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鸡东县

第三章 县、区简介

第一节 鸡东县


  鸡东县建于1965年1月,因县城鸡东镇位于鸡冠山以东而得名。
  地理
  鸡东县位于鸡西市中心区东南16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30°40′39″—131°41′5″,北纬44°51′7″—45°40′58″。东与蜜山县为邻,北与七台河市、勃利县接壤,西与林口县、鸡冠区、穆棱县相连,南与苏联交界,边界长108公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2公里,面积3243平方公里,占全市6区1县总面积5477平方公里的59.2%。
  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山高坡陡。基本轮廓是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海拔150—400米,最高点西大翁山880.6米。全县境内分为3种基本地貌单元。南北山地属低山丘陵区,占66%,主要发育暗棕壤土类,是良好的森林土壤;山前漫岗,处于山地和平原过渡地带,占24%,主要发育白浆土类,是该县的旱田区;河谷平原占10%,广泛分布水稻土、河淤土、草甸土等,是该县主要水稻产区。
  县境内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多雨,秋季降温快初霜早,冬季寒冷少雪干燥。年平均气温2.8—3.8℃,≥10℃活动积温2491—2632℃,热量资源略高于鸡西市市区水平。全县年平均降水量428—543毫米,无霜期115—135天。由于地形的差异,小区域气候明显。南北山地属气候冷凉早霜区,年平均气温2.8—3℃,活动积温低于2491℃,降水量428—467毫米,无霜期120天左右;中部穆棱河谷平原属气候温暖区,年平均气温3.3—3.9℃,活动积温2566—2641℃,降水量多于山区,无霜期135—138天左右。
  鸡东县水资源较丰富,穆棱河由西而东横贯中部腹地,有一、二级支流260条,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山前漫岗区。主要支流有大石头河、黄泥河、半截河、水曲柳河、哈达河、锅盔河等。全县地表迳流总量4.34亿立方米,但多未被开发利用。第四系冲、洪积层,第三系和侏罗系沉积层中,含有比较丰富的孔隙、裂隙水,县境内地下水年总补给量4.8亿立方米,开采量2.16亿立方米,为补给量的45%。
  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全县山地面积大,南北山区有平房、宝泉、西南岔、四山、红旗等8个国营林场,还有煤矿和乡镇营林场多个,森林覆盖率为37.6%,活立木蓄积量达600万立方米。大面积山地和森林为各种动、植物生存繁育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林副产品较为丰富。蘑菇和主要山野菜、山野果等有10余种,蕴藏量约1200万公斤。以椴树、柳树、胡枝子等为主的蜜源植物有20余种,年产蜂蜜1.5万多公斤。药用植物分布广、种类多,有黄芪、北五味子、三花龙胆、防风、桔梗、北苍术、兴安升麻、芍药、槲寄生、玉竹、穿龙薯蓣等120余种。野生动物中,兽类有马鹿、猞猁、獐子、水獭、狐、野猪、狍子、草兔、黄鼬、豹、獾子、狼、麝鼠等13种,3987头(只)。
  鸡东县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烟煤、褐煤、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闪长玢岩、硅藻岩、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水晶、火山灰、萤石、红石榴石(砂)、红刚玉(砂)、蓝刚玉(砂)、砂砾、粘土、铂、钯、镍、钴、磁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铝土矿、砂金、锡石(砂)、铀30种。其中,烟煤、褐煤资源最为丰富。县境内煤矿星罗棋布,有国营东海、杏花煤矿和荣华精查区;省营鸡东煤矿;市营鸡兴煤矿与县营永丰、保合、四海煤矿,还有乡(镇)和外市县及农场办煤矿共70多座。其中,东海、杏花煤矿探明储量47844.7万吨,占鸡西市境内统配煤矿探明总储量的17.25%;鸡东煤矿探明储量12470.8万吨,占鸡西市境内3座省营煤矿总储量的57.63%。永和乡—平阳镇一带的褐煤储量预计可达5亿吨以上。萤石、水晶、铂、钯的储量在省内均居首位。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建材和水泥原料储量也很可观。


  历史
  距今6000年前,满族人的先民肃慎人就在鸡东地区繁衍生息。秦、汉时期隶属于辽东郡。北朝时期隶属于靺鞨拂涅部,唐代属渤海国东平府伊州所辖。辽代为东京道五国部。金代属上京路速频路。元代隶属胡里改路万户府和开元路万户府分辖。明代隶属奴尔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清代为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99年,清政府在蜂蜜山设招垦局。1908年,清政府在蜂蜜山设蜜山府,鸡东地区归蜜山府管辖。1913年,蜜山府改为蜜山县,隶属关系未变。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蜜山县后,鸡东地区属伪东安省蜜山县管辖。1941年,设置鸡宁县,鸡东地区属蜜山县、鸡宁县分管。
  1947年5月,设永安县,鸡东地区由蜜山县、永安县、鸡宁县分辖。7月,撤销永安县。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鸡东地区属蜜山、鸡西县分辖。
  1957年3月,撤销鸡西县设立鸡西市,鸡东地区分属于鸡西市、蜜山县、勃利县。1965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鸡东县,辖鸡东镇和14个乡。
  政区沿革
  1965年1月1日,鸡东县正式成立。辖鸡东镇和银丰、平阳、永和、下亮子、综合、向阳、明德、永安、东海、兴隆、鸡林、哈达、兴农、新华等14个公社。1983年,全县实行政社分设,将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末,全县辖鸡东镇及银丰、永和、前卫、平阳、下亮子、综合、向阳、永安、东海、新华、哈达、兴农乡和明德、鸡林朝鲜族乡,178个村,633个村民小组,3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此外,还有8510国营农场、黑龙江省鸡东煤矿、鸡西矿务局东海煤矿、麻山煤矿(杏花新区)4个县(团)级单位。
