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话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一)网 路
  七台河的长途电话业务开办于1959年6月。当时,自筹资金安装了磁石交换机。用户打长途电话通过交换机经勃利局交换台接转。
  1959年8月31日,正式开通了七台河直达佳木斯的第一条长途电话电路。从此,由勃利绕转的长途电话改为佳木斯接转。1964年长途电话路达到5路,其中,直达佳木斯的载波电路有3路、实线1路,另1路是直达牡丹江的电路。
  长途电话主要设备有:长途电话载波终端机1部。1965年又安装了1部100门的长途电话交换机,到1970年,长途电话载波终端机增加2部,其中:单路终端机和3路终端机各1部。1972年长途电话电路发展到8路,均是2级线路。这8路分别是:七台河直佳木斯的6路(其中明线载波3路,实线1路);七台河直桦南1路;七台河直牡丹江1路。
  1978年长途电话电路又增加到10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增加到3部(其中:3路载波机2部,12路载波机1部)。
  1980年长途电话电路发展到33路,1982年发展到45路。
  1985年末,长途电话电路已达到62路,磁石式长途交换机2部,基本上缓解了用户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

  历年长途电路变化比较表
  表9—16
              单位:路



  1985年长途电话电路明细表
  表9—17



  (二)业 务
  七台河长途电话业务,从1959年6月份开办后,当年去话业务量达到5000多张。
  1964年七台河邮电局成立后,长话业务量迅速增加,当年长话去话总量达1.8万多张。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政、电信分为两个局,长途电话业务由电信局负责。虽有“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但随着煤炭生产的不断发展,长途电话业务量仍有发展,到1970年长途电话去话量达2.5万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途电话业务走上正轨,发展尤为迅速。长途电话员主动热情为用户服务,广泛开展代传音小电话和传呼电话业务,并利用业务时间主动上门免费送话,深受群众欢迎。
  1982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对长话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实行了承包制,激发了长话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提高长途电话的接通率,同时对长话业务人员开展“假如我是用户”的教育活动,改进了服务态度,向人民群众开展业务咨询,受到了群众的赞扬,这科自1970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局的先进集体。
  1985年末,长途电话去话量达到331906张,业务收入27.8元,占全局当年业务总收入的21%,创造了建局以来历史最高水平。

  历年长途电话业务量比较表
  表9—18
               单位:张



  历年长途电话业务收入比较表
  表9—19
               单位:元



  二、市内电话
  (一)网 路
  七台河市内电话始建于1959年6月。当时,局内仅安装了1台50门的磁石交换机。在资金不足器材紧张的情况下,全局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仅1个月时间就先后为镇政府、学校、卫生院、银行及部分煤矿安装了24门市内电话。
  1964年市内电话网路扩大、设备增加、用户增多,到年末磁石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76门,电话机总数67部,接入交换机的用户小交换机容量250门,接入用户小交换机的电话203部。市内电话杆路长度3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23对公里,电缆长度2皮公里,电缆蕊线长度149对公里。随着七台河的煤炭开发的建设,到1970年全市磁石交换机的总容量已达到45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由1964年的76门增加到200门。接入市内交换机的电话增加到198门。用户交换机的总容量也已增加到42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数达到354门。市内电话的杆路长度延长到7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延长到19对公里,市话电缆长度延长到2.1皮长公里。
  1975年,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内电话需求量猛增,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经省局批准,交换机的总容量扩大到600门。交换机的实占容量达到408门,接入交换机的电话数达到352门。用户交换机的总容量发展到77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电话机数扩大到480门。市话杆路长度延至13公里,市话架空明线线条增加到77对公里,市话电缆长度延长到9.3皮长公里,市内电话的网路由新兴老区扩大到桃山新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内电话有了飞速发展。1979年在省局大力支持下,将磁石式交换机更新成供电式交换机,使市内电话通信向前迈出一步。到1986年,全市交换总量已发展到105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704门,其中:供电式占600门,磁石式电话仅有104门。接入市话交换机的电话机数达到623部,用户交换机总容量达到了2290门,接入用户换机的电话数达到1689部。市话杆路长度延长到50公里,市话架空明线线条达到173对公里,市话电缆长度增加到15.3公里。1981年矿务局为了增强矿区内部的通信能力,自行开通了2000门纵横式自动交换机。
  1985年末,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5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为1072门,其中供电式交换机占700门,接入市话交换机的电话机总数达到了981门。用户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500门,其中矿务局的自动交换机容量占200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电话机数达到2050门,其中矿务局的自动电话占1750门。市内电话长度发展到54公里,市话架空明线线条的长度增加到40.7皮公里。市话网路除新兴、桃山两区外又扩大到种马场、茄子河区、北兴农场等偏远地区。
  随着煤炭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城乡经济的活跃,市内电话仍远远不能满足城乡人民和工农生产发展的需要。年末竣工的邮电通信大楼,为全市电讯设备传递的利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年市内电话网路、设备发展比较表
  表9—20



