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零售商店 一、第一百货商店
第一百货商店建于1961年9月,坐落在繁华的老市区中心处,是全市最大的一家百货商店。商店的前身叫小五店,是由供销社分出来的小店,当时只有2间草坯房,营业面积约50平方米,职工12人。经营商品有:小百货、小针织、小五金、文化用品、食杂等200余种,年销售额30万元。
1962年搬迁后,营业面积增加到80平方米,职工增加到17人,经营商品400余种。1964年5月第二次搬迁后,营业面积增加到400平方米,职工增加到30多人,经营商品800多种,年销售额120万元。1976年1月10日第三次搬迁,营业面积1230平方米。库房面积500平方米,经营商品2000余种,年销售额310万元。到1985年秋,又扩建营业室620平方米,经营商品增加到1万余种,职工增加到300多人,年末销售额953万元,利润39万元。经营商品主要有:家用电器、五金交电、机电设备、钟表、眼镜、大小百货、服装、鞋帽、绸缎、化纤、呢绒、毛毯、文化体育用品、烟酒糖茶、糕点、罐头、水果等1.2万余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内引外联,先后同全国90多个厂家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搞联合销售。设立了厂家专柜,拓宽了进货渠道,使经营的商品数量足、品种全、质量好、价格合理,满足了消费的需求。1976—1985年,连续被评为省商业系统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和市先进单位。1981—1985年,连续被评为七台河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第一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8
二、第二百货商店
第二百货商店建于1963年6月,位于新兴区红旗街,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仓库70平方米,经营商品900余种,职工30多人。
商品购进除糕点类从市食品厂进货外,其它均以市区各三级批发站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增加了从厂家进货的比例,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促进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到1978年,职工增加到60多人,比建店初期的1963年增加1倍,到1983年增加到90多人。商店营业面积1964年仅400平方米,到1985年增加到850平方米。商品品种由建店初期的900余种增加到1985年的2000余种。1978年商品销售实现162万元,利润1.2万元,到1985年销售254万元,利润0.6万元,税金8.3万元。
1972—1975年连续获合江地区集体称号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第二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9
三、第三百货商店(原北山百货商店)
第三百货商店始建于1973年5月,位于新兴区北山街(原市政府所在地)。营业面积和办公室合计600平方米,仓库面积300平方米,经营商品主要有:杂品、百货、五金交电、纺织、糖酒、文化用品、书刊、副食等3500多种,职工30人,年最高销售额在80万元左右。
七台河市政府从北山街迁往桃南新址后,使北山街的人口、机关单位逐渐减少,购买力下降。1980年第三百货商店改名为北山青年商店,由原来的国营零售企业转变为集体企业。
1981年青年商店用自筹资金3.3万元,按装了取暖设施,新建了锅炉房。营业室面积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减少到400平方米,仓库面积减少到150平方米,经营品种由原来的3500多种减少到2500多种。
1980年和1985年先后被市政府、商业系统授予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称号。
1982—1985年七台河市北山青年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0
四、第四百货商店
1972年秋,洗煤厂为解决矿、厂和居民购买商品方便,投资10万元建起砖瓦结构营业室400平方米,坯瓦结构仓库200平方米、办公室120平方米,同年12月正式营业。经营品种主要有:五金、交电、日杂、百货、针织、服装、鞋帽、文化用品等2000多种,有职工35人,年销售额70万元左右。1979年商店自筹资金4.2万元,建起砖瓦结构仓库300平方米。1976年和1980年发生两次火灾。造成经济损失14.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抓了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于1985年被市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称号。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第四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1
