报业务种类有:气象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军政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务电报共8种。
电报业务量1958年以前发展缓慢。1958年开始,随着矿山的开发建设,人口不断增多,电报业务量明显增长。1957年全局电报总交换量仅6000份左右,1964年建局时达到19469份,到1985年末,全局电报总业务量发展到428286份,比1957增加了70倍,比1964年增加了21倍。
电报资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50年刚开办电报时,普通电报每字旧币600元(折新币6分)加急电报每字1200元。
1958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了统一电报资费标准,国内中文电报不分远近,普通电报每字3分,加急电报加倍收费,外文电报收费按国内电报收费标准加倍收取,译电费每10个字收5分,不足10个字。按10个字收取。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取消了译电费和附带费,一直到1979年才恢复了译电费和附带费。并且对空白电报去报用纸实行收费,每张售价1分。
1983年12月1日,根据邮电部的通知,普通电报资费每字由3分调整到7分。加急电报仍然加倍收取。新闻电报由1分调整到2分,译电费每字均为五厘。同时,电报挂号从1984年1月1日起由原来的每年10元调整到30元,取消半价的规定.增加了更改名址费项目,每次收费3元。
1960年以前,电报的投递工作,没设专门电报投递员,一律与其它邮件相同,按投递的班次投送。投交收报人时,均按给据邮件处理。1960年后,开始专设了镇内电报投递员,每日出两次班。1964年市内电报投递频次取消,基本做到随到随投。在电报投递工作中出现了为用户周到,热情服务的感人事迹。1981年夏季,在投送一封接站的加急电报时,发现收报人迁到外地,投递员没有犹豫,亲自到火车站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娘接到自己家中,第二天又亲自返程并为老人备了途中的食品。1982年。这个班曾被市精神文明办评为“文明班组”。
农村电报,多年来一直由乡邮员负责递送。“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将电报按平常邮件处理,后又改为给据邮件处理。为了考虑用户的切身利益,七台河邮电局对农村电报,始终坚持对通电话的村屯,在电报投送前首先用电话通知收报人,从而缩短了电报的在途时间,为用户提供了方便。随着电报业务量的发展,电报投递队伍不断扩大,到1985年末全局电报投递员达到7人。市内电报投递时问延长到零点。
1959年正式开办电报业务时,只有专职人员1人。1985年末已扩大到37人。其中:市局电报业务员29人。
历年电报收入情况表
表9—14
单位:元
历年电报通信质量情况表
表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