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业公司 一、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建于1961年5月4日,占地面积8982平方米。为三级批发站,下属8个零售商店,经营商品1万余种,年最高销售额1600万元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实行租赁承包,发挥了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同省内外几十个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拓宽了商品进货渠道。经营的主要品种有:五金、家电、针织、鞋帽、服装、百货、钟表、文化专业、烟酒、糖茶、糕点、罐头等十几大类。商品数量足、品种全、质量好、价格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百货公司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2
二、糖酒公司
糖酒公司建于1964年1月,(原名七台河矿区贸易糖业烟酒站),有职工10人,经营品种100余种。1966年初,糖酒、蔬菜、水产、果品合并,更名蔬菜烟酒站。1968年成立工业品公司,烟酒属于一个小组。1970年1月1日,成立烟酒公司,主管烟酒类商品。到1983年5月,烟酒分家,将原烟酒公司分设为烟草公司和糖酒公司。糖酒公司经营的主要商品有:食糖、酒类、茶叶、罐头、奶制品及一些小食品等600余种。有仓库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800平方米,下设3个零售商店,其中1个国营,2个集体。
“改革、开放、搞活”政策放宽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把竞争与风险机制引进租赁承包。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由省内进货扩大到省外进货,并和全国各地名、优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拓宽了进货渠道,活跃了市场。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糖酒公司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3
三、五金公司
五金公司建于1962年(原日杂五金公司)。
1970年改名为市五金交电公司,下设6个专业部:交电部、家电部、车辆(自行车)部、化工部、五金部、工具部。公司下属3个零售商店,职工177人,仓库面积3675平方米,营业面积972平方米,年最高销售额近1000万元。主要商品有:五金家电、水暖器材、木瓦工具、机电产品、灯具、电料、自行车及另件等7000余种。
近几年,由于与省内外几十家名、优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拓宽了商品的进货渠道,组织了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开展了商品售后服务工作,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1983年,五金公司被省商业系统评为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
1978—1985七台河市年五金公司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4
四、纺织品公司
纺织品公司主要担负着全市针纺商品的货源供应。经营商品有:毛纺品、棉布、呢绒、丝绸、服装、针织、棉织等。商品销售到鸡西、宝清、密山、依兰、林口、桦南等市、县,是省内东部较大的批发企业。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纺织品公司同全国几十个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拓宽了进货渠道,满足了市场需求。
五、食品公司(原为供销四商店)
1963年3月成立,后改为副食品商店。当时有职工25人,营业室面积100平方米,熟食加工车间30平方米,主要是以生猪收购、屠宰、加工为主。1964年,在七台河、茄子河、小五站分别设立生猪收购点。1965年春,成立肉食加工厂。1966年将副食品商店改为肉食商店,同年3月成立食品水产公司。1973年12月,食品公司同水产公司分设。
1976年为满足市场猪肉的供应,食品公司筹建500吨冷库,于197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将肉食加工厂改为肉联厂。1983年4月,在铁山、中心河两个乡又分别设立了生猪收购点。到1985年,食品公司历经22年的艰苦努力,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拥有固定资产379万元,职工300人,营业面积4811平方米,年销售额均在600万元以上。特别是在调节市场、平抑物价、搞活经济、保障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国营主渠道作用。
六、石油公司
