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灌溉工程

第三节 灌溉工程


  1985年底,全市有灌溉工程29处,其中:水库塘坝灌区8处、自流灌区5处、抽水灌区15处,灌溉井13眼,设计灌溉总面积3.6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5万亩。
  七台河灌溉工程皆为小型,灌溉面积多到三、四千亩,少则一、二百亩。主要分布于倭肯河及其支流沿岸,灌溉作物主要是水田与菜田。

  灌溉面积表
  表10—12
         单位:万亩



  一、四新水库灌区
  位于七台河市铁山乡南部。灌区由西南向东北走向,平均宽度1公里,长4公里,呈狭长带状。地貌为山区河谷滩地。土壤为中层平地沼泽化草甸土。
  四新水库于1977年兴建。1982年建成。土方工程都是受益村屯投工兴建,国家只在构造物上给予“三材”(水泥、钢材、木材)补助。
  水库灌区渠首设节制闸1座,于1982年建成。该闸由节制闸、分水闸、渔池供水闸组成。节制闸为1.5米×3.0米,最大过水能力3万立方米/秒。干渠1条,长4华里,由四新村中通过,干渠上建成跌水1座。
  灌区灌溉水量19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面积2000亩,受益村屯主要有:四新、创新、立新3个村。
  二、自流引水灌区
  现有自流引水灌区6处,兴建于70年代。设计灌溉面积在1000亩以下,渠道引水流量在0.05—0.1立方米/秒之间,除2处引用矿井水外,其余水源皆为引用倭肯河、挠力河及其支流。引水工程均采用压坝抬高水位方式引水,皆为柳石坝,设冲沙、节制工程。
  1955年,由勃利县水利科具体组织指导建设第一处自流灌区。更生自流灌区(原名茄子河大东灌区)渠道,位于现中心河乡更生村北8华里的倭肯河干流上。1956年,完成柳石坝1座,25华里长的干渠一条。受益有更生、良种场、万龙3个村。当时由于资金限制,一些构造物工程未建,水田灌溉面积1000亩左右。
  1975年,市水利局对该灌区进行规划设计。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设计有:节制闸1座、分水闸1座、干渠桥3座、渡槽1座、涵洞12个。1976年完成渠道节制闸,分水闸各1处,以及其它一些构造物,后因资金不足于1977年停建。1981年洪水冲毁了节制闸和分水闸。1984—1985年更生村和良种场利用自流灌区的干渠,相继建成小型抽水站3处,灌溉水田2000亩。
   三、抽水灌区
  全市抽水灌区15处。除抽取矿井水外,其余全分布于倭肯河、七台河、茄子河和挖金鳖河沿岸。其中:倭肯河沿岸9处、七台河沿岸2处、茄子河沿岸3处、挖金鳖河沿岸1处。抽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61万亩,1985年,实际灌溉达0.72万亩。灌区除团结站安装的轴流泵外,其余皆为电力离心泵站,装机容量在7.5—55瓩之间,扬程在10米左右,除东升、曙光两站为二级站外,其余都是一级站。由于引水流量小,田间基本没有大型建筑物。
  (一)桃西良种场灌区。建于1973年。是七台河市最早的引水上山工程。位于挖金别河下游与倭肯河汇合1:1上2公里处,引用挖金鳖河水源。由市水电管理站规划、设计、施工、由社员建设。1973年动工,1974年结束。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引水流量每小时270立方米,泵站扬程17米。全灌区由泵站、拦河坝、输配电及田间工程四部分组成。主要工程与设备有:建有30平方米泵房1座,装有8K25离心泵1台,30千瓦电动机1台,8寸铸铁吸出水管35延米,架设配电线1公里。完成2000米干渠1条,支渠2条650延米,斗渠450延米。建成吸出水池各1个,拦河坝1座。灌区建设以来,每年灌溉菜田500亩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团结抽水灌区。位于“勃七”铁路与市陶瓷厂公路汇合处的西北部。渠道设在矿务局三中铁路桥北300米处。引用倭肯河水源,团结抽水站由红胜村和红鲜村(朝鲜族)联合修建,并由此得名。
  团结抽水灌区建于1975年,由市水利局负责设计和进行施工指导。由红胜村、红鲜村群众联合修建。工程总体布置为:通过引渠将倭肯河水利引到七台河岸边,在七台河岸边设泵站1处,通过水泵压力,用管路将水送到压力池,通过渡槽跨过七台河,输于干渠进行农田灌溉。设计灌溉面积为3400亩。(主要是菜田)。设计最太引水量每小时2700立方米,总扬程7.6米,配套动力55千瓦,是七台河出水量、装机容量最大的泵站。工程项目主要有:引渠130处米,泵房50平方米,渡槽1座、桥2座’,干渠1条4.5华里、支渠3条5华里以及输电等。1983年,设备进行更新,由原来的轴流泵改为安装2台16HB—40混流泵2台,出水量每小时1150立方米,同时改为红鲜村专用水田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