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病虫防治

第二节 病虫防治


  一、病虫害种类
  据1979年黑龙江省普查证明,七台河市病虫害种类可分为森林病虫鼠害、林木种子病虫害、苗圃病虫害三大类。
  (一)森林病虫鼠害
  病害10种:樟子松疮锈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杨树烂皮病、落叶松杨锈病、红松、樟子松针锈病、阔叶树毛毡病、落叶松枯稍病、红疣枯枝病、松落针病、木解寄生。
  虫害15种: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天幕毛虫、舞青蛾、杨青蛾、杨枯叶蛾、落叶松卷叶蛾、榆紫金花虫、牡蛎介壳虫、杨干象鼻虫、疣纹蝙蝠蛾、白杨透翅蛾、柳沫蝉、苹果巢蛾。
  鼠害8种:棕背鼠、红背鼠、东方田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东北鼢鼠、花鼠、松鼠。
  (二)林木种子病虫害
  病害:橡实僵千病、云杉球果锈病、水曲柳翅果斑点病。
  虫害: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橡实象鼻虫。
  (三)苗圃病虫害
  病害10种:松苗立枯病、落叶松枯稍病、落叶松紫叶病、落叶黄化病、落叶松黄锈病、红松、樟子松针锈病、杨苗黑斑病、杨苗灰斑病、杨锈病、松苗旱立枯病。
  虫害6种:小地老虎、非洲蝼蛄、华北蝼蛄、朝鲜黑色龟子、细胸叩头虫、水曲柳芫菁。
  二、防治措施
  七台河市自1974年建立林木病虫防治站以来,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1975—1982年实行化学防治与生物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与物理机械黑光灯捕杀相结合。1982—1985年采取营林措施,在防治樟子松疮锈病中,采取修除病枝控制蔓延。使林木受害面积逐步缩小。1983年受害面积595.67公顷,1985年缩小到383.6公顷。
  (一)种苗检疫
  林木种苗检疫始于1976年。检疫对象只是杨树,检疫范围以国营林场为主。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后,防疫工作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1984年后,林木种苗检疫范围扩大到各企事业单位、各乡(镇),检疫对象:由原只是杨树扩大到乔木、灌木、野生珍贵花卉、干果、种子苗木和繁殖材料、木材等。
  (二)防治网点
  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铁山、龙山林场设专职防疫员。金沙、茄子河林场由技术员兼任防疫员。各公社林业站也设兼职防疫员,构成测报网,监视全市国营、集体林场人工林的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将调查数据上报市森林病虫防治站,由市防治站统一制定防治计划。其中,国营林场的病虫害防治,由市防治站确定防治方法,并拨给药品和作业经费。群众集体防治按着“谁收益,谁防治”的原则,经费自行安排。
  (三)防治机具
  1975—1976年七台河林区是天幕毛虫大发生年代。虫口密度每株平均为400—800头,有的高达1040头,有虫株数达100%。市林业局连续两年采用飞机撒药防治办法。1975年防治面积2653.33公顷,1976年2693.33公顷,害虫平均死亡率在90%以上。
  三、防治效果
  1975年以前,防治病虫害处于有病、有虫就防。进入80年代,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出发,模拟因病虫而影响的林木生长量,提出防治指标,控制林木病虫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1974—1985年的12年间,累计发生各种病虫鼠害面积93334公顷其中:发生虫害面积70119平方公顷,防治面积18168公顷,发生鼠害面积19479公顷,发生病害面积5736公顷,防治面积1382公顷。

  1974—1985年森林病虫鼠害防治表
  表11—17
               单位:公顷



  1974—1985年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面积表
  表11—18
               单位: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