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商品购进与储运销售

第四节 商品购进与储运销售


  一、商品购进
  由于建市较晚,地方工业不发达,国营商店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靠市外购进,以哈尔滨一级站和佳木斯、牡丹江等市二级站购进为主。
  1964年商品购进总额706.4万元,其中:地方产品22万元,占购进总额的3.1%;省内购进661万元,占购进总额的93.6%;省外购进23.4万元,占购进总额的3.3%。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扰了商业的正常经营和进货渠道,影响了市场和人民生活需求。
  1977年前,各零售商店主要靠市内各三级批发站和佳木斯地区二级批发站供应,市区各三级批发站主要靠省一级批发站和佳木斯、牡丹江二级批发站供应。
  1978年后,随着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了进货渠道,市内各批发站和较大零售商店打破了只从市内、省内进货的束缚,放开采购,拓宽了进货渠道,进货比重有了较大变化。
  (一)糖业、糕点、茶叶、酒类省内进货渠道。1978—1979年,商品购进额比重55%;1980—1984年50%左右。省内货源90%是由佳木斯二级站购进,食糖由佳木斯二级站调拨,省内地方优质瓶白酒由省公司下达计划,哈尔滨糖酒站供应,普通白酒供货主要是阿城、玉泉、双城、佳木斯、富锦等市(县)的地方产品。
  市内产品货源主要有白酒、啤酒、糖果、糕点等。年平均购进白酒800吨,不足部分从勃利、鸡西调入。茶叶,1980年前基本是由佳木斯二级站调入,不足部分从省外购入。
  (二)五金、交电、化工类1964年前,五金、交电、化工类基本是从勃利县五金批发站进货,1965年特区建立后到1983年,以佳木斯二级站进货为主,也有少量的从牡丹江二级站和省外厂家直接进货来补充货源的不足。
  (三)纺织、服装类1984年前,纺织、服装主要是从佳木斯二级站进货。1985年,成立纺织品公司,从佳木斯二级站进货占总购进额的40%,从牡丹江二级站进货占总购进额的30%,其余为地产品。
  (四)肉食、禽蛋类猪肉。1980年前主要从省公司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统一从地方收购和省内调拨活猪为主,有60%的活猪是从勃利、宝清、桦南、北兴农场调入,10%是地方收购的,不足部分按省下达计划从双城、肇东、北安调入冻肉。随着市场放开经营,食品公司先后与山东、四川、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保证了猪肉满足供应。
  牛、羊肉。1980年前,主要靠地方和附近市(县)收购为主。1981年后,大部是从省外购进。
  1978年前,七台河市的家禽和蛋类主要靠市区收购和附近市(县)调入满足市区人民的供应。1979年后,开始由省外调入,并同北京、湖南、湖北等省建立了业务关系,保证了市场需求。
  (五)百货、鞋帽、文化用品类1978年前,百货、鞋帽、文化用品类基本上都由佳木斯二级站购进,年购进额180万左右。1978年后,矿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品购进额达1600—1800万元,由佳木斯二级站进货约30%,牡丹江、哈尔滨和其它二级站进货约40%,厂家进货约30%。
  二、商品储存
  1962—1976年,大部分仓库是用木条子、土、草建起的简易库房,部分商品主要靠露天存放。
  1978年后,商业系统有了较快发展,各主营专业公司和较大的零售商店陆续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库房,并对原有的部分破旧库房进行了翻修和扩建,绝大部分商品基本上达到了入库保管。到1985年末,库房总面积15178平方米,其中,标准库房11244平方米,简易库房3934平方米。
  三、商品运输
  1964年以前,商品运输主要靠小马车,全系统有小马车30多台,担负着市内商品运输任务。
  1980年后,商业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增强了运输力,全系统购置机动车40多台。为了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要,使商品不断档,对省外购进的少量商品用铁路发零担,来弥补市场商品的不足。
  四、商品销售
  1958年七台河煤炭开发时,条件差,规模小,底子薄,人口少,购买力低,到1964年统计,国营商业全年销售额703.2万元。在商品销售中90%以上是国内纯销售,1979年集体商业开始在七台河兴起,到1980年商业局管理的集体商业企业发展到18个,年销售额407.8万元,利润26.6万元,同时个体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国营批发企业对集体、个体的商品供应逐年增长,仅1984年销售给集体、个体商业的商品额1000万元以上,占同年国内销售的7.8%。
  在供应方法上,主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1960—1962年,市场供应紧张,对主要生活资料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量供应或高价出售;1963—1965年,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工业品除国家经销的以外,其它敞开销售。“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供应趋于紧张,主要工业品实行凭票供应,肉食品由省统一安排定量供应。1977一1985年,商品货源好转,除名牌的自行车、电视机、电冰箱、烟酒等,其他商品都逐步敞开供应。
  随着矿区不断发展,井口、采区不断扩大,商业职工提出了采区、井口建在哪里,商业网点就设在哪里,矿区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在艰苦的条件下,办起了“井口商店”。仅1978年统计,职工用肩扛、人背、车拉等办法,为采区、井口、厂矿送货500余种,金额达百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千方百计扩大商品销售,开展了代批代销、联营联销、邮寄销售、预约销售、电话定货等业务,同时还开展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活动,仅1978年统计,商品销售额实现3727万元。1984年销售额实现7545万元。

  1969—1985年七台河市商业系统商品购进与销售统计表
  表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