1958年七台河煤炭工业开发后,石油商业也随着煤炭的开发而发展壮大起来。
1964年4月,勃利矿区运输处(现七台河矿务局运销处)将自用的石油保管库正式移交给勃利矿区五金批发站(现市商业局五金公司),并担负着勃利矿区(即七台河)的工农业生产用油的供应和贮备任务。油库地址在新兴矿煤仓东北部的山坡上,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当时有职工3人,贮油溶器只有15立方米的平顶式金属油罐4个,30立方米园式金属油罐2个,总贮量84吨。建库初期,条件差、设备简陋,油库没有专用付油场地和工具,靠露天作业和笨重的体力劳动,当时仅有的2台手搬油泵是为卸火车运来的汽油、柴油和煤油车用的,卸一次火车货物需要两人搬8个小时。在油车集中时,全体职工不分昼夜轮流搬泵卸车。七台河原是勃利县管辖的一个公社,农业机械和社会车辆都很少,对各种润滑油的需要不多,用户都直接到勃利煤建公司自购自运。
1966年初,根据上级要求将石油商业部分从勃利矿区贸易公司五金站划出,成立特区煤业建筑器材商店(简称煤建商店),隶属关系仍由勃利矿区贸易公司(即现在市商业局)所辖,业务由省煤建公司领导。煤建商店成立后,对石油商品进行了专一经营。年末,石油销售717吨,其中,汽油535吨,柴油130吨,煤油52吨。1966年秋,经请示省石油公司,拨给50立方米金属圆形油罐3个,增加贮油量100余吨。1967年建起砖瓦结构的地下润滑油暖库56平方米,贮量5吨左右,解决了冬季付油难的问题。同时又建起油泵房15平方米,安装上了电动离心泵,提高工作效率3倍。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制了提桶车和串桶架,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1969年3月,勃利矿区贸易公司将商业所辖的百货公司、烟酒公司、五金公司、煤建公司(石油)、医药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统一合并,成立七台河特区商业公司,下属3个批发站。其中,工业品批发站包括百货公司、五金公司、医药公司、煤建公司。商业公司所辖的3个批发站合署办公,统一经济核算。
1970年七台河改为地辖市后,商业公司又将生产资料公司、五金公司、煤建公司合并,从商业公司划出,统称七台河市生产资料公司。同年,合江地区石油公司拨给七台河解放牌油槽车1辆,溶量2.85吨,为工矿企业和农村社队送油到家方便了用户,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1972年商业公司将生产资料公司划出,五金公司和煤建公司仍在一起,改名为七台河市五金燃料公司。1973年,五金燃料公司自筹资金建起砖瓦结构油库和办公室100平方米。
1974年8月,五金与燃料分开,成立七台河市燃料公司,隶属市商业局领导,有职工28人。
1975年,燃料公司与加油站合建办公室480平方米,投资4.4万元。由于地下是采煤挖空区,致使房屋沉裂,于1978年重新改建。同年,根据省革命委员会龙革发(1978)22号、省石油公司龙石字(1978)36号和市商业局七商字(1978)11号文件,将市燃料公司改名为石油公司。
随着七台河的煤炭开发建设,各种机具车辆由1966年的几十台增加到1979年的583台。现有的油库设备和贮油溶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经请示省石油公司拨给50立方米金属圆形油灌10个。为改变油库面貌,全体职工通过义务劳动,用1个月的时间改变了原来汽油、柴油混放的局面,分别建起了汽油和柴油罐区。改建油泵房42平方米,改装了电动油泵,拆除了原来的付油间,重新建起砖瓦结构的付油间50平方米,并安装上了汽油、柴油流量表。为解决储油设备的不足又购进50立方米油罐40个,整个罐区管道连接,形成管道连接网和完整的石油整车接卸系统,解决了过去人背、肩扛、手搬的笨重体力劳动。
1981年随着煤炭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机动车辆不断增加,为解决车辆加油排队的现象,于1982年在新兴矿家属科附近建起了第二加油站,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营业室面积168平方米,同年1O月7日正式营业。
1982年,为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成立了待业青年商店,安排了10名待业人员。1984年3月,成立汽车队,拥有油槽车、吉普车、大客车等10台。
1984年石油公司被评为商业系统先进企业。1985年1月1日,石油公司由市商业局划归省石油公司领导。同年,又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石油商品购进。主要是从大庆(龙凤、喇叭甸)、牡丹江和哈尔滨炼油厂进货。1984年前,由合江地区石油公司直接下达计划指标。
