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小学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解放后提倡读、背、注重讲解,一般按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进行课堂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巩固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1960年开始加强基本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在小学加强了语文和算术教学;在中学加强语文、数学、政治、外语(高中还有物理、化学)等科的教学。研究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狠抓了备课、课堂教学、复习指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的五大环节,因教法得当,效果突出。
1962年至1965年间,大力推行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提倡精讲多练、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工具,如唱片、幻灯等新式教具。初步改变了原有教具、教学设备陈旧的落后状况。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多数时间是政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1972年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请进来 (把工人、农民请进课堂或做“忆苦思甜”报告)。改变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打乱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中学教学重点放在多做复习题,勤复习,勤考试方面。小学教学注重基础教学。开始在教学中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积极开展电化教学。1984年在市教育学院成立电教部。同年1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电化教学的几点规定),12月又召开了电话教学工作会议,在全市13所中、小学中开展电化教学试点工作。
1985年各校普遍建立了电化教研组或电化教学领导小组。同年8月,举办第一期电教技术学习班,培训30名骨干,又于10月举办了电化理论学习班,为全面推广电化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1983年以来,上电化教学公开课22节,参加听课观摩的师生579人(次)。1985年教师李培芬在省电化教学年会上发表的《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突出讲读的教学重点》一文,评为省级论文。截止1985年末,全市80%的中、小学配备了幻灯机,自制教学幻灯片,有的还增设了电视机、电唱机、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先进教学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