续表12—11
五、桃山百货商店
桃山百货商店建于1964年5月,位于桃山区桃西街,同年8月营业,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经营商品近千种,有职工13人。商品购进主要以市区各三级批发站为主。
1979年根据煤炭工业生产发展及人口增加的需要,新建营业室620平方米,同时又扩建仓库面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把企业的竞争和风险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承包之中,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978—1985年七台河市桃山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2
六、桃南百货商店
桃南百货商店建于1978年2月,位于桃山区山湖路中心。建店初期租用80平方米的房屋做营业室和仓库,有职工20人。经营商品有:大小百货、杂品、针棉织品、烟酒糖茶、副食品等近1000种,商品购进主要以市内各三级批发站为主。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发展扩大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商品购进和销售增长幅度较快,到1985年末,销售额实现213万元,商品购进额186万元。
1978—1985年七台河市桃南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3
七、缸窑沟百货商店
缸窑沟百货商店建于1961年3月,位于新兴区东风街。60年代初。在缸窑沟东风煤矿借用100平方米的坯瓦结构房屋做营业室,有职工7人。
1968年用自筹资金盖起了砖瓦结构营业室45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职工增加到30多人,经营商品2500多种,年最高销售额14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1983年被评为市计量、物价信得过单位。1983、1984年连续被评为市商业系统先进单位。
1978—1985年七台河市缸窑沟百货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4
八、糖酒—商店
1974年以前,糖酒一商店为蔬菜公司蔬菜三商店。建于1971年10月,位于新兴区北山街,建店时营业面积近100平方米,职工30多人。由于没有仓库,经营品种不足600种。1974年划归糖酒公司管理,改名为糖酒一商店。同年7月,扩建营业室300平方米。1984年经营形式由原来的零售发展到批零兼营,增加了销售额。职工由建店初期的30多人增加到70多人,经营品种增加到3000多种。有五金、家电、百货、文化、针织、棉布、副食品等。到1985年末,销售额312万元。
1978—1985年七台河糖酒一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5
续表12—15
九、桃山糖酒批零商店(原桃山糖酒青年商店)
桃山百货批零商店建于1981年11月,位于桃山区大明街。营业面积197平方米,仓库是两间草房,有职工14人。经营品种主要有烟酒糖茶、罐头等食品,当年销售额50万元。
1982—1983年上半年经济效益较差,商品大部都是1981年水淹商品,造成商品减价处理。损失3万多元。1983年下半年,为了扭亏增盈成立了商品批发部,年末销售额达33万元,同年自筹资金建起了仓库250平方米,办公室、锅炉房150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扩大了商品销售,到1985年实现销售额147万元。
1983—1985年,连续3年被评为市商业系统先进单位;省卫生文明单位和桃山区文明单位。
1981—1985年七台河市桃山糖酒批零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6
十、肉食—商店
肉食—商店前身是七台河综合批发站四商店,建于60年代初,位于新兴区红旗路。
建店初期营业室110平方米,职工20人。主要经营品种有肉(牛肉、羊肉、猪肉),蛋(鸡蛋、鸭蛋、鹅蛋),禽(主要是以白条鸡为主),烟、酒、糖、茶、副食品等60多种。
1966年在原肉食商店的基础上,扩建砖瓦结构营业室200平方米,新建仓库70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销售额实现129万元,利润2万元。1983年销售额185万元,是建站初期到1985年间销售最好的一年。
1978—1985年七台河市肉食一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7
十一、劳动保护用品商店