  1985年市内电话、设备明细表
  表9—21



  (二)业 务
  七台河市内电话从1959年6月开通后,一直按1958年邮电部制定的全国统一价目收费。月租费实行包月收取的办法,甲种每月每户收费8元,乙种每月每户收费13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和减少了市内电话业务附带费和劳务费,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收入,而且影响了市话通信的服务质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企业各项合理的收费制度。为了加快积累市内电话建设发展资金,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精神,国务院批准了邮电部会同国家物价局、财政部起草的联合通知,从1980年开始,向新装电话用户收取定额“初装费”,以此做为市内电话建设的补充资金。根据“联合通知”精神,七台河市从1980年至1985年,收取“初装费”,基本上解决了市内电话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1981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提高了市内电话资费,明确规定市话月租费,实行“包月制”和“计次制”。七台河实行了月租费“包月制”甲种电话每月每户收月租费11元,乙种电话每月每户收取18元。(其它各种资费见表1,表2)。
  根据省政府(85)第13号通知和邮电部关于市内电话实行地方浮动价格的规定,从1985年1月1日起,对下列项目的资金向上浮动了20%(私人电话不动)同时每月向用户收到银行托收手续费0.4元。如:
  表2—22


  1985年6月1日,邮电部发出通知,撤销了原通知,市内电话实行各类资费上调20%的规定。做出了在原基础上调40%的规定。上浮40%后的各类资费标准如下:

  各类收费标准比较表
  表9—23
            单位:元



  1985年末,全市市内电话981部,全年市内电话收入23万元,占全局总收入的17.5%,是1964年建局时的5倍。

  历年市话收入比较表
  表9—24
            单位:元



  市内电话资费表(包)月制月租费部分
  表9—25
  单位:元



  续表9—25



  市内电话资费表
  表9—26 (装移机部分)



注:1.室内移动电话和专线每件收取手续费3元
  2.附件分话机同时装移者免收附件手续费

  三、农村电话
  土地改革后,于1950年从勃利县架设1条通往七台河区政府的简易单线电话线路,当时区政府使用的1台日本产的旧式话机。
  1956年“高级社”后,撤消区建立七台河、茄子河2个乡。当时,在七台河乡政府安装1台20门的磁石式小交换机,安装5部电话。
  1959年6月,七台河自筹资金安装50门磁石交换机,实装电话24部,是架设1条通往茄子河公社(即乡)的中继线,结束了茄子河公社通往七台河邮电所没有电话通信的历史。当年,茄子河公社自己安装了1部20门的磁石交换机,沟通了公社与各村及社直各单位间的通话联系。
  1961年茄子河公社将社办电话业务全部移交给茄子河邮电所。该所进行了全面规划,撤掉原来20门交换机,重新安装了1部50门磁石交换机。并对部分电话线路进行了更新的延伸。
  1967年中心河公社成立后,当年公社自己安装了1台20门的小交换机。又于1969年,中心河公社将电话全部移交给邮电所经营后,邮电所安装了1部50门磁石交换机,实装电话17门,另有通往茄子河的中继线1条。
  1976年开通了中心河至七台河的单路载波,但由于单路载波机质量差,经常发生阻断现象,1984年恢复了50门的磁石交换机,继续通过茄子河中继线转接进出口电话。
  1979年初,经省局批准将茄子河的农村电话改为市内电话管理。
  1983年10月,宏伟、岚峰两乡划归七台河市辖,岚峰乡的农村电话改由市邮电局管理,宏伟乡的农村电话仍由乡政府管理。两乡由于距离较远,地形复杂,架线困难较大,到1985年末,两个乡与市内电话通信联系仍需通过宝清县邮电局接转。

  农村历年电话网路、主要设备表
  表9—27



  农村电话历年交换机明细表
  表9—27
           单位:张



  农村电话历年收入明细表
  表9—28
           单位:元



  四、矿务局电话
  (一)概 况
  七台河矿务局电话通信始于1958年。从建矿到1959年只安装了1部30门的磁石交换机,1960年又增设了1部50门的磁石交换机。同期,胜利矿、七台河矿(现新兴矿)桃山矿也相继设置了20门和50门的磁石交换机。
  1962年勃利矿务局(后改为七台河矿务局)成立后,将原来的磁石交换机全部撤掉,更换成为200门供电式市内交换机。与此同时,西部各矿、厂也建成了50门至100门的供电式小交换机。
  1981年8月1日,根据七台河矿区的发展,安装开通了HJ—921型2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桃山区和新兴区分别设电话所1处,各1000门,形成了矿务局自成体系的内部市内电话通信网。
  1985年12月,又在局址电话所增容1O00门,至此,矿务局系统内的交换机总容量达到了3090门,基本满足了七台河矿区和部分矿外用户需要。
  (二)分 布
  1985年末,新、老区两个电话所之间,采用的多频互控,互为分局的中继方式,各矿小交换机采用的是A类用户交换机连接方式,两话所之间共有108对绝装电缆中继线。具体分布如下:
  1、局址电话所的中继线分布:桃山矿5对;工程处5对;富强矿4对;铁东矿2对。
  2、新兴区电话所中继线分布:新建矿5对;洗煤厂5对;新兴矿5对;新立矿4对;东风矿5对;机电厂4对;焦化厂2对;运销处2对;市政14对(包括市邮局7对)。
  局址、新兴区两所交换机的实占有门数分为1300门和86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