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鸡西因地处鸡冠噶珊(满语,今鸡冠山)之西而得名。1941年,伪东安省在鸡西街设置鸡宁县。1949年,改鸡宁县为鸡西县。1957年,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今属黑龙江省直辖市,辖鸡冠、恒山、滴道、城子河、梨树、麻山6区和鸡东县。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密山、虎林县接壤,南与穆棱县交界,西与林口县相连,北与勃利县、七台河市毗邻。东南有113公里长的中苏边境线。地理座标为东经130°23′24″—131°5′30″,北纬44°57′12″—45°28′55″。东西最大横距100.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2公里,总面积54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2234平方公里。
  鸡西市地处三江平原南端,老爷岭北缘。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有237座山峰。北部、西部和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400—600米,南部老防火站南山为最高峰,海拔697米。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180—300米。穆棱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全境,汇合凤山河、牤牛河、滴道河、黄泥河子经密山、虎林县注入乌苏里江。全市山林和坡地占59.2%,水面及其它占13.6%,耕地占27.2%,大体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概貌。
  鸡西市处于中纬度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极地大陆气团和季风的影响,四季比较分明,春季短风大水少,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温急剧变化,冬季长寒冷干燥,年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3.7℃,年平均降水量537.5毫米,温湿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风速3.3米/秒,无霜期143天,全年日照2709小时,素有“黑龙江省小江南”的美誉。
  鸡西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9种,有储量丰富的煤炭,又有储量可观的石墨、硅线石、大理岩、白云岩、透辉石、钾长石、铁等多种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资源。鸡西煤田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累计探明储量30.17亿吨,占东北三省的1/4,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石墨探明储量5.18亿吨,居亚洲之首,是全国主要的石墨出口基地之一;三道沟硅线石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矿床,总储量3848万吨,品位居国内上乘。全市总面积223400公顷,土壤类型有7个土类、16个亚类、21个土属、27个土种。木材、药材、山产品、土特产品等资源均俱优势。1985年,全市耕地面积46246.8公顷,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31公顷,盛产稻谷、大豆、蔬菜、烟草。林地面积1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7%,属全国最高地区之一,活立木蓄积量1286.8万立方米。林木和林副产品资源丰富,野生植物达450种。山野菜、食用菌产量颇丰,其中蕨菜、薇菜是主要出口的土特产品。人参、五味子、桔梗、黄柏、黄芪、细辛等中药材,总蕴藏量600万公斤。
  鸡西市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东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与三江平原经济区的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市构成一个三角形城市群,对开发三江平原、振兴黑龙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鸡西市又是牡丹江市以东地区的交通枢纽,为距苏联最近的城市之一。境内林(口)密(山)、鸡(西)城(下城子)、鸡(西)恒(山)3条铁路线交汇于市中心区,每天有14列旅客列车由鸡西站始发、到达、通过;西鸡西编组站是牡丹江铁路分局第二大枢纽站,每天平均接发列车70对以上。1985年,货物运输总量占牡丹江铁路分局货物运输总量的1/2。鸡(西)图(们)、方(正)虎(林)、鸡(西)密(山)、鸡(西)勃(利)、鸡(西)滴(道)等5条省、县级公路连接全国各地;现有8条长途汽车客运线,通往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七台河、林口等十余个市县。市辖鸡东县的鸡东镇距中苏边境线只有35公里,有发展中苏边境贸易的优越条件,毗邻的档壁镇口岸、吉祥口岸、绥芬河口岸对活跃鸡西经济十分有利,在实施全省“南联北开”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邮电设施比较先进,微波、无线、载波、实线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直通国内外各地。
  鸡西市的古迹有辽、金古城遗址,还有抗日烈士牺牲纪念地八角楼和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滴道煤矿万人坑。风景点有河滨公园、儿童公园和团山子水库、哈达河水库旅游区。在兴凯湖畔建设的干部疗养院、望湖楼可一览湖光水色,湖内“兴凯白鱼”是黑龙江省的名优特产,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驰名中外。
  鸡西市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很早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宝地。1985年全市总人口1071069人,市区人口806802人。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达斡尔、侗、维吾尔、赫哲、苗、白、藏、彝、瑶、土家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市区人口的2.31%,朝鲜族占1.52%。1946—1985年,净增加人口682235人,每年平均递增4.9%。
  距今6000年前,满族人的先民——肃慎人及其后裔就在鸡西地区居住和生活,从事捕鱼和狩猎活动。商代,青铜器文化对鸡西地区的先民已有影响,肃慎人与中原各民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文化交流。汉代,鸡西地区原始农业已发展到刀耕火种,从渔猎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先民开始定居生活,人口有较广泛的分布。唐代,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居住在今牡丹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建立地方性政权一震国。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王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称渤海国。鸡西地区属渤海国东平府伊州管辖。此时人口增加,聚落扩大,建立城堡。辽代,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把渤海国辖境全部并入辽的版图,并把渤海遗民和行政建置全部南迁,鸡西地区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居住在鸡西地区的女真人(称生女真)不得不从原始状态重新起步。