石油商品销售。1958年前,各种机械和车辆较少,农村照明用的煤油由供销社代销。随着七台河煤炭工业的发展,各种机械和车辆不断增多,石油商品的销售也逐年增加。到1966年,销售石油717吨,其中:汽油585吨,柴油130吨,煤油52吨。根据“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全面安排、合理使用”的供应原则,加强了石油商品的供应计划性。对市所属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农村社队的生产、机具、车辆及用油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将汽油、柴油实行定量供应,包干使用的办法。汽油首先安排煤炭生产、工业、交通运输和基本建设。柴油优先供给水利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1974年,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64台,柴油拖拉机35台,农业机械5787马力,销售汽油2177吨,柴油1158吨,煤油54吨。
1977年11月,国务院以国发136号文件批转了商业部《关于石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配定量供应试行办法》的报告后,于1978年实行了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分用户和对象,建立健全了机具档案和供应台帐,实行增车落户、减车停供的办法,加强了油料的管理和供应工作。年末,全市有机动车辆362台,主要农业机械14051马力,拖拉机76台,全年销售石油6138吨。其中:汽油3781吨,柴油2076吨,煤油281吨。
1981—1985年“六·五”计划期间,认真贯彻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用户和对象划分了类别,实行专业运输单位和运输任务定量。按生产任务将用户划分4个类别,即一类是矿务局所属各矿;二类是基本建设单位;三类是农林、财贸、第三产业;四类是机关、团体、学校。在油料紧缺的情况下,对消防、救护、邮电、环卫等特种车辆做了重点安排。由于认真执行了石油商品的供应政策,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建设的需要。
为了节约能源,1975年石油公司配备了专职节能工作人员。分别在汽车公司、运输公司、矿务局运销处和农村推广了节油新技术,同时对汽机油、柴机油实行交旧换新,使其再生利用。并帮助农村公社、机管站和企业单位制定节油定额管理制度,改装和封存了浪费较大、耗油较高的老牌汽车和没有控办批准的小汽车。
石油商品管理主要以财务管理为主,围绕企业的经济活动加强了财务核算。制定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开支有预算、有计划、有审批,加强了商品流通所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对计划外基本建设和商品资金的占用,财务部门严格把关,控制使用。在石油商品业务活动中,认真执行了不赊销、不预付的原则。减少商品流通中转环节,组织商品直接运输,降低了油料消耗费用,使石油商品经营效果逐年提高。
1974—1985年七台河市石油公司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5
单位:元
续表12—5
1966—1985年七台河市石油公司石油商品销售表
表12—6
单位:吨
七、烟草公司
烟草公司原属商业局烟酒公司。1983年初,根据省人民政府黑政发(1982)235号文件和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七政财字(1983)1号文件,建立七台河市烟草公司,为正科级单位。下设4个股(即人秘股、业务股、计财股、专卖股)。1983年末,将业务股的烟草批发部划出,成立市烟草公司批发部。为方便用户,扩大销售,在茄子河成立了烟草批发部1处,年末,全公司销售卷烟3364标箱,销售额355.45万元,利润4.7万元。
1984年4月,烟草公司由正科级单位变为副处级单位,使烟草业的管理和销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年末,销售卷烟4770标箱,销售额576.27万元,利润7.2万元。
1985年4月,烟草公司由副处级单位变为正处级单位,并重新设置科室9个(政工科、保卫科、烟草专卖科、财务科、业务科、办公室、卷烟批发部2个、劳动服务公司1个)。为了加强市场卷烟的管理,于同年9月成立了烟草公司纪检组,从而有效的加强了烟草专卖事业的发展。年末,卷烟销售6385标箱,销售额847.37万元,利润实现13.2万元。
八、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
1980年10月26日,商业局与红旗公社联合筹建了市商农联营信托贸易公司,主要是为了安置待业青年就业。到1985年5月5日,商业将信托贸易公司更名为市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有库房2500平方米,营业室面积1500平方米,年最高销售额在800万元左右,职工200多人。贸易中心下设3个专业批发部,3个零售商店,经营品种有:百货、纺织、服装、鞋帽、五金交电、糖酒副食、机电建材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贸易中心与省内外60多个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拓宽进货渠道奠定了基础。
1981—1985年七台河市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7
续表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