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经营管理
第五节 经营管理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分配管理,称之为“四大管理”。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至1985年的28年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958—1982年为人民公社化时期,1983—1985年为联产承包时期。
一、计划管理
在人民公社时期主要是根据“三就、四为”的生产方针,“三就”(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四为”(为农业、为城市、为生活、为出口服务)注意材料有来源,产品有销路,不搞“无米之炊”。计划内容包括:项目、产品数量、产值、利润及实现计划的措施;计划类型有十年规划、五年中期计划、一年计划和分期实现的季度计划。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社办、村办、联户,户办等多种所有制形成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管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需求,灵活地安排生产计划,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按市场需求,生产计划,以煤炭为主导,以建材、运输、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为主要形式,安排企业生产计划。
二、劳动管理
劳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对乡、镇企业广大职工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建立科学的组织形式,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建立生产责任制,实行定额管理;加强劳动纪律和劳动保护。劳动管理的基本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劳动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劳动组织,坚持了因人派活,合理分工,科学组织劳动,做到人尽其才,在乡办企业中实行了工资制,定额计件制的计酬方法,在乡办企业中实行了“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分成”的奖励办法,调动了职工积极性。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村企业的小煤矿、普遍推广了红旗乡红卫村对每个井口,包产量、包利润、包安全、包成本、包费用、包设备完好率、包销售、包采掘比例的“八包”办法和“人、钱、物”实行三统的科学管理。红卫村1979年在办矿前,全村总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70元,办矿后1984年,全村总收入达347万元,增加发7.7倍,人均收入超千元。
三、财务管理
人民公社化时期乡、镇企业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优越于国营企业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吃“大锅饭”的弊端,做到了“增收节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实行民主理财。群众监督,实行收入、支出、工资、固定资产,往来的“五公开”“五上墙”的制度。但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财务管理上的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社会上也出现了“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出现了“四面八方”向乡村企业伸手的混乱现象,导致了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企业亏损,甚至出现了“空壳村”,影响了集体经济发展。
四、分配管理
乡村企业的分配,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原则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较普遍地实行了计时、计件工资制、承包制,较好的克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做法,把贡献与报酬联在一起,体现了按劳取酬,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