  金代,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落联盟长阿骨打灭辽,建立金国,设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建置。鸡西地区隶属上京路速频路,人口增多,经济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元代,鸡西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辖下的胡里改路万户府和开元路万户府管辖。明代,隶属于奴尔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
  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将在东北居住的满族人迁入关内,谓“从龙入关”。清政府为保护“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鸡西地区人烟骤减,土地荒芜。顺治十年(1653年),设昂邦章京驻防宁古塔地区。康熙元年(1662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宁古塔将军,鸡西地区属宁古塔将军管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鸡西地区改由吉林将军管辖。清末,清政府废除封禁,移民实边,穆棱河流域垦民渐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义和团(拳)人与当地武装联合,在青沟岭(今恒山煤矿南约40公里,大石桥林场西南5公里)、杨木岗(密山县北部)等地开展抗俄活动,“与俄兵开战数十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设密山府,今鸡西市鸡冠区、滴道区、恒山区、城子河区和鸡东县归其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穆棱县,今鸡西市梨树区、柳毛乡、兰岭乡及麻山乡的土顶子村、吉祥村归其管辖。
  鸡西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是鸡西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年),梨树沟(今梨树区)女真人发现煤层。明朝永乐年间,麦兰河卫女真人到外地进行产品交换,发现煤炭易燃,便开始小量挖采,用于冬季取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滴道沟(今滴道区)居民发现露头煤,“开凿煤硐两丈有余,发现‘煤质深黑有光,夹于石板之间,厚约三四尺至五六尺不等’,经俄国人化验,煤质相当于直隶开平煤矿的煤炭”。宣统三年(1911年),猎户朱岐山在黄泥河子北山挖鹿阱时发现煤层。1912年,小碱场沟和梨树沟居民合伙开采煤炭,小贩用畜力车将煤运到下城子、伊林,卖给铁匠炉、烧锅。
  1916年,奉天(辽宁省)商人袁大璋募集13家股东筹款10万元吉林大洋,向吉林省农商部呈请开办黄泥河子煤矿。1918年获准,定名蜜西煤矿。矿区占地面积354.3公顷,日产煤炭2吨。此为鸡西地区正规煤炭生产的开端。继而,广东省东莞县南洋华侨资本家钟青溪请求开采滴道沟煤矿,也被吉林省农商部批准,矿区占地面积352.5公顷,煤质良好。
  1918年,沙俄宝吉森林公司资本家索洛门列昂结也为赤·谢结得尔斯基(简称谢结斯)到中国,以重金贿赂吉林省政府当局。1924年1月,吉林省政府实业厅厅长马德恩与谢结斯正式签订《中俄官商合办梨树沟小碱场沟煤矿合同》,成立穆棱煤矿公司(公司设于哈尔滨),下设穆棱煤矿路矿事务所,各级负责人由中俄双方派员担任。此为鸡西地区中外合资办企业的先河。穆棱煤矿矿区占地面积2800公顷,合同期30年,计划年产煤炭35万吨,同年10月开始生产。至1931年,建成2对小竖井和7个平硐,生产煤炭163.1万吨,盈利674.5万元(吉林大洋)。
  1933年1月5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镇。谢结斯抱着反苏复俄的目的,勾结日本侵略者。30日,日本侵略军派出30名日本人,接收穆棱煤矿路矿事务所。穆棱煤矿由中俄官商合办变为日俄合办。原在矿上供职的中国职员全部被裁减,一律由日本人和俄国人充任。中国矿工则在日本侵略者及其把头监视下当牛做马。同年,鸡西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5年4月,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会同满洲炭业株式会社(简称满炭),在滴道沟附近勘查露头煤层。6月,在滴道街成立密山炭矿株式会社。此后,又成立满炭恒山炭矿事务所、满炭城子河炭矿和麻山采炭所。从此,鸡西地区的煤炭开采权被日本侵略者完全垄断。
  日本侵略者为使鸡西地区变成其长期霸占的殖民地,修建发电所、手选场、机械制作所,修公路、筑铁路,疯狂地掠夺鸡西地区的财富。1935—1940年,日本侵略者从日本国本土分3批迁入鸡西地区“开拓民团”计705户、3090人,并以低价强制收买农民的土地,又以低微的劳金雇佣失去土地的农民。被剥夺生计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满抗日情绪日益高涨,抗日烽火风起云涌。
  1941年9月1日,伪东安省在鸡西地区设置鸡宁(取意平安)县。伪县公署设在鸡西街,伪县长久保田丰(日本人)。从此,鸡西人民陷于日本侵略者更加黑暗的殖民统治之下。伪鸡宁县下辖鸡宁、滴道、恒山3个街和鸡宁、恒山、滴道、平阳镇、哈达河、哈达岗、劝农、新平、曲河9个村。伪鸡宁县公署成立后,鸡宁街便成为日本侵略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行殖民统治的中心。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十军司令部设在鸡宁街。8月,在鸡宁街设立鸡宁县临时宪兵队本部,在各街、各矿设立宪兵队、警察队、特务机关、自卫队、警备队和矫正院,残酷地屠杀鸡宁县人民,镇压抗日武装力量。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法西斯的殖民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妄图摧毁鸡宁县人民的民族意识。在人口集中的村屯办学校,强制学生在学校必须讲日语,每天早晨向新京(长春)的傀儡皇帝和日本东京的天皇鞠躬遥拜,读“国民训”,唱日本国国歌和伪满洲国国歌,迫使青年学生崇拜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忘掉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还大肆宣扬“日满亲善”、“东亚共荣”、“王道乐土”。在各煤矿,通过办教习所、养成所、讲习会、训练所,迫使中国人学习日本国语言文字,要求讲日本话,实行日本的礼仪和风俗。青年矿工谁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要遭毒打。在农村搞并村并屯,把农民集中到偏远的山沟里被严格管制起来,不准随便出入,断绝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下,各矿的个别汉奸把头加入了日本国国籍,连名字也改为日本名字。但是绝大多数的鸡宁县人民是不甘心当亡国奴的。穆棱煤矿工人配合驻扎在下城子兴源镇的抗日报国军第二补充团百余人,解除了矿上的反动武装,且将日本侵略军维修枪械、火炮的铁工厂设备全部转移到抗日联军的地下兵工厂。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抗日队伍的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抗联的爱国官兵诸如朱守一、杨太和等烈士牺牲在战场,把热血洒在穆棱河两岸。鸡宁县人民,特别是煤矿工人采取各种斗争方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2日,苏联远东军第一方面军第35军进驻鸡宁县。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鸡宁县人民获得解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鸡宁县,日伪残余势力与国民党地方武装相勾结,偷袭县独立团驻守在各地的连队,捣毁县办事机构,抢劫群众财物,扰乱社会治安,社会生灵又遭涂炭。
