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购进
第二节 商品购进
一、购进渠道
1947—1953年,七台河地区有七台河、桃山、茄子河3个供销社。主要是从勃利县各商业和工厂进货。群众需要什么货物,就组织什么货源,不受空间范围和行业范围的限制。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供销社的经济活动也在集中统一管理之中。一些主要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都实行统购统销和统购包销或专卖,凡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商品和专卖品以及国营商业统一包销的公私企业产品都不准许供销社从工厂进货。各供销社只能按计划到勃利县百货公司进货。在农副产品采购渠道上,1954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粮食、油料、大豆、羊草、谷草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野生油料由工业部门收购;生猪、家禽由食品公司收购;中药材由医药公司收购。取消供销社的晒烟重点产区收购权,交烟酒专卖部门收购,使供销社的购进渠道单一。
1962年10月19日,勃利县供销社向勃利县委提出了“关于积极开展供销社自营业务和建立城市消费社的报告”,被批准后,七台河、桃山、茄子河供销社随之开展了自营业务,拓宽了进货渠道。
1978年后,由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商品流通体制发生变化,给各基层企业带来了活力。供销各专业公司,批发站和各基层供销社,改革了单一的进货渠道,跨区、跨省采购商品越来越多。各专业公司还经常派人参加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商品选货、订货、联销会议,各基层供销社的进货渠道也不断拓宽,凡是七台河市场需要的就千方百计组织货源。重点抓好八路进货:一是经济区内和省内二、三级站进货;二是当地三级站进货;三是贸易货栈进货;四是几个基层社联合进货;五是从工厂直接进货或与工厂联销;六是小商品市场进货;七是产地进货或联销;八是省外进货。从而打破了按行政区划组织商品流通和在当地三级站进货的局限。
二、商品调入
随着七台河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销各专业公司和基层供销社从外地调入的商品总值占商品总购进总值的比例较大,并逐年增多。1973年供销各专业公司从省内、省外国营商业调入商品总值205万元,占全供销系统商品购进总值326万元的62.8%。1974年供销各专业公司从省内、省外国营商业调入商品总值220万元,占商品总购进408万元的54.5%。1975年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366万元,占商品总购进526万元的69.5%。1976年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358万元,占商品总购进517万元的69.2%。1977年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543万元,占商品总购进738万元的73.6%。1978年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608万元,占商品总购进859万元的70.7%。1979年供销各专业公司和各供销社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515万元,占商品总购进749万元的68.8%。1985年从省内、省外调入商品总值2084.1万元,占商品总购进2851.9万元的73.1%。
1978年前,供销各专业公司商品调入都靠省内各二级站和派人驻外地调拨商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供销联社积极组织各公司、社、店的领导、业务、财会人员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摸清市场变化特点,强化采购队伍,到外地组织货源。1980年日杂公司从区外、省外进货105万元,占商品总购进的47%。有农药、瓦垄板、洗衣机等20多个新品种。是年,果品公司派人到哈尔滨、上海等地自行采购190多次,增加短缺商品几百种,金额达25万元。
三、农副产品收购
1949年七台河供销社收购粮食41万斤,1953年收购业务进一步扩大。七台河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主要有玉米92吨、大豆350吨、小麦47吨、各种皮张390张、生猪200头、家禽1800只、野鸡98只,还收购了猴头磨、磨菇、木耳、榛子等山产品。茄子河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量较大,特别是猪、禽、蛋收购量居各供销社之首。是年,茄子河供销收购生猪300头、家禽2万只,鲜蛋10万斤。
1954年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供销社的经营范围缩小,农副产品收购额下降。1962年后,国家允许供销社开展自营业务,农副产品收购有了转机。但是,1966年、1967年,农副产品收购量比1965年下降。1966年收购额仅12万元,比1965年下降3.6万元;1967年收购额13万元,比1965年下降2.6万元。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冲击。
1979年后,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多种经营生产项目逐年增长。1985年全市供销系统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16万元,比1981年的47万元增加了69万元。
四、废旧物资回收
供销社建立初期,废旧物资也视为农副产品。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废旧物资回收列为供销社的一项重要业务。特别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废品公司提词,把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推向高潮。1958年仅七台河供销社就收回杂铜3100斤、废钢铁8万斤、废铅620斤、废胶4500斤、杂骨1.1万斤、废布3200斤、废纸2280斤、碎玻璃1000斤、废棉花1020斤。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生产、生活消耗过程中被淘汰的废旧物资不断增多。从1965—1985年废品回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65年全市供销系统废旧物资回收总值4.1万元。1970年收购总值10.7万元。1971年收购总值上升17.2万元。1973年收购总值上升18.8万元。1976年收购总值上升19.8万元。1979年收购总值上升60.8万元。1985年收购总值上升98.5万元。比1965年提高24倍。1965—1985年废旧物资回收总值达5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