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机构 一、市政医疗机构
市政所辖医疗机构21个单位。其中:市级医院3个,区级医院3个,乡级医院5个。在21个单位中,处级单位3个,科级单位10个,乡卫生院5个。
(一)市人民医院
市人民医院前身是勃利县七台河镇卫生院,于1965年5月建立七台河特区卫生院。职工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人,床位44张。设有中医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手术科。1966年建住院处300平方米,1968年建门诊400平方米。下设门诊部、住院处,50张床位,职工59人。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西药局。1969年增设x光室。1970年特区升为市,更名为七台河市人民医院。职工增加到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8人,固定资产15.5万元。1974年破土动工重建人民医院。1975年市人民医院成立党总支,1978年新建900平方米门诊部。床位增加到92张,固定资产增至78.8万元。国家分配大专生10人。1983年末,七台河升为省辖市,辖三区一县,床位达200张,职工增至2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9人,建筑面积为5700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到144万元。
1984年12月,省医院与七台河人民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合同。市人民医院是省医院医疗联合体的分院。合同期3年,省医院从1985年1月开始分批派技术骨干(主治医师以上)担任市医院医疗科室副主任并负责技术指导。省医院每年免费接收市医院一名进修人员,优先安排市医院疑难病人的会诊、治疗,向市医院开放各种先进技术,信息情报,学术资料及设备的优惠待遇。医疗体建立后,开展了12项新医疗项目。学术病案研讨会20余次,开展3个临床新项目,增加了7种大型医疗设备。
(二)市桃南医院
市桃南医院前身是桃南卫生所,建立于1979年。1981年1月,市政府批准建院,建200平方米桃南医院门诊,同年8月正式成立桃南医院,有职工18人。其中:医师2名,医士5名,检验员1名,护理员1名,床位20张。1982年增设心电、理疗、超声综合诊室。1985年底有职工62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师10人,医士3人,床位增至30张,共有医疗器械260多种,其中较大医疗器械20种。
(三)市中医院
市中医院前身是个体牙科防治所。1973年10月30日,成立七台河市中医诊所,体制为大集体。设有中医科、药室等,职工20人。其中:有中医2人,调剂4人。1974年3月11日,扩展为七台河市中医院。1985年有职工57人,床位50张。1980年在新建矿工人村增设新建门诊部,在桃山新增建桃山门诊部。1985年末,职工增至99人,其中:高级医务人员13人,中级医务人员17人,初级医务人员46人。
(四)新兴区医院
新兴区医院前身是1962年在七台河公社建立的“勃七”卫生所,1973年更名为新兴区卫生所。1979年9月,市卫生局正式接管新兴区卫生所后,改为新兴区医院。职工11人,其中:中医师1人,西医师4人。1985年有职工41人,其中,中级人员10人,初级人员24人。
(五)茄子河区医院
茄子河区医院的前身是茄子河村卫生所。始建于1954年,有2名职工,中西医结合临床冶疗。1956年区划乡后改为茄子河乡卫生所。1957年茄子河乡卫生所与七台河乡卫生所合并改称七台河中心卫生所。1961年又改为茄子河公社卫生院。1969年7月19日佳木斯医学院36人在茄子河安家落户,同茄子河公社卫生院合在一起,职工增到64人。1970年改名为七台河市东风医院。1972年后,佳木斯医学院“六·二六”战士陆续返回,1975年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东风医院定为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又于1978年将东风医院改为茄子河中心公社卫生院。1984年9月,茄子河区成立后,原茄子河中心公社卫生院改为茄子河区医院。1985年末,职工人数达7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人,中级26人,初级23人。
二、矿务局医疗机构
1985年底,全局共有医疗机构29所,其中:处级单位3个,科级单位8个。
1984年末矿务局卫生处所辖机构及人员情况表
表27—1
备注:总机构数29,包括矿内9个保健站
(一)矿务局职工医院
矿务局职工医院是在鹤岗矿务局勃利煤矿筹备处卫生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10月,由鹤岗矿务局总院派见习医师洪亮和护士郑路等4人,仅有两只听诊器,1台国产显微镜,在204勘探队一间不满20平方米的土房里创建了鹤岗矿务局勃利筹备处卫生所。1960年由于合并了204勘测队及地方两个卫生所以及2380平方米新院址(住院处兼门诊)的落成,职工队伍猛增到97人,有正规病床50张,开设了综合门诊与住院处,将原卫生所改为勃利矿务局职工医院。1964年第二次建成1440平方米门诊。1965年七台河升为特区后改为七台河特区矿工医院。1970年七台河特区升为地辖市又改为七台河矿务局职工医院。相继于1972年在北山建筑7353平方米的住院处,开始进行第一次业务大分工。院部综合外科设有:骨外、普外、麻醉、供应、手术室、妇产科。院部综合内科设有:中医科、儿科、传染科、门诊内科等。有病床126张,职工总数220人,其中:技术人员154人,医师24人,医士25人。1976年进行第二次业务大分工,再次增设了一批临床科室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内、儿、传染、妇产、普外、骨外、病理、检验、麻醉、药剂、仪检、放射线等多科室的新格局,分工进一步趋于专业化,向标准化医院迈进一大步。同年4月29日,中共七台河矿务局职工医院委员会成立,升为县团级,职工2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4人,病床增至200张。1984年第三次建院,在新市区桃南街建筑四层2100平方米门诊联合楼。病床200张,全院职工350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84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97人。全院拥有医疗设备500余种,其中,较大型医疗设备有160种。1984年被东北内蒙古工业联合总公司评为标准化医院,并授予“文明医院”称号。
(二)204勘探队职工医院
1962年3月成立204勘探队卫生所,有5名职工,其中,医生3人。1977年职工11人。1978年8月改为职工医院,人员16人。1985年职工21人,门诊医疗分内、外科。
此外,1983年矿务局自筹资金150万元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筹建矿务局疗养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于1985年末峻工,有职工27人。
七台河市卫生系统机构设置沿革表
表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