  人口·民族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解除封禁,移民实边,鸡东地区始有人定居。1882年共有居民400人,分布在大石头河子、夹信子(今平阳乡,下同)、水曲柳河和半截河等地。到1912年,鸡东地区“户至两千,人丁一万”。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后,人口迅速增至66048人。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随着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山东、河北、辽宁和吉林等地的人口大量流入。1949年,鸡东地区人口达74590人,1965年增至185434人,比1949年增加1.49倍。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含跨县人口)280817人。其中,汉族252898人,占90.1%;朝鲜族21828人,占7.77%;满族5241人,占1.87%;蒙古族464人,占0.17%;回族222人,占0.08%;锡伯族45人,苗族13人,壮族10人,达斡尔族4人,侗族1人,其它5人;中国籍日本人11人,日本侨民10人,朝鲜侨民65人。1985年,全县人口264267人。其中,农业人口199647人,非农业人口64620人;男性135787人,女性128480人。人口密度83.4人/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宁古塔—蜂蜜山土路修成,穿越鸡东地区,境内里程40公里。1934年,梨树镇一沙岗(今蜜山西)大车道修成,境内里程58公里。同年,修筑梨树镇—蜜山县土路,境内里程约50公里。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境内里程3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1965年,鸡东县建立后,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方一虎公路、鸡—密公路、鸡—勃公路、向—友公路相继修成。至1985年,还维修了7条主要乡道计59公里,专用公路11条240.8公里。全县有机动车3975辆。其中,货车966辆,货运量176万吨;客车36辆,客运量163万人(次)。同年,铁路运输量也大增,每昼夜从鸡东县通过的列车增至14对。其中,货车6对,客车4对,小运转货车4对。年客运量达159万人(次),每昼夜旅客运送量4422人(次);货运装卸量36477节 车皮,装卸货物158万吨。
  邮电
  1899年,鸡东地区设下亮子、大石头河子(今永安村)2个驿站。1930年,平阳镇设立三等邮局,半截河设邮政分柜,隶属蜜山县邮政局。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后,邮件通过火车传递。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鸡东地区城乡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投递网。1953年,鸡东地区增设鸡林邮电所,开始往村屯送邮件。1965年,全县邮路总长达1176公里。
  1985年,全县邮电机构17个,邮路总长1585公里,邮政业务从4种增加到6种。全年邮政函件交换量85.6万件,机要文件659件,邮包19万件,汇票5万张,报刊发行614.7万份。电话杆线总长660公里。县内自动电话总容量800门,安装电话机531台,农村电话总容量960门,实装电话机501台,达到村村有电话,天天投递邮件。营业总收入70.3万元。
  工业
  民国初期,夹信子等地有铁匠炉、木匠铺、成衣铺、黑白铁、皮铺、鞋铺、编织、钟表修理等手工业60户,从业人员百余人。1924年,半截河(今向阳乡)办起1家裕记火磨,雇工70人。1931年前后,仅平阳镇的手工业作坊达百余家。1936年后,鸡西矿区开发,大批农民迁往鸡西街。1938年,日本侵略者实行“粮谷出荷”,杂税繁多,很多手工业作坊相继倒闭。
  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得到发展,个体经营的成衣铺、黑白铁、铁木小农具等作坊相继出现。平阳、向阳等地还先后兴办粮油、打棉、皮革等作坊。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将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64年,鸡东地区有全民工业企业7户,集体工业企业22户,职工600人,年总产值492万元。
  1965年,鸡东县建立后,大力发展煤炭、建材、化工、制酒、食品、轻上、机械工业。到1976年,全县已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4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8户,社队企业52户,年总产值8158万元。
  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38户。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8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10户。乡(镇)办和联办煤矿50座,全县工业总产值10807万元。16户顶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5万元,成为全省扭亏增盈先进县之一。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51万吨,焦炭4.8万吨,机制纸847吨,红砖9158万块,红瓦404万片,玻璃制品5304吨,纱平绒50万米,白酒900吨。红瓦、纱平绒、特酿酒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一些重点骨干企业产品质量好,效益高。同年,永安焦化厂实现利润260万元,保合煤矿实现利润50万元,成为全县的财政支柱。永安焦化厂、砖瓦厂、自来水公司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
  农业
  1881年,清政府解除封禁后,在鸡东地区定居的农民,使用简单的农具,一家一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东地区后,农民开垦的土地,大部分被日本开拓团强占,少部分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农民受到残酷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滞缓,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土改结束,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力有很大发展,粮食每公顷产量达2295公斤以上。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组织起互助组。1952年试办三排村李新、红光村姜连有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办起初级社85个,1956年办起高级社110个,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全县办起人民公社14个,由于管理体制不适应,计酬方法不合理,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试行定额包工、专业承包、联产到劳等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后,在生产队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有很大发展。1985年,在重灾情况下,粮、豆、薯总产量达11.6万吨,水稻产量占粮豆薯总产量的52.4%。大豆、烤烟等经济作物发展很快,当年生产烤烟6173吨,成为黑龙江省的烤烟基地之一。农业总产值926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6.2%。其中,粮豆薯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6%,经济作物产值占18.7%,林业产值占4.2%,牧业产值占8.7%,副业产值占18.5%,渔业产值占0.3%。全县“两户一体”发展到236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4%。
