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卫生专业机构

第二节 卫生专业机构


  七台河市政系统和矿务局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卫生专业机构,到1985年末,共建立8个卫生专业机构。
  一、爱国卫生机构
  1985年末,市辖3个区,5个统配煤,7个乡,普遍建立了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市爱卫会于1975年成立,设主任1名,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3名,由市直有关领导担任,委员由市属各局、厂、矿、区、乡主要领导担任。爱卫会下设办公室。市环境保护于1980年成立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8年建立市环境卫生管理站,同时组建了卫生清扫队。从而使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上下一致,专群结合的新格局。
  二、卫生防疫机构
  1970年成立市防疫站,1972年升为科级单位,1984年为副处级单位。人员39人,机构增设有地病科、劳卫科、流病科、计划免疫科、食品监督检验所、办公室。
  矿务局防疫站是矿务局职业病防治所一个科室,建于1981年9月,有工作人员3名。1982年矿务局卫生处决定建防疫站,为局卫生处直属的科级单位,1983年防疫站正式分科,设“一办四科”,即:办公室、流病科、卫生科、检验科、卫生宣教科,人员增至19人。
  三、妇幼保健机构
  七台河市妇幼保健站于1971年组建,同计划生育办合署办公,称谓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站,有医务人员3人。1976年,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站分设。妇幼保健站共7名医务人员,设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有2名医生,2名护士。1978年增设儿保门诊,1979年行政又增设妇幼保健组、儿童保健组、后勤组。1985年底,职工达到15人。其中,医师4人,医士3人,助产士2人。
  四、地方病防治机构
  1972年成立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李凤久(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副组长:李恩启、侯明江、郭文志。1976年6月,成立防病改水领导小组。组长:王得新,副组长:刘哲、张心愿、袁殿英、杨永庆。1984年3月,重新组建市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白景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副组长:邢殿山、宋喜林、路东波、鲁彦明、于泰珍。
  五、结核病防治机构
  市结核病防治所建于1982年1月,对内属于防疫站一个科室,有6名职工。1983年独立,隶属市卫生局,到1985年末,有职工8人。
  矿务局结核病防治所建于1979年1o月,有4名职工,1984年末,职工增至14人。
  六、职业病防治机构
  1963年6月21日,矿务局建立职业病防治所,隶属局卫生处。同卫生科合署办公。当时只有1人,1965年增加到4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防所处于瘫痪。1969年恢复,隶属七台河特区卫生科。1972年政企分开,职防所隶属矿务局卫生处,人员增至9人,设劳卫科、治疗科、放射线科、中毒科、后勤科、药局。1985年底,职工4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2人。
  七、药品检验机构
  七台河市药品检验所建于1981年5月。有职工3名,隶属市卫生局。1981年5月至1983年10月,技术指导由合江地区药检所承担。1983年10月至1985年末,人员增至5人,业务技术指导工作由黑龙江省药检所直接负责。
  八、公费医疗管理机构
  1973年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1976年成立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成员5人。
  1984年调整市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成员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