  1946年,中共鸡宁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将鸡宁、密山一带作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和根据地的决定,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发展生产、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矿山民主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鸡宁县独立团与牡丹江军区三支队十四团、十五团、十七团协同作战,经2年时间,大小战斗51次,消灭土匪2000人,盘踞在鸡宁县的土匪被肃清,巩固了新生政权,稳定了局势。
  同年6月,中共鸡宁县委派出土地改革工作团,先后进驻平阳镇、城子河等区(村)开展土地调查、减租减息,没收日本开拓团、满拓团和地主霸占的七地分给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试点。7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驻东安地区(今密山县)土改工作团,副团长李尔重兼任鸡宁县土改工作团团长。历时工年零10个月,经过发动群众、“砍挖”运动、煮“夹生饭”和贯彻《土地法大纲》进行纠偏等工作,彻底摧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残余和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广大农民实现了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全县农民夺回被日本人霸占的“开拓”地、“满拓”地和从地主、富农手中夺回土地2.9万多公顷。土改前,全县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80—90%;土改后,地主、富农分得土地仅占总数的9.9%,贫农、中农分得土地则占总数的90.1%。农民彻底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同年10月1日,东北铁路总工会、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分别派陈慕华、钟毅接收穆棱煤矿。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工矿处处长刘向三,副处长孙然、郝希英率领工作人员30余人接收鸡西矿区。1947年3月,以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郁为首的一批老干部在桦南、勃利、依兰县搞土改结束后,到鸡西矿区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又先后从陕北、华东、华北抽调167名干部到鸡西矿区领导矿山民主改革,清除敌伪反动势力,彻底摧毁封建把头制度,驱走沙俄矿商;抢运贮煤,恢复矿井生产,建立新的矿山管理机构。10月,矿区的敌伪残余势力被摧垮,罪大恶极的汉奸把头被镇压,成立各级工会和矿山管理委员会,煤矿工人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又经过1年多的努力,生产井口从1946年的5对增加到59对,发电所、矿山机械制作所(今鸡西煤矿机械厂)陆续恢复生产。
  解放后,全县人民投身到将鸡宁县建设成为东北工业基地和可靠后方的斗争中去。1946—1948年末,全县生产原煤332.7万吨,装运贮煤286.2万吨,连同大批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全县参军人数达3592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补充了新生力量。鸡宁县籍的解放军战士随军从东北打到广西、海南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50年8月,鸡西县设立二四后方医院,专门接收中国人民解放军伤病员。10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全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开展爱国增产、捐献飞机大炮和拥军优属活动;无数青壮年向各级政府写血书、誓词,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二四后方医院也变为接收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的康复医院。据统计,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到结束,全县捐献飞机2架(旧人民币40亿元),直接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1416人(其中汽车驾驶员17人)、担架队员1073人(出担架501付),接收从朝鲜前线归来的志愿军伤病员822人,安置朝鲜人民军官兵家属6329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鸡西县籍人民子弟兵280人。鸡西县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鸡西县委、县政府重点抓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矿区党委、矿务局则在生产建设和企业管理步入正轨后,开始建设全国第一对自行设计的现代化小恒山竖井。“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贯彻执行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全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胜利完成。尽管由于当时过急、过快、过于简单化,给以后工作带来很多的后遗症。但是,全县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5425万元,比1949年增长1.32倍,每年平均递增12.7%。矿务局原煤产量494.1万吨,比1949年增长1.06倍;工业总产值13830万元,比1949年增长1.3倍;发电、供电能力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总人口增加到234154人,比1949年增长83.3%。客观上已具备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条件。但是,由于行政区划不尽合理,上层建筑适应不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6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鸡西县,设置鸡西市。
