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鸡冠区县

第二节 鸡冠区县


  鸡冠区位于鸡冠山西麓,穆棱河南岸,是鸡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
  鸡冠区地理座标东经130°50′12″—131°4′12″,北纬45°13′48″—45°22′18″,东与鸡东县鸡东镇相邻,南与西分别与恒山区红旗、柳毛乡相接,西北与滴道区滴道河乡为邻,东北依穆棱河与城子河区相望,南北最大纵距1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0.7公里,面积144.2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6.45%。
  全区地势由南、西南向北和东北方向倾降,海拔180—350米,最高点大鸡冠山434米。境内地貌属山前漫岗及河谷平原,广泛分布暗棕壤、白浆土和草甸土类。其中,白浆土发育最广,占市区同类土壤的17.7%。区内除界河穆棱河外,还有矿棱河和孟家沟、冷家沟、朝阳沟,流域面积均不大,属季节 性河流。
  鸡冠区热量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温3.7℃,穆棱河南岸河谷平原区活动积温2500—26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300—2400℃;向南山前漫岗区活动积温2300—24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200—2300℃。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平均542毫米,山前漫岗区呈减少趋势。无霜期平均143天,北部河谷平原地区,80%保证率无霜期120—150天,向南山前漫岗区115—120天左右。
  区境内穆棱河沿岸河谷平原浅层地下水丰富,除穆棱河外,其它季节 性河流,地表迳流量仅为2190万立方米,少于其它各区地表迳流量,占市区迳流总量的5.35%。矿产主要有煤炭,还有较为丰富的砂砾、粘土和立新煤矿西沟里砂金线索地。省营立新煤矿探明储量6692万吨,占全市境内3座省营煤矿地质总储量21639.4万吨的30.93%。区内还有市营兴华煤矿西郊乡梁家村井田。
  历史
  据考证,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聚居,以渔猎为生。1644年,清世祖武装入关灭明,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鸡冠山一带人烟稀少。1882年,清政府设穆棱招垦分局,1899年,清政府又设蜂蜜山招垦局,鸡冠山人口渐增。1908年,清政府设置蜜山府,鸡冠山一带有百余户人家,属蜜山府管辖。1912年,辽阳人张德利、李光真会同老乡王滋荣、王滋富、梁雨臣投奔蜜山知府胡魁章 申请在鸡冠山以西垦荒。张德利在张家窝棚定居,梁雨臣在梁家窝棚定居。
  1921年,蜜山县第二预备团第六区(平阳镇)第五保在张家窝棚设立四甲甲所,张德利任甲长,辖东至鸡冠山,西至梁家窝棚,南至黄泥河子,北至北大甸子(今城子河区)。随着鸡西煤田的开发,鸡冠山人口增多,手工业作坊、商业逐渐发展起来。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鸡西街逐渐成为日本侵略者对鸡西人民实行殖民统治的中心。1941年9月,伪鸡宁县公署成立,鸡西街改称鸡宁街,鸡宁街成为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奴役鸡宁县人民的中心。
  1945年8月12日,苏联远东军第一方面军第35军进驻鸡宁街,鸡宁街获得解放。
  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鸡宁街成立城关区、鸡冠区政府。鸡冠区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政区沿革
  1921年,蜜山县第五保(鸡冠山保)在张家窝棚设甲所,辖鸡冠山、梁家、黄泥河子、北大甸子。1934年,保甲制改为街村(屯)制,鸡冠山保改为鸡西街。1941年,伪东安省在鸡西街设置鸡宁县。鸡西街改称鸡宁街,日本人高桥芳次郎任街长,辖鸡宁、平阳镇、哈达岗、哈达河、劝农、曲河、新平7个村。
  1946年7月,城关区政府成立,辖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和朝阳、鸡冠山等10个村。1948年4月,成立鸡冠区政府,原属城关区所辖的朝阳、鸡冠山、城子河、梁家街、西鸡西、新兴、东太平厢、西太平厢、鸡兴、仁和村归其所辖。1950年7月,城关区改称一区、鸡冠区改称二区,其管辖范围均未变。1955年9月12日,撤销鸡冠区政府建立鸡冠区公所。1956年1月,城关区改称鸡西镇。同年11月,撤销鸡冠区公所,成立城子河乡、梁家街乡。
  1957年3月,撤销鸡西镇,成立鸡冠区。辖城子河办事处和红星、梁家街、城子河乡。1958年9月,撤销红星、梁家街、城子河乡,成立东风、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3月,鸡冠区改称鸡冠人民公社(保留区名称),辖红星,东风人民公社,城子河办事处和卫星人民公社划归城子河人民公社管辖。1964年12月,经黑龙江省委批准,撤销城子河人民公社,成立城子河办事处。城子河办事处、卫星人民公社划归鸡冠人民公社管辖。下辖红军路、向阳、西鸡西、东风街道办事处。
  1966年8月27日,鸡冠人民公社改称红卫人民公社。1968年9月,红卫人民公社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红星人民公社和红军路、向阳、东风街道办事处。1976年,撤销红星人民公社,分别成立红星、东风、朝阳人民公社,隶属东方红人民公社管辖。1979年12月,撤销区革委,成立鸡冠区人民政府。1983年撤销红星、东风、朝阳人民公社,成立红星、西郊乡。辖向阳、南山、立新、东风、红军路、西鸡西、西山7个街道办事处,94个居民委员会。2个乡、19个村。
  人口·民族
  1908年,鸡冠山一带有百余户人家。1912年,张德利、梁雨臣等人从辽阳到鸡冠山垦荒。此后,孟家沟、东太平厢、梁家窝棚人口渐多。1936年7月,林(口)密(山)铁路通车,四甲甲所附近居民增至200户,约1100人。
