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地方病防治 七台河市为黑龙江省三大地方病的重病区之一。主要病种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分布广、发病率高。
解放前,三大疾病流行蔓延,无人过问,只好背井离乡,离开重病区。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地方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层层建立地方病领导组织,设立专门机构,划分病区,拨出专款,开展地病研究工作,探索规律,研制对策,控制与减少三大地方疾病的蔓延与发展。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是危及人民生命的一种疾病。全市克山病发病区为八里乡:茄子河大队、富强大队、红星大队、新富大队、万龙大队、龙湖大队,中心河乡的中心大队,铁山乡的铁山大队。1962年将铁山、新富两个大队划为重病区,富强、红星两个大队为轻病区,其他为一般病区。
1962年11月17日,茄子河乡突发克山病,到11月26日9天之中发生9例全部死亡。据统计从1962年至1967年的6年中,5个生产大队共发生克山病人220人,死亡44人,病死率为20%(详见茄子河公社1962—1967年克山病病发情况表)。各级人民政府对此疫情十分关注,先后由合江地区佳木斯医学院,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吉林省医大,甘肃、兰州医学院的专家医疗队深入疫区,进行抢救治疗,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1年全市发生急性克山病54例,病死10例,病死率18.5%,发病与病死人数占合江地区的一半。1972年全市发生50例,死亡率10%,较上年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所下降。1976年市地方病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对防病灭病工作做出了成立克山病诊断9人小组,坚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贯彻露头打一针原则,如实核销药费,不转院就地治疗等有关规定,对防治克山病起了重要作用。
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特别是危及子孙后代正常发育的古老地方病,也是在较严重缺碘的地方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疾病。地甲病分布在全市7个乡,106个村,其中铁山乡的铁山村为重病区。1979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划分53个防疫点:即34个生产大队,10个市区地段,9个矿务局地段。组建专业队伍,分片包干,上下结合,群防群治,防治结合。采取了用碘盐、碘糖丸,瘿药预防地甲病,甲“681”草木灰过滤,打机电井改水等综合措施,减少疾病,安定了民心。
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区性慢性骨头节病。1985年统计:大骨节病重病区有5个乡,10个村。即:八里乡的万龙村,铁山乡的金星村,中心河乡的自力村。宏伟乡的峻山村、半山村、万宝山村、明山村、三叉河村、岚峰乡的寿山村、固山村。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对3—6岁儿童投服亚硒酸钠药片,在重病区打深水改水井效果较好。
茄子河公社1962—1967年克山病病发情况表
表27—20
备注:铁山、新富划为重病区,富强、红星为轻病区,其他为一般病区。
1979年地甲病普查普治情况表
表27—21
1980年地方病普查情况表
表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