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电井与防病改水

第四节 机电井与防病改水


  七台河市机电井是从简易土井和手压小井发展而来的。
  解放初期,每个村屯都有3—4眼大口土井,供人与牲畜饮水。1955年后,陆续开始以户为单位打手压井。一般井深5—10米,它适用于地下水位高的河谷滩地。1960年末,全市已有手压井350眼、土井140多眼。
  1964年,在倭肯河滩上打了第一眼用电动机为动力的机电井。1975年,市水利局水利打井队成立,开始把机电井纳入了基本建设。每眼井国投资3万元,重点解决地方病村屯的水质改良和无电村的输配电建设。
  1978年,在红旗乡红旗村开始出现灌溉小井,井深为10—20米,配备3寸泵,每小时可灌溉菜田50—80亩。
  进入80年代,由于采矿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有43眼机电井报废。到1985年末,全市已有机电井107眼,其中:城镇居民饮水和工业用水井33眼,农村用水井74眼。农村机电井按用途可分为:农田灌溉井、人畜饮水井,防病改水井三类。
  一、农田灌溉井共有13眼。其中:旱田溉灌井3眼、水田井1眼、菜田井9眼。有效灌溉面积1163亩,1985年实灌溉面积803亩。
  二、饮水井与改水井。属于地方病区,与水有关的大骨节病和甲状腺肿病。全市115个自然屯。患病村屯95个,占83%,农村总人口128507人,患病人数为6664口人,占7.8%。据卫生部门调查,现有甲状腺肿病人1767人,遍布市区64个村屯。大骨节患病人数4897人分布在市区87个村屯。为改变水质,防治地方病,到1985年末,全市共打防病井53眼,人畜饮水井8眼。解决饮水64960人,其中病区37017人,病患2397人。有效地控制了地方病的蔓延与发展。
  三、农村自来水建设。七台河市农村自来水工程首先是在铁山乡四新大队第三小队(现在的创新村)于1982年第一个搞起来的。随之于1983年红旗乡太和村自筹资金32万元为全村580户村民按上了自来水,从而带动了全市农村自来水建设蓬勃发展,到1985年建成农村自来水27处,吃上自来水的人数2.23万人,占农村人口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