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施政纪略

第三章 施政纪略

施政纪略


  七台河是以煤炭为主体的工业城市,煤炭生产的开发和建设,制约和影响着城市各项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市政府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七台河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及时用政令、公告、计划、决议等形式公布。经常组织政府序列的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催办,总结贯彻落实情况。并对一些重大问题分别在市长办公会,或碰头会上讨论研究决定。
  1965年七台河特区正式成立。到1985年,政府的施政已有21年的历史。经过几届政府的努力,七台河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政府自1981年6月三届一次人代会产生到1983年,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统配煤矿和地方煤矿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同时发展的精神,大力发展地方煤炭生产。初步形成了以北岗矿、地方国营矿为重点的地煤生产基地。地方煤炭产量迅速增长,出现了统配矿与地方矿互相促进、同时发展的局面。1983年原煤总产量达668万吨(前3年数字不含勃利县),其中:统配矿为365万吨,当年超产幅度名列全国第一位,比1980年增长68.1%。统配煤矿西部区第一期调整改造工程结束,单产水平、采煤机械化程度,全员效率均列全国同类煤层第二位。东部区开发,矿建、土建工程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地方矿经过整顿、联营和改造,原煤产量达到303万吨,比1980年增长42.7%。
  1983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32240万元,比1980年增长27.5%,实现利润46.6万元,出现了产值效益同步增长局面。农业总产值达10001万元,与1980年持平。社员人均收入230元,比1980年提高45%。人均收入、小麦总产实现了历史牲突破。市、乡(镇)企业发展到740户,总产值达2950万元,比1980年翻一番,占农业总产值的5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985万元,比1980年增长32%。个体工商户1214户,农贸市场成交额实现1080万元。税收完成142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27万元,支出2930万元。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于1982年开始实施。桃南中心区的小区详细规划正在进行。中心区建设发展很快,3年来兴建楼房16.03万平方米,总投资4008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14251平方米,维修校舍11246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0.7%,城镇中学消灭了2部制。3年来新修柏油路一万多延长米,整修巷道6条,安装路灯100盏,修自来水管道2380米,有1381户居民接通自来水。新建住宅15.16万平方米,有3032户居民搬进新居。广开生产就业门路,安置9591人就业。
  1984年,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大和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全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新的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六·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1061万元,超过年计划的19.5%,为“六·五”计划的114.7%。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36238万元,为“六·五”计划的107.5%,农业总产值实现14823万元,为“六·五”计划的129.1%。
  煤炭生产认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保证统配矿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地煤生产,出现了统配矿与地方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市原煤总产量达到898万吨。其中:矿务局436万吨,地方矿462万吨。
  地方工业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把整顿和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业生产实现了5年超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粮豆总产量达到47899万斤,农业总收入1.93亿元,人均收入442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商品菜1.56亿斤,入库的商品粮1.2亿斤,超过历史最高年份。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总产值1.2亿元,被省评为3个先进市之一。
  财贸工作紧紧围绕着疏通流通渠道,搞活城乡经济,发展商品生产这个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财贸战线充满了生机,城乡市场更加活跃。城乡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增加到387个,个体工商户223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257万元,农贸市场成交额1252万元,税收完成2563万元,增长幅度名列全省第一位。市区财政收入2746万元,城市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拆除妨碍交通和市容的街旁建筑物1553平方米。新修、维修柏油路7.7公里,义务修筑环城路10.8公里,义务植树100多万株,新安路灯100多盏,铺设供水管道1090多延长米,新增公共汽车14台(辆),新开线路4条,新设站点25个。全市在文明礼貌月、创建卫生先进单位等“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涌现出市级文明单位65个,积极分子40名,优秀服务员416名,53名公安干警受到立功嘉奖。市区3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勃利县被评为省7个先进县(镇)之一。
  全市升入大中专院校学生656名。(其中市区为329名)。职工教育有较大发展,全市“双补”合格率达65%,科技战线全年推广应用新技术16项,取得科研成果6项。体育工作共荣获10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在全国少年速滑比赛中,七台河市运动员夺取6枚金牌。
  1985年,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实行了简政放权。放开了127个小型国营企业,占应放开企业的90%。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改革了上层机构,狠抓了宏观控制和综合配套改革。兴办了工业品、副食品和农副产品3个贸易中心。在农村重点调整了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占25%的农民离土不离乡,从事工、商、饮、修、服、运等行业。蔬菜产销实行了放管结合的新体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教育在下放了管理权限的同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学校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顺利地进行了工资和物价的改革。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政府成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在大连、深圳设立了两个对外“窗口”。1985年。全市共派出十几个团组参加省级经济技术洽谈会。多次派代表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新加坡顶好食品工业私人有限公司”进行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与省外大企业、大城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衔接350人(次)。
  1985年市政府把着眼点放在企业技术改造上。全年用于工业技术改造资金2319万元,改造了29户企业。占地方企业总数和30.5%。在经营管理上。重点抓提质降耗增效,普遍推行标准化管理。全市被评为部优产品2种,省优产品6种,市优产品17种。实现了利润比年计划增长72.3%。
  1985年,市政府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治理城市脏、乱、差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镇)活动,加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了“统一规划,政企共建,分片管理、各负其责”的方针,全市涌现出市级文明单位69个,区(县)级文明单位256个。市容市貌有所改观。
  1985年,社会总产值实现799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6788万元,国民收入实现369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