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防火
第三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949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市林业部门大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同时,坚持造、管、护并举的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并根据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护林防火规律,制定出一整套预防森林火灾的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了林木资源。
一、组 织
1949年勃利县人民政府设农林科,科内设林政股。七台河为勃利县第十二区,是县属7个有林区之一。区内配有林业助理1人,主管护林防火工作。各村在春、秋两季设2名护林员。
1956年4月,勃利县中心林场在七台河成立铁山林业经营所。经营所内设防火办公室,有3—5名营林员常年抓防火工作。
1958年七台河公社建立林业站,负责造林、护林防火工作。
1960年七台河镇政府成立后,于1963年成立林业总站,是勃利县林业局派出机构。相继建立龙山、金沙、茄子河3个林场,负责造林和护林防火工作。
1965年七台河镇变特区后,特区设林业科,负责全区护林防火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林业机构瘫痪。护林防火工作失控,火灾频繁发生。
1970年七台河建市后,防火组织日趋完善。市成立防火总指挥部,设防火办公室。各公社建立林业站、矿务局成立林业处,各国营林场组建了护林队,护林防火组织开始形成。
1983年七台河为省辖市后,所辖境内都建立健全了各级防火组织。市设护林防火指挥部。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勃利县、矿务局、北兴农场、省畜牧局勃利种畜场、黑河煤矿都分别设护林防火分指挥部。市、县、区各直属单位设立防火办公室,各林场的护林队改为营林队。1985年市、县、区及厂、矿间又建立了联防指挥部,从而解决了“三不管”地带的护林防火问题。
二、队 伍
七台河第一支护林防火专业队伍于1957年在铁山林场建立,当时仅有4名队员。
1963年市政与矿务局共有6个林场,各林场都建立了护林队,队员增加到22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护林队员有减无增,最少减到18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林队员不断增加。到1981年增至47人,是1962年的3.9倍。
1985年末,全市行政辖区内所有林场,都建立了护林队,共有护林队24个,拥有队员144名,是1962年的12倍。
三、设 施
建国初期,防火设施十分简陋。报告火情靠步行和马匹;扑火工具是铁锹、镰刀、桦树稍(现称为二号扑火工具)。1956年春,铁山林场在铁山包建立一座木制嘹望台,高14米,仅有1台日伪时期的望远镜。
1958—1965年,防火设施无明显增加。1958年在铁山林场,1964年在金沙林场各自建立1座坯草结构的防火检查站。
1966—1976年,防火设施有了相应的增加。11年间先后购买防火摩托车1台,新建瞭望台4处,林业检查站4处。指挥部与各林场全部安装了电话,通讯线路63公里,增设林区公路44公里。
1977—1985年9年间,由于各级组织对护林防火认识不断提高,省、市用于防火经费不断增加,防火设施不断完善。先后购置11台摩托车,1台客货车,2台防火宣传车,改建8处砖瓦结构防火检查站,新添一部电台,4台对讲机。林区公路由原来44公里增到124公里,制作二号防火工具(橡皮条子)1500把。
四、措 施
(一)行政措施
1、颁布护林防火条例、法令、规则。1965年七台河特区根据1963年国务院颁布的《森林保护条例》向全市人民发布了护林防火公告,规定了防火期与戒严期。1974年以来制定与发布了《控制野外火源》、《入山管理》、《野外用火管理》、《联防检查》、《扑救森林火灾》、《防火设施、设备管理与使用》、《了望和火情报告》、《林区坟地迁葬》、《奖励与惩罚》等十项制度和规定。
2、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70年代以前主要采取召开会议、护林员口头宣传、张贴标语、字块、升防火旗、传防火牌、等形式。80年代采取印传单、贴标语、订防火公约、演节目、放广播等形式。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录象等现代宣传工具,使护林防火宣传工作更加广泛深入。
3、严明奖惩。通过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治违反条例的不法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1968年红光村(原名原发村)被省政府授予防火模范村。
1981年龙山林场被合江地区授予护林防火先进场。
自1967年以来,因违反条例、法令、规定造成火灾,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而被处罚款的有19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2人。被公安机关拘留2人,被判刑3人。
(二)技术措施
1、火险预报。70年代前火险预报主要是村屯防火人员采用敲木梆、鸣锣、升防火旗等以示警告,八级以上大风林区禁止烧火做饭。进入80—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广播电台天气预报,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即:防火戒严期、高火险期,及时发出信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嘹望巡护。1977年以前利用木制嘹望台进行观察,用马匹、自行车巡护。1977年在铁山林场建立一座23米高砖石结构永久性瞭望塔,大大提高了观测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动员、早扑灭。在巡逻上利用现代化工具摩托车,从而加大了巡护密度,提高了巡护效率。
3、隔离带与防火线。早在1958年就在林区公路两侧用人工割打防火线。1962年将林区可垦的沟塘、草甸子用拖拉机翻成耕地起到隔火作用。
1964年开始设置防火隔离线。在经营密度较大的针叶林中设宽8—10米,中间有1—2米的生土带作为林道,同时结合林业班区划线,设宽5米的幼林防火线。
1984年在全市推广了勃利县制造的“跟雪、跟霜点烧防火线边等地”经验。这种做法是在秋季降霜后,春季部分残雪末完全化的时机在林区沟塘、草甸子边等地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火烧草地,形成防火线。全市每年点烧3—4千公顷,可消除80%的火险隐患。
4、利用生物防火。1960年以来在全市营造的大面积针叶林内,营造阔叶树和落叶松,实行针阔叶混交,起防火隔离作用。1977年秋季发生山火,当火烧到铁山林场后山的落叶松边后而熄灭。证明生物防火是有效的。
附记:火灾统计及特大山火记实
据七台河市防火办公室统计:1961—1985年的25年间,共发生森林火灾110起,过火面积18518公顷。其中:烧毁人工林4800公顷、次生林5207公顷、荒山荒地5066公顷,重烧林地3445公顷。出动汽车968台(次)、拖拉机50台(次)、摩托车69台(次)、畜力车10台(次)。参加扑火26327人(次),支出扑火经费192679元。
发特大火灾记实:1977年9月26日1时30分,在茄子河林场东山上,因吸烟而引起火灾,持续36小时。出动3200人,249台汽车,5台胶轮拖拉机。过火面积2614公顷。其中:烧掉15年生人工落叶松、樟子松林1908公顷,天然次生林394公顷,荒山、草地212公顷,支出扑火经费达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