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水利经费 水利建设贯彻“小型为主、群众白办为主、当年收益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在水利建设经费上,采取国家补贴、地方财政拨款,群众自筹三结合的形式。全市自1955年开始兴修水利,到1985年31年中总投资10034.68万元,其中市、区、社水利投资4534.68万元。桃山大型水库第三次上马投资5500万元。在总投资中按筹集资金来源上可分:群众集资1.617.80万元,占16.1%,市、县地方投资1.559.90万元,占15.5%国家水利和部门投资6856.98万元,占68.4%。
1955—1985年水利建设投资表
表10—13
单位:万元
附记:旱涝灾记实
七台河市由于受降雨和气温年季变化影响.旱涝灾害频繁。1954—1985年的32年中,旱灾15次,涝灾12次,平均每3年多就有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平均亩产低于200斤以下的歉收年分就有13年。
旱灾:1982年遭受历史罕见的春旱灾害,其干旱程度之重,面之广,危害之大是历史上少见的。据气象部门记载,1982年5月至7月份降雨量120.1毫米比历年同期少127.5毫米,6月份只降雨59毫米比历年同期少69.7毫米,市内7条河流有6条断流、干涸,最大的倭肯河水位下降,流量只有0.5立方米/秒。干土层厚度高达40公分。据7月1日市农林办、郊区办联合向市政府《关于继续搞好抗旱工作的紧急报告》中提出,截止6月27日统计全市4个公社,干旱面积18.2万亩,严重干旱11.2万亩占播种面积62%,5万亩小麦,黄叶面积1.25万亩,严重干旱死苗面积3750亩,麦地干有一寸多宽的裂缝,减产达6成以上。土豆芽干面积9000亩,只有6成苗。5500亩夏菜,有1790亩无水源灌不上水,小苗除心叶外,其余全部枯黄,690亩已死苗。市委、市政府动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了以保苗、保菜为中心的抗旱运动。市政府下拨20吨汽油、45吨柴油、16台水泵、9台柴油机、2台变压器、10台电动机、抽调136名机关干部深入抗旱一线。全市每天出动6800人,53台机动车,开动机泵71台,车拉、人担、机抽,截止6月27日统计共灌溉农田8500亩,其中:蔬菜3850亩,水稻灌水2848亩,小麦及其他作物1802亩。红旗公社红胜大队出动5台机车,从倭肯河每天拉水3400吨,保住36架黄瓜大棚。铁山五队和靠山大队用人挑水灌水稻90亩。
涝灾:1981年8月初全市遭受了特大洪水的袭击,境内7条大小河流全部漫滩出槽,泛滥成灾,粮食亩产只有99斤,与1980年334斤亩产,相差3倍多。
雨情:1981年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较大的集中降水造成的。是7月4日至8日降水量为152.2毫米。据桃山水文站1954至1981年28年资料记载,历年1—8月份平均降雨量为413.3毫米,而1981年1—8月份降水量高达708.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259.4毫米,历年平均7月份降雨量均值115毫米,而1981年7月份降雨量为233.3毫米,比历年7月份降雨均值多118.3毫米近一倍。历年8月份降雨均值129.3毫米,而1981年8月份降水量为249毫米比历年8月份降水均值多119.7毫米。由于降雨量大而集中,致使市境内7条河流全部出槽,给工农业生产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灾情:工矿企业由于倭肯河,七台河河水出槽和万宝水库垮坝,使一个生产主焦煤的重点煤矿3个井口灌水停产,市水泥厂、机电厂、玻璃厂、氧气厂、化工厂、陶瓷厂、百批仓库、土特公司、粮库、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等企事业单位遭受了洪水的袭击。百批仓库进水一米多深,3000多种商品被水淹没,损失价值300多万元。
房屋损失:1981年8月2日至3日市区低洼处房屋几乎全部进水,据查实进水房屋5425户,成灾4275户,倒塌房屋1186户,其中农村398户、无修复价值的544户,其中农村357户。
农田损失:1981年播种面积176900亩(其中菜田1.82万亩)成灾面积146200亩(其中菜田1.11万亩)。在受灾面积中:3—5成灾4.1万亩,6—8成灾3.12万亩,绝产面积7.44万亩(其中菜田4900亩)粮食总产比1980年减产2350万斤,蔬菜减产3100万斤。
水毁工程:全市有171处(座)水利工程和建筑被洪水冲毁,其中小型水库1座,塘坝8处、自流引水工程8处,小区抽水灌区12处,机电井5眼,灌区与涝区工程内的桥、涵、闸等建筑81座,冲毁倭肯河堤防4公里。
渔业损失:冲毁渔池4处,共143万尾成鱼、317万尾鱼苗,400尾种鱼被洪水冲走。
1981年,由于洪水成灾共造成损失金额达3276.8万元,其中矿务局系统1318.4万元,农村损失700万元,市政企事业单位1258.4万元。在洪水中淹死2人。
抢险救灾:8月3日凌晨洪水袭击后,市政府立即建立抢险救灾总指挥部和矿务局、城建、农村3个分指挥部,内设:水情、抢险、后勤、宣传、保卫、运输六个组。并确定了“一个方针”即:系统包单位,单位包职工、街道包居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实行“四点”办法,即:对受灾群众实行:亲戚朋友帮助点、机关单位补助点、国家集体救济点、受灾个人承担点;坚持“一条原则”即“全市不能有1个灾民因受灾而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于8月2日至7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开平,市委常委副市长魏占国、市政协主席杜崇生亲临一线,带领二千多名干部,一万多职工群众,出动110台汽车,180台拖拉机,35台推土机1300台畜力车,奋战在抗灾的第一线上。经过全市人民的6天奋战,保住了被水围困3天之久的粮库、土特公司、机电厂以及局三中附近的居民。抢修加固了2.5公里长的防洪堤,2座小型水库,开挖、清淤排水沟260条,长达15.5公里。在抢险救灾中,共用麻袋2.88万条,木材113立方米,铁丝500公斤,汽油52吨,炸药80吨,折合人民币49.87万元。由于领导有力,措施得当,抢救及时,全市大多数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很快得到了恢复、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灾害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主要有5条:一是70年代后期的连续干旱,重旱轻涝,思想麻痹,缺乏防大水,抗大灾的思想准备。二是市内主要的倭肯河、七台河、挖金鳖河、万宝河上游无控制工程,沿河无堤防,河道内障碍重重,影响泄洪,导致出槽。三是已有库、坝、堤水利工程,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防洪能力低,经不住洪水袭击。四是缺乏城市建设、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的全面规划,在过道行洪断面内滥建房屋等,河道内乱倒垃圾,人为的加重了灾害程度。五是缺乏水文,气象资料,雨情、汛情不能及时掌握,对发生的特大洪水没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