  1946年,城关区有1758户,人口19329人。其中,汉族占95%,满、回、蒙古、朝鲜族共占5%。
  1953年,一区(城关)有3512户,14663人;二区(鸡冠)有2539户,11269人。两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5%,满族占3%,朝鲜族占1.5%。还有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
  1957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加到65820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鸡冠区人口118704人,人口密度823人/平方公里。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人口增加到199970人。其中,汉族189494人、占94.76%;满族6003人、占3%;朝鲜族3041人、占1.52%;回族873人、占0.44%;蒙古族465人、占0.23%;锡伯族29人、壮族18人,达斡尔族9人、布依族6人、维吾尔族3人、藏族2人、白族2人、苗族1人、彝族1人、土家族1人、侗族11人、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11人。人口密度1387人/平方公里。
  1985年,全区人口216056人,人口密度1498人/平方公里。其中,男性109194人,占50.5%;女性106862人,占49.5%。民族以汉族为主205253人,还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达斡尔、布依、维吾尔、藏、白、苗、彝、土家、侗族等少数民族和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等。
  交通运输
  明、清及民国初年,今鸡冠区境内有穆棱—蜜山、穆棱—勃利2条过境公路。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街后,将5条人行道修成大车道。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1941年,城鸡铁路通车与林密铁路线接轨,穿越区境内,对外交通状况大有改观。
  1945年,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将公路破坏,加上土匪的骚扰,多数道路成了便道和断头道。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对原有公路进行整修,并以养为主。1985年,鸡冠区成为全市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牡丹江市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境内铁路有林密线、城鸡线、鸡恒线。设有鸡西和西鸡西两个二等站,担负着通往全国各地旅客运送和煤炭、货物发运任务。同年客运量680万人,是1952年的9倍;货运量497万吨,是1952年的5倍。公路有方—虎、鸡—图、鸡—密、鸡—滴、鸡—勃等5条。公路直通哈尔滨、牡丹江、图们等13个市、县。全区有客车45辆、2295个座位,是1962年的11倍;短途运输共有22条线路,营运里程2288公里,是1962的5倍和17倍。客运量每天3500人(次),周转量为75900人公里,是牡丹江以东地区的集散中心。区内设有南站、北站、新站和长途客运站。
  邮电
  民国时期的邮件,冬季由马车运送,夏季道路泥泞则用人力传递。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鸡西街及沿线的邮政机构通过铁路邮车接发邮件。1937年9月,鸡西街设置鸡西邮政局。1941年9月,鸡西邮政局改称鸡宁邮政局、鸡宁电报电话局。在鸡宁街划分祥光路、兴国路、鸡冠路和东沙场投递段。
  1945年,鸡宁街电话线杆共有油浸木杆135杆,杆线长6.08公里。另有分局(局址在今永昌路276号)到伪鸡宁县公署(今鸡西矿务局二中旧舍)敷设地下电缆2公里。同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进行疯狂的破坏,使邮电陷于瘫痪。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邮电通信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鸡西邮电事业从机构到设备形成自己的体系。1957年建市后,采取“增加电路、扩大网点”和“增加现代通信手段”2项措施。营业区域不断扩大,杆线不断延伸。以市局为中心,向东延至鸡冠山村,南至西太村,西至电石厂。
  60年代,实现投递工具自行车化、摩托车化和汽车化托运。70年代,自动日戳打印机、包裹收寄机等机械投入使用,使邮政作业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方向发展。80年代,投用自动发报机、微型译报机,实现全电传打字机械化。到1985年,全区敷设自市公安局至红旗路的12孔地下电缆管道247米,增加6孔管道219米,新敷设和平路6孔管道70米;实现与城子河区并网,使电话自动交换、自动拨号的全自动化;实现鸡冠区至城子河、滴道、麻山、梨树、恒山5个区的电报电路电传化。
  工业
  1924年,在四甲甲所附近有铁匠炉挂马掌和制作小型农具。1930年,东胜烧锅开张。
  1936年,林(口)密(山)铁路通车,人口剧增。粉坊、糖坊、油坊、酒坊、粮米加工、小五金、编织、缝纫、修理等手工业作坊发展起来。同年,蜜山炭矿机械制作所开工;1939年,兴建鸡宁发电所。鸡西街出现比较大型的机械制造工业和电力工业。
  1946年,私营企业达314户。其中,皮革、被服、编织、酱菜、豆腐坊、印刷、土陶、打棉、酿酒等制造、加工企业31户。同年7月,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组织工矿企业恢复生产。11月18日,鸡宁发电所恢复发电,鸡宁机械制作所和各煤矿也都相继恢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城关区私营企业56户,从业人员207人。
  1951年,城关区政府与县公安局合办老道沟(今立新煤矿)煤矿。
