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一编 行政建置
概述
鸡西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肃慎族人生息在中国北方的时候,鸡西地区为燕国辽东郡管辖。秦汉时期,仍隶属辽东郡。魏晋南北朝和隋代,鸡西地区属靺鞨拂涅部管辖。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廷派遣郎将崔忻等人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鸡西地区纳入渤海国版图,隶属渤海国东平府伊州。辽灭渤海,到金国的建立,鸡西地区隶属上京路下属的速频路。元朝,鸡西地区隶属胡里改路万户府和开元路万户府。明代,鸡西地区隶属奴尔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清朝初年,清世祖率领东北大部分满族武装入关灭明,设昂邦章 京驻防宁古塔,鸡西地区隶属宁古塔昂邦章 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归宁古塔将军管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鸡西地区归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强盗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后,蚕食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清政府为保卫和开发边疆,不得不采取废除封禁、移民实边的政策,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穆棱河招垦分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穆棱河中下游垦民渐多,形成村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在蜂蜜山设蜜山府,今鸡西市东部、南部地域和北部一部分地域属吉林省蜜山府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年),穆棱设县治,今鸡西市西部地区的梨树区和麻山区的大部分地域属吉林省穆棱县管辖。1912年,蜜山府改为蜜山县。
1921年,蜜山县在张家窝棚(今鸡冠区园林路附近)设甲所建置。今鸡冠、恒山区和城子河区的一部分地域、滴道区的大部分地域为蜜山县第二预备团第六区第五保第四甲所辖。
1931年,蜜山县改为密山县。同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鸡西地区分属于密山、穆棱、勃利3县所辖。1936年7月1日,林(口)密(山)铁路通车,在四甲甲所附近设置鸡西驿。1941年9月,伪东安省设置鸡宁县。鸡西街为县公署所在地。1943年10月1日,由牡丹江、东安和间岛(今吉林省境内)3省组成东满总省,鸡宁县归其管辖。
1946年3月1日,鸡宁县临时政府成立,隶属合江省管辖,人口115727人。1949年7月30日,鸡宁县改称鸡西县,鸡宁县政府改称鸡西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改称鸡西县人民委员会。1957年3月7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的决定,召开鸡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鸡西市人民委员会,由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8月16日改由牡丹专区管辖。1966年5月,鸡西市先后成立接管委员会、革筹小组。1967年11月25日,鸡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市人民委员会,1968年12月改由省直辖。1979年12月11日,撤销鸡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鸡西市人民政府。1983年10月,鸡东县划归鸡西市管辖,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
鸡西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也是全省离苏联最近的3个城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行政建置的不断加强,鸡西市在全省实施“南联北开”的战略中,正在发挥重要的桥头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