  商业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鸡东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形成村落,一些走村串户的货郎担变行商为坐商,设摊床、店铺。平阳镇、半截河、小锅盔(今永安乡)的商业发展尤为迅速。1928年,鸡东地区有大小商号38家,摊床60余个。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东地区后,实行全面经济统制,多数商号相继倒闭,商业萧条。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鸡东地区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建立国营商业,农村兴办供销合作社。
  1965年,鸡东县国营商业有百货、糖业烟酒、服务公司和百货商店。1970年,国营商业从供销社划出,设鸡东县商业科,增设五金公司、蔬菜公司、纺织品公司和第二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医药商店、肉食商店、五金商店。
  1985年,国营商业有8个专业公司、5个批发站和26个基层商业网点,职工926人,商品销售额3490万元;集体商业网点116个,从业人员964人,销售额1154万元;城镇个体有证商业135户,农村个体有证商贩504户,年销售额715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9201.1万元,比1979年增长1.3倍。其中,商品零售额8367.8万元,占90.9%。全县对外贸易出口金额达601.6万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
  教育
  清朝末年,夹信子、半截河有私人开办的私塾,少数村屯的有钱富户在冬闲时办学馆,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1915年,半截河、平阳镇各办公立小学1所,学生80人。1930年,鸡东地区有小学6所(其中,初级小学4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班18个,学生718人,教职工23人。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中小学。1964年,小学161所,中学4所,农中13所,在校学生33955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至1985年,全县有中学35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在校学生17230人;小学199所,在校学生442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中小学教师2613人。幼儿园62所,入园儿童5610人。1971—1985年,全县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609人。
  卫生
  1925年,刘绍曾在平阳镇开办博济医院。1930年,平阳镇有小医院5所。
  1936年,平阳镇有医院2所,药店7家,半截河有医院3所,诊所1所,药店3家。永安等地有诊所2所,药店5家。这些医院设备简陋,药价昂贵,贫苦农民看不起病,人民健康与生命没有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1956年,私营医院组织起来,实行联合。并陆续在城乡建立卫生院(所)。1964年,鸡东地区有全民所有制卫生院8所,集体所有制卫生院5所。1965年,全县有县级卫生医疗机构3个,公社卫生院13所,医务人员152人,病床135张,大队卫生所97所,卫生人员97人。县、社、队三级医疗预防网基本形成,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79年后,改革不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层次办卫生事业。到1985年,全县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93个,村办卫生所178所,个体诊所21所,共有病床701张。有医护人员825人。其中,有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110人,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精神病。克山病、大骨节 、甲状腺肿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
  人民生活
  1881年,清政府“废除封禁,移民实边”后,定居在鸡东地区的少数人,以采参狩猎、开荒种地谋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华北各地农民大量涌入,进行大面积垦荒。鸡东地区很多地方出现初具规模的连片耕地,平阳镇等地成了商品聚散重镇,一些人从事经商活动,居民生活有了一定提高。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东地区后,土地开始集中在日本“开拓团”和少数地主、富农手里,广大农民成了佃户,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和地主的剥削,过着吃糠咽菜的贫困生活。
  1948年,鸡宁县土改运动结束,鸡东地区农民分得了土地、农具和生活用品,农民基本生活有了保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65年,全县农村每人平均收入127元,全民职工每年平均工资收入679元,集体所有制职工每年平均工资收入685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挫,生活水平处于停滞状态。农村每年每人平均收入徘徊在150元左右,灾队和贫困队社员“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城镇职工生活也不宽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城镇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几次调整工资,增加各种补贴,职工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农村每人平均收入424元,万元户396户,占全县农户的0.7%,每人居住面积14平方米。职工每人平均工资1013.6元。由于就业人口的增加,职工平均负担人口由1:4下降到1:2.5。居民居住条件大有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家用电器设备不断增加,全县人民拥有电视机1.3万台,洗衣机2.3万台,不少人家还有收录机和电冰箱等。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