  1952年,鸡西矿山机械厂,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矿机械制造厂。引进外国先进设备70多台(件),生产出具有50年代先进水平的顿巴斯联合采煤机。1956年,区委、区政府因陋就简办起8家小工厂,产品12种。同年,鑫利铁工厂、五一铁工厂和东胜铁工厂合并为“五一”铁工厂,主要生产铁锅、火炉用具等,工业总产值14.2万元。
  1958年,区办冶金、机械、化工、制革及乡镇企业等工业发展起来了。同年,鸡冠区土法上马,筹建了“五四”化工厂,主要生产面碱、蜡烛和化肥,年产值6000元。到1972年,生产项目增加香粉、雪花膏、鞋油、清漆等。年总产值9.2万元。
  1965年,鸡冠区广播器材厂成立。到1978年,生产电唱机、实蕊电位器、矩型插头座、高温粘度剂等26种产品,年总产值667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冠区成为全市工业中心。煤炭、电力、冶金、轻工、纺织、化工、电子、食品工业企业520多户。1983年,仅鞋帽、皮件和乡镇企业,年总产值6200多万元,利润500多万元。1985年,全区除中、省直和市管机械、冶金、轻工、化工等大中型企业外,区办轻工业已配套。产品有消防器材、建筑材料、燃料制品、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皮件、日用化工、橡胶制品、铸钢等几十种。年总产值1127.4万元,利税87万元。
  农业
  1908年,鸡冠山一带百余户农民用简单农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12年,张德利会同老乡梁雨臣等投靠蜜山知府胡奎章 ,领得在鸡冠山以西垦荒执照,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街后实行并村政策,农民都集中在鸡冠山和梁家窝棚一带。实行粮食垄断,推行“粮谷出荷”、“粮食配给”政策,农民过着糠菜掺半生活。
  1946年冬,鸡冠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民人均分得土地0.4公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发展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由解放前每公顷产量4500公斤上升到7500公斤。1952年,全区成立200个互助组,占全区农户的85%;1955年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95%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初、高级社),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区开展“三包、一奖、四固定”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区有脱谷机39台,旱田播种机11台,单铧犁13台。
  1967—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受动乱与形式主义的影响,农村经济停滞不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蔬菜大棚遍地开花。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5年,全区蔬菜上市量达1750万公斤,生猪存栏7444头,成鸡存栏11万只,鲜蛋上市量60万公斤。乡镇企业发展到57户,各种专业户2355户,农业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每人平均收入560多元。
  商业
  1899年,清政府设蜂蜜山招垦局,鸡冠山一带开始有商业活动。1926年,鸡冠山、张家窝棚、梁家窝棚形成村落,商业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担发展到固定摊位、店铺。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街后,强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迫使集市贸易关闭,仅有饭店近20家。1936年,鸡西街德义照相馆开业。
  1949年,鸡宁县城关区私营商业发展到80余家。其中,饭馆18家、澡塘4家、理发店2家、照相馆3家、旅店7家,食品店、杂货店、日用工业品商店等46家。
  1956年,全区完成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实行公私合营。至1959年,全区饭店合并为6家,从业人员100多人;国营旅店3家、公私合营旅店2家;国营照相馆1家、合营照相馆1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营商业扩大,个体商业如雨后春笋出现。
  1985年,鸡冠区商业市场十分活跃,有食品、水产、蔬菜、糖酒、烟草、百货、石油、燃料、土特产品等20家公司。大型商业大楼、中小型国营商店40家;各种店铺40个;私营商业网点林立;大型农贸市场5处、小型集市遍布城乡,集市贸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全区仅国营和合作商业商品零售额1138.4万元。
  教育
  1932年,梁家窝棚东太平厢等村办私塾;1933年,六甲(今东太村)小学创办;1935年,鸡宁街公立国民优级学校(今鸡西小学前身)开学;1940年,朝鲜族小学开学。至1945年,全区有小学5所。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底,全区小学12所,80%的适龄儿童入学。1953年建立1所初中(今市第三中学),教育基本形成体系。
  1985年,全区小学已发展到25所,在校生14203人,教师688人;中学8所,在校生7139人,专任教师596人。学生入学率达99.4%,毕业率达98.3%。幼儿园38所,入园幼儿4162人。教育形成网络,基本普及中等教育。
  卫生
