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改良与繁殖

第五章 畜牧

第一节 改良与繁殖


  建国前七台河地区畜牧业发展缓慢。1937年,(伪满康德4年),本地区有马445匹、牛198头,骡(驴)80匹,猪748头,羊24只。
  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生产开始有了发展。1949年,马1090匹,黄牛717头,羊120只,猪3546头。
  1954年,成立第一个私人兽医所。1957年,成立高级社后,大牲畜归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七台河公社后,太和大队变为公社畜牧场,养猪120头,牛100头。1960年茄子河成立第一个配马站,4人,人工配种,主要品种是苏重輓、阿尔登。1958年,在“大跃进”中,畜牧业有了发展。马1353匹,黄牛844头,山羊、绵羊1300只,猪3338头,当年出售1100头。
  1961—1962年由于集体饲养,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草料严重不足。导致畜牧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1年末,黄牛下降到705头,比1958年下降16.5%,马739匹比1958年下降36.4%,猪1356头,下降1.4倍。
  1970年,七台河由特区变地辖市后,畜牧业生产,随着矿区的开发,粮食生产的增长而逐步发展。1972年黄牛已达到2371头、马2037匹、羊2522只,猪突破了万头大关达10958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给畜牧生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出现了畜牧业大发展的好势头。到1985年末,黄牛5724头,比1970年增长一倍多。马2220(匹),比1970年增长26%。羊3288只,比1970年增长30%,生猪达到19743头,比1970年增长80%,家禽达到238405只,比1970年增长3.2倍。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各种养畜禽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起来,到1985年末,全市共有养畜专业户、重点户322户,其中:养鸡专业户33户、重点户77户、大户12户共养鸡33337只占全市养鸡10%,占全农业户15360户的0.1%。养猪专业户10户。重点户52户.共养猪431头。养羊专业户44户,重点户24户,共养羊3195只。牧业生产收入已成为“两户”家庭收入的主要生活来源,成为一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畜牧的发展,保证了城市副食品供应。1983年纯销售肉662万斤人均41斤,蛋61.8万斤人均3.86斤。畜牧业总产值516万元比1970年增加24.5倍,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已由1970年3.2%上升到9.8%。
  1984年,市成立了种禽场,黄牛冷冻配种站1处。全市先后引进畜牧各种良种有:
  马:建国初期主要蒙古马,1960年在茄子河、太和建立2处配种站,采取本交配种,品种有:苏重鞔、卡巴金等。
  黄牛:1950年用朝鲜牛、短角牛。1977年黄牛改良品种有:夏落来、海福特,1982年用黑白花改良黄牛。
  奶牛:1957年太和畜牧场养黑白花,1976年由市统一从安达购入黑白花、西门塔尔。
  绵羊:50年代是蒙古羊,1957年由勃利县引入考力代,70年代以来主要引入了东北半细毛羊。
  猪:解放初,主要品种是苏白,50至60年代有哈白、巴克夏、宁安白猪,70年代增加约克夏、杜洛克、三江白猪、黑白花,1980年引入长白品种。
  鸡:1970年引入蛋鸡品种有:白洛克、来克亨,1980年蛋鸡品种有:滨白、京白、星杂288、星杂579、罗斯;肉蛋兼用品种有:芦花鸡、浩岛红;肉用品种有:白洛克、星布罗、罗曼、AA鸡。
  鸭:本地麻鸭、北京鸭、康贝尔鸭等。
  鹅:本地白鹅、狮头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