劳动保护用品商店原是市第二百货商店的一个劳动保护用品专卖组,经营品种30多种,年销售额30万元。1976年单独成立劳动保护用品商店,位于新兴区兴华街,营业面积80平方米,职工14人,经营品种180多种,年最高销售额为160万元左右。1978年扩建仓库200平方米,1979年扩建办公室100平方米,并进行了环境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店职工发扬团结奋斗精神,认真抓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促进了商品销售。1976—1985年销售额均在150万元左右。
1985年,市政府和商业系统授予先进企业、文明单位称号。
1978—1985年七台河市劳动保护用品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8
十二、少数民族商店
少数民族商店前身为蔬菜新兴门市部,隶属蔬菜公司管理。1982年10月1日,将蔬菜新兴门市部划归商业信托贸易公司管理,更名为少数民族商店。由经营蔬菜改为经营家电、百货、副食、鞋帽、服装等1500多种商品,有职工20人。
1985年,自筹资金建起营业室210平方米,仓库和办公室150平方米,年末销售额138万元,利润1万元。
1982—1985年七台河市少数民族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19
十三、五金商店
五金商店建于1962年。建店初期既无经营场所,又无仓库,只在市一百设有3节柜台,经营近1000种的五金、交化商品,有职工3人。当时,商店与五金批发站为一套班子,商品直接从批发站调拨出库上柜台。经营方式是商店向批发站实行报帐制。五金同日杂、土特、石油合并后,组建起五金燃料公司,五金商店由一百搬迁到日杂商店。
1967年五金公司同土特公司分开。1969年市财政拨款3万元,建起营业室3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经营品种1400余种。商品购进主要是以市五金公司为主,职工20人。1972年同日杂分开,1974年又同石油分开,五金商店独立经营。
1978—1985年七台河市五金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20
十四、茄子河五金二商店(原茄子河五金综合商店)
80年代初,五金公司为了增加辐射能力,方便用户,扩大商店销售,投资2万元,在茄子河区买了坯瓦结构房屋2栋140平方米,建起了茄子河区五金二商店,有职工10人。经营品种主要有五金、日杂、百货、文化用品及副食品等1500多种,年最高销售额76万元。
1985年4月,自筹资金16万元,将原来的坯瓦房翻建扩建砖瓦结构房,面积380平方米,办公室、仓库和职工食堂540平方米,同年8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优质服务水平,先后为厂、矿、工程队等20多个单位送货、汇货,金额达年销售额的65%以上。
1981—1985年七台河市五金二商店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21
十五、茄子河糖酒批发部
糖酒公司为方便用户,扩大销售,于1983年在茄子河区东富街购买了不足40平方米的2间草房。组建起茄子河糖酒批发部。经营商品主要有各种瓶白酒、啤酒、色酒、罐头、饮料等100多种。商品主要是从市糖酒公司购进,有职工33人。
1984年批发部自筹资金翻建扩建砖瓦结构营业室100平方米,新建仓库138平方米,办公室50平方米,年末商品销售额36万元。1985年又自筹资金扩建办公室20平方米,锅炉房72平方米。年末商品销售额88万元,利润0.03万元,税金实现0.1万元,扭转了企业亏损局面。
十六、贸易商场
贸易商场前身为糖酒公司第二商店。1984年3月,划归市信托贸易中心(现商业局采购供应站)更名为贸易商场。位于新兴区兴华街,有职工55人,营业面积430平方米,仓库面积270平方米,经营商品3000余种。商品购进渠道主要是以信托贸易中心和市内各三级批发站为主,也有少量商品从外地厂家进货,以弥补商品的品种不全。1984年6月,为扩大商店销售,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分别在缸窑沟、矿务局新建矿工人村附近设2个批发点,后由于管理不善于1985年6月撤销了缸窑沟批发点与贸易商场合并。1984年,商品购进额207万元,销售186万元;到1985年末,商品购进额150万元,销售149万元,税金实现0.43万元。
十七、食品生猪收购站
1963年5月,勃利县食品公司王永坤等5人在七台河成立肉食商店,位于新兴区红旗路。当时有房屋100平方米,职工20人,下设4个部(零售部、熟食部、屠宰部、收购都)。1967年划归商业局管理,改名为七台河食品站。1968年,在茄子河成立生猪收购站,主要业务是生猪收购、屠宰。到1972年成立市食品公司收购部,将中心河、茄子河生猪收购站划归市供销社。1975年建立七台河市食品公司生猪收购总站,下设4个站(红旗站、桃山站、茄子河站、中心河站),主要业务是生猪、家禽、鲜蛋、白条猪的收购。1982年增设了宏伟、岚峰、铁山3个生猪收购站。
1978—1985年七台河市食品生猪收购站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22
1985年七台河市商业网点分布表
表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