  1925年,鸡西街只有少数民间流散行医。1941年,鸡宁街有1所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公立医院,医护人员30多人;私人西医诊所7所,每所1名坐堂先生、店员三四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到1946年,城关区除1所公立医院外,还有小型私立医院6所、私人牙所6所,私人药铺(店)7家。
  1949年,全区除县立医院外,私人医院12所、私人牙所10所、私人药店7家。虽然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很差。但是,控制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生。
  1951年,区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管理,使城镇卫生面貌有所改善。同年3月,筹建一区卫生所(今鸡冠区医院前身),医护人员7人,设内科、外科、药局。
  1957年10月,全区有市人民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各工厂医院10多家。同时成立鸡冠区医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各生产大队也先后建立医务所,能治疗一般常见疾病。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抓三件事:一抓环境卫生治本建设,连续4年开展春季卫生突击活动,每年平均清除垃圾5000吨,实行合同拉运制,做到四定(定人、定车、定时、定厕所);二抓食品卫生的治本建设;三抓农村的两管(管水、管粪)、五改(环境、厕所、炉灶、畜圈、禽舍)建设。同年,区医院迁往西山,病床100张,设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辅助科室除X光室、化验室外,还增加心电超声室、手术室。中西药局分设,还有食堂、托儿所、制剂室,人员120人。
  1985年,全区除各大医院外,还有区医院2所、乡卫生院2所、农村卫生所15所、卫生室4个、街道卫生所2所、防疫站2个、妇幼保健站2个、私营诊所35所。各级卫生人员1044人,病床485张。成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心。
  人民生活
  1908年,鸡冠山一带的垦民开荒种地,狩猎捕鱼,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街后,人口增多,劳动人民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剥削日趋加重。1941年,日本侵略者实行“粮谷出荷”、“粮食配给制度”,鸡宁街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
  1948年,全区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民分得了土地,工商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提高。1949年,鸡冠区农民不仅解决温饱问题,还略有节 余。城关区职工每月平均工资收入13.8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区农村组织互助组,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获得丰收。1956年,城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营工商企业发展迅速,地方工业开始兴起,职工队伍壮大,职工收入增加。1957年,全区农村每人平均收入82元,城镇职工每月平均收入66.8元。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全区农村成立东风、卫星人民公社,城乡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共产风”、瞎指挥、平均主义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全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1961年开始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工业、农业、商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许多工厂、农村停工停产闹“革命”,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搞“大帮轰”、评政治分、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尤为困难。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全区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1976年,全区农村每人平均收入440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764.96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小型企业放开经营,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改革,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1985年,全区农村每人平均收入652元。其中,红星乡每人平均收入658元,西郊乡每人平均收入650元,每人平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城镇职工每人平均工资1349.88元,每人平均居住面积4.68平方米。全区人民开始由温饱型向富裕型发展,高档商品进入居民家庭。全区85%的家庭购买电视机,70%的家庭购买洗衣机,30%的家庭有电冰箱,10%的家庭有录放机、照相机。

  机构及负责人表


①为群众代表;②为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