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森林演变

第十一篇 林业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演变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此地森林茂密,树种有红松、鱼鳞松、黄波椤、柞、桦、榆、色、柳等。原居住在这里的通古斯族(现在的满族)称此地为“窝集”。(即大森林之意)。清乾隆皇帝称此地为树海。清朝初叶,此地被作为清皇室的发祥地,实行“四禁”(采伐、采矿、渔猎、农牧)并严禁汉人进入。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对东北小兴安岭区域实行“于经费不为无补,防御亦属有益,并可安置私垦人丁”的开禁政策后,东北人口剧增,加之较大的几次森林火灾,森林逐渐疏旷了。从1935年伪满洲国林野林相行政地图查看,天然林已演替为次生林和疏林地。特别是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在此地建立开拓团,建仓库,筑营房,烧木炭,砍伐大量木材,致使天然林面积日趋减少,木材蓄积量急剧下降。1945年东北光复后,勃利县向东部山区大批移民垦荒,1958年国家在这里开始进行大规模矿山开发建设,除合理占用林地和采伐木材外,由于管理不善,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区森林资源造成地多林少,分布不均,树种单一,中龄林多,成熟林少,生长率低,蓄积量少的现状。

  1949—1985年天然林面积变化表
  表11—1
  单位:公顷


  备注:统计数字是铁山、龙山、茄子河林场调查
  从上表看出。1949—1961年天然林面积下降47.38%。1962年—1975年下降26.8%。1976年—1980年下降26.6%,下降幅度较大。1981—1985年下降22.2%。不仅天然林面积逐年减少而蓄积量也在发生变化。

  1949—1985年天然林公顷蓄积量变化表
  表11—2
                单位:公顷、立方米


备注:铁山、龙山、茄子河三个林场数据

  从表看出1949年至1975年的27年间,天然林公顷蓄积量上升幅度较大。1980年以后开始下降。

  天然林各龄组面积、蓄积变化表
  表11—3
              单位:公顷、立方米



  续表11—3



  上表中看出各龄面积变化是:1962年以成过熟林最多,幼龄林次之,中龄林面积最少。1985年中龄林面积最多,成过熟林次之,幼龄林为再次。从各龄组蓄积变化上看:成过熟林一直保持最多的林分蓄积,中龄林蓄积由少到多,幼龄林蓄积由多到少,幅度较大。
  树种变化较大。1906—1927年市区森林按照森林演替的原理,树种组成为5红2云2硬阔1其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林木树种组成为8柞1桦1其它(杨、色、柳)。1962年市区所属森林林木组成为9柞1桦,林龄已演替为次生林。
  七台河市区人工树木的栽培始于1950年,是年造了34公顷用材林及少量的护路林。树种以松、杨、柳为主。1957年铁山林场营造975亩落叶松人工林,开创了市区国营造林先例。通过人工造林,逐步改变了针阔叶树种的比例,针叶林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人工林面积由小到大。

  1962—1985年人工林面积、蓄积量变化表
  表11—4
                 单位:公顷、立方米



  1962—1985年林地面积变化表
  表11—5
                 单位:公顷


备注:统计数字为铁山、龙山、茄子河等场。
   此数字为铁山、龙山、茄子河、金沙四个林场。

  1906—1985年阔、针叶公顷蓄积变化表
  表11—6
                 单位:公顷、立方米


  备注:有林地面积变化不大。有林地面积变化较大。

  从上表看出,每公顷蓄积量1906年至1985年是呈U字形发展趋势。针叶树60年代营造的已开始成材,每公顷蓄积量也在相应提高。从大到无,又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