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二十七篇 卫生 医药药材
篇下序
解放前,七台河地区缺医少药,人们有病,多靠巫医跳神弄鬼。愚弄群众。鼠疫、霍乱、天花、伤寒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痢疾等传染病,地方病时有流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解放后,在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医疗卫生事业得已建立和发展。1950年,勃利县卫生科派西医杨景田来七台河建立十二区卫生所。1955年将十二区卫生所分成为七台河、茄子河两个诊所。1957年七台河诊所和茄子河诊所合并,成立“七台河中心卫生所”。有职工8人,中、西医生各1人,肩负1万多人口的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由于医疗设备简陋,卫生技术人员少,水平低,临床只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重危病人都要转到勃利县或外地冶疗。
1958年随着煤炭生产的开发,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两个人民公社建立了卫生院,15个生产大队也都相应地建立了卫生所,69个生产队配了“赤脚医生”。形成了完整的社、队医疗网。1958年10月,煤矿筹备处卫生所建立,1959年煤矿各采区相继成立了卫生所、保健站。到1960年,全市已有7个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已达150人,其中医师15名,医疗床位75张。首次开展了心包穿刺术、阑尾切除术、白内障手术、胃切除手术等,医疗水平大大提高。临床开展脑膜炎、肝炎、伤寒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首次开展胃破裂修补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近百名医务工作者被下放,领导被揪斗,有的医疗所被关闭,但广大干部、群众顶着“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卫生事业也在持续向前发展。1966——1967年医疗队伍由250人增至1606人:新建9处医疗院(所),矿务局新建第一门诊和北山住院处,新增建筑面积8797平方米。住院床位由75张增至250张,大型的先进医疗设备增加了两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医疗、防病、科研等工作取得了新成果。医疗队伍扩大,素质提高,设备更新。心电机、大型超声机、胃镜、B超、超声心动仪等先进设备在临床上应用,对脑血管疾病,肿瘤病均掌握了诊断依据。到1985年底,全市已有卫生行政机构2处(处级),预防保健机构7处(其中处级1处),预防保健所10处,卫生医疗17处,乡卫生院4处,卫生学校一所,药品检验所1处,计划生育2处(处级)。卫生技术人员已达160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7人,医师175人,技师10人,护师20人。全市有床位764张(其中矿务局415张)。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也在提高。1981年,全市人口普查的平均寿命,男74—81岁,女82—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