  1957年3月5—7日,鸡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鸡西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在黑龙江省东南部诞生了。建市后,市委、市人委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把发展煤炭生产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地方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为煤炭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证。当年,开展的反右派斗争,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特别是1958年贯彻“左”倾的总路线,实行“大跃进”,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使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陷于困境。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963年国民收入比1960年增长2.0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发展再度严重受挫,各项社会事业也遭到很大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坚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曾被人们称为“大屯子”的鸡西小城镇,跻身于全国47个大中型城市的行列。
  煤炭工业主体地位突出,支柱产业格局形成。80年代,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一改过去过分偏重抓煤炭生产的工作思路,确定“立足资源,全面开发,依托煤炭,多元发展,逐步把鸡西市由单一的煤炭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型工业城市”的战略指导思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市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电力、机械、冶金、建材、化工、轻纺和食品等7个支柱产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出现重工业稳步增长,轻工业增长较快的局面。1983年,全市地方工业不但摘掉连续十二年亏损的帽子,而且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397户(含中直企业3户,省直企业6户)。其中,鸡西矿务局是全国特大型企业之一,年产原煤工300万吨。鸡西煤矿机械厂是全国采煤机械制造中心,采煤机械生产规模列世界第二位。1981—1985年,全市有62种工业产品获优质产品称号。其中,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的有52种,获部优质产品称号的4种,获国家新产品金龙奖的4种,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的2种。在优质产品中,地方工业产品占90%。JNC牌MLS3—170型双滚筒联合采煤机、黑龙牌MAZ—200型煤矿安全钻机、十五级洗精煤、十三级洗精煤、宇宙牌红星I型水泥速凝剂、柳毛牌L—894高碳石墨、美人松牌79312和79313两种规格的鸭江绸、鸡西牌大曲酒、鸡冠花牌腐乳、飞宇牌一级酱油、碧叶牌药物卫生纸等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不少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5840万元。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47242万元,占49.3%;煤炭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87.7%下降到49.4%;非煤炭工业总产值则由1949年的12.3%上升到50.6%。同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80.6万元。其中地方工业利润(含集体企业)2954.9万元,占84.9%。
  农村经济有长足发展。1980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357个生产队中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大批劳动力从单一的种植业扩展到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中去。全市农村形成以蔬菜、猪禽为重点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综合发展的新格局。1985年,全市农村专业户、重点户319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7%;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539户,从业人员1412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3%。全市农业总产值5665万元,比1978年增长18.1%;乡镇企业总产值8530万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农民每人平均收入458元,比1978年的136元增长2.37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鸡西原是北大荒边缘的一个丙等县,城市建设很落后。建市后,由于指导思想只重视“抓煤”,城市建设跟不上去,对人民生活欠账多,加上“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到1977年,全市吃水难、行路难、乘车难、住房难、上学难、上厕所难的问题已十分突出。仅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就达3.4亿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从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为重点,带动整个城市的整治工作,每年办几件、十几件好事、实事。至1985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225万元,约为前30年总和的3.76倍。全市修建、改造中心大街、和平大街、兴国路、红旗路、南山路等主要骨干道路12条,整修次干道和背街巷道115条,总长度40.2公里,总面积38.4万平方米。其中,主干道高级路面18.1公里,面积21万平方米,为前20年的2.3倍。引团山子水源进城,各水厂每日平均供水能力达17.3万吨,每人平均生活用水73.6升,比1978年增加30%。全市排水管路60.6公里,比1978年增加3倍。中兴立体交叉桥的建成,东环路的开通,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住宅小区的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改造了棚户区,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环境。