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经营与管理 一、经营成果
七台河市商业起步较晚,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尤其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种规章制度被砸烂,造成经营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下降。1977年之后,商业经营管理开始好转,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累计实现利润18万元,人均劳动效率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1980年,共盈利144.7万元。1981年由于受水灾影响亏损515万元。1982年制定了扭亏增盈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当年实际亏损189万元,比1981年减亏326万元;实现税金99万元,比1981年增加11万元。1983年亏损32万元,比1982年减亏157万元。1984—1985年,由于商品费用率提高,亏损259万元;实现税金244万元,比1982和1983年增加37万元。
二、定额管理
1979年商业局下发了《关于商业系统全面实行定额管理加奖励办法的通知》具体规定。批零企业实行六定到站(店),即:定销售额、定经营品种、定流动资金、定劳动效率、定费用、定利润。五定到部(组),即:定销售额、定经营品种、定商品资金、定劳动效率、定损耗。专业公司定系统的销售额、利润额、费用额、资金周转、劳动效率、企业管理费六项定额。在定额管理实施中,实行以组为基础分级核算,在管理上相应地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实行营业组在一定限度内有资金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劳动调配权、准假权、残次商品处理权。进货员、核算员、物价员、商品陈列卫生检查员、服务质量检查员,实行分工负责制。
1979年以来,29个核算单位,有25个单位实行了定额管理,并达到了验收标准。
三、清产查资
1976—1985年,商业系统开展了四次“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帐目)工作,其中,1976年查出劣质商品价值达99.4万元,损失商品价值6.9万元。1979年清出有问题的商品价值174.8万元,占库存商品总额的17.12%,流动资金盘亏21笔,金额3万元,流动资金盘亏42笔,金额9.5万元,流动资金报废10笔,金额1.5万元,流动资金坏帐损失7笔,金额6.7万元。固定资产盘盈25笔,金额33.4万元,固定资产盘亏降值11笔,金额24.3万元,固定资产报废损失8笔,金额3.2万元。1982年查出有问题商品价值167.7万元,占库存商品总额的9.26%,清出有问题的资金230万元,占库存资金总额的75.52%。1985年商业系统内部又进行了一次清查。清出有问题的资金349万元,损失88万元,占资金总额的11%,清查有问题的商品价值36万元。市商业局根据商业部和省商业厅的部署,针对清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严肃了商品管理和财务制度。
在企业中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主要是扩大商品经营权、工资基金管理权。同年9月,全面开展经济核算,制定了在部分企业中实行经营承包方案。1983年商业系统全面落实了经营责任制,对各企业层层签定了“经营承包合同”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984—1985年,在各企业中继续实行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对中小型企业陆续实行放开经营,主要采取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办法。
1978—1985年七台河市商业系统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表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