集中供热工程的拓展,节约了能源,治理了环境污染,方便了群众生活。农村改水建设,有效地控制了地方病的发生。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提高,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大了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鸡西市的开放搞活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市(县)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1958年开始,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各项社会事业虽有发展但比较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大投入和建设,鸡西市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85年,全市有小学215所(其中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86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职工中专10所、技工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4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幼儿园104所。在校学生187506人,专任教师8780人,小学入学率达97.8%。全市科研机构7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752人。1977年以来,取得科研成果374项,比前30年增加2.3倍,获市级以上奖励的141项。在获奖项目中,属于国内首创的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7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56项。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动了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88个。其中,医院63所,门诊部189个,专科医院等36所,卫生技术人员5536人,医疗床位4073张。乡镇均有卫生院,农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科室齐全、设备先进的市人民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已成为牡丹江市东部地区的医疗中心。一些传染病、地方病已近绝迹,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9.5‰,低于全省(17‰)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7‰以内,年纯增人口3497人,迈入全省先进行列。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体育、史志等项事业均有新的发展和提高。著名书法家娄正纲、郑珉名扬国内外,戏剧作家杨宝琛国内有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鸡西市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通过调整工资,实行各种补贴和津贴,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增加。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也富裕起来。1985年,全市居民总收入64329万元。其中,非农业居民收入57038.5万元,农业居民收入7290.5万元。在非农业居民中,职工收入34525.5万元,占同年居民总收入的53.7%,每个职工平均收入1178元,比1978年增长39%。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人口增长速度放慢,每人平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市居民每人平均收入801.2元。其中,非农业居民收入904.7元,比1978年增长1.67倍;农业居民收入458元,比1978年增长2.37倍。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吃的讲营养,住的讲宽敞,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追求和选择。城镇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6%;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善的更快,有条件的农民都盖起了砖瓦结构的新房。冰箱、彩电进入千家万户已不稀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繁荣,货源充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663.6万元,比1978年增长1.6倍,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5.1元,比1979年增长1.1倍。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263.2万元,比1978年增长8.6倍,人均储蓄256.7元;比1978年增长7.6倍。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医疗设施的完善,全市居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平均寿命大为延长,已达70.24周岁。其中,男性68.52周岁,女性72.17周岁。
  鸡西市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也存在着交通不便和水源不足等制约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然而优势毕竟仍然是主要方面,除资源优势为基础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培养了一批能人,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经济管理群体。目前,一个个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应运而生,一批批肯于钻研、技术过硬、业务精通、能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技术管理人才陆续涌现,一支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遍及各条战线。这些都是战胜困难,克服不利条件,改变鸡西市面貌的重要因素。在中共鸡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未来的鸡西,定将是一个经济繁荣昌盛,政治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精神高度文明,法制切实加强的美丽、整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