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滴道区

第三节 滴道区


  滴道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西北15公里,是通往林口县的主要通道。
  地理
  滴道区地理座标东经130°31′48″—130°57′0″,北纬45°11′54″—45°28′55″。东与城子河区毗邻,西北、西南分别和林口县、麻山区交界,南与鸡冠、恒山和麻山区北缘接壤,北与鸡东县兴农乡相连,东西宽最大横距3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3公里,总面积514.9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23.05%。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95—600米,主要山峰有青龙山、四平山、峰焕山及守山等。牤牛河从西南流向东北转向东南汇入穆棱河,滴道河由上游团山子水库流向西南注入穆棱河,大通沟(河)由上游大通沟水库流向南与牤牛河交汇。
  区内气候多变,区中心地带年平均气温3.6℃,北和西部山区3—3.5℃,活动积温区中心在2500℃以上,北与南部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东北地区达540毫米,西北、西南地区在530毫米以下。无霜期一般130天左右,中心区最长可达140天。
  滴道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境内河流多,河网密度大,地表迳流总量为15820万立方米,占市区地表迳流总量的38.68%,团山子、大同2座水库总库容6120万立方米,占市区8座水库总库容的89.2%,沿河两岸冲、洪积层中浅层地下水也很丰富,滴道区为全市水资源最丰富的行政区之一。境內有市营大同林场、地煤局林场和滴道、大通沟煤矿林场,全区森林覆盖率39.2%,高于全市平均覆盖率37%的水平。林下林缘生长蕨菜、黄花菜等山野菜40种,木耳、蘑菇食用菌10种。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北五味子、桔梗、三花龙胆、穿龙薯蓣、芍药、北苍术、兴安升麻等总蕴藏量125万公斤,占市区同类药用植物总蕴藏量的20.83%,居第三位。野生动物有野猪、狍子、狐、狼、黄鼬等10种。煤炭是该区的主要矿产资源。1985年,滴道煤矿煤炭探明储量19614.4万吨,占全市统配煤矿探明储量的7.07%,列第四位;大通沟煤矿占0.52%。市营新民煤矿已探明储量313.2万吨,占全市7座市营煤矿探明总储量的5.63%。其它矿藏有石墨、硅线石、花岗岩、大理岩、玄武岩、石英、粘土、砂砾和磁铁矿、砂金等。


  历史
  1899年,清政府在蜂蜜山设招垦局,招募关内、辽宁一带的人到滴道沟垦荒,但迁入者很少。直到1928年,始有小批垦荒者涌入,在今兰岭乡兰岭、大同等村先后形成各有10多户人家的自然屯落。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滴道沟人口增加到168户近千人。商业、手工业20余家,今北一街西段成为较繁华的商业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掠夺,人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空前匮乏,街里一度繁华的景象不复存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滴道街经历一段混乱时期。1946年7月,鸡宁县土改工作团滴道分团进驻滴道区,进行土地改革;同年12月,中长铁路哈尔滨铁路总局派唐南屏接收滴道煤矿。从此,人民当家做主人,开始恢复、建设滴道的新时代。
  政区沿革
  1929年,蜜山县第六保在滴道沟设一甲、兰岭设二甲。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滴道沟后仍保留保甲制。1934年,保甲制改为街村(屯)制,建立滴道街,设滴道村,辖区北起大通沟,南至柳毛河,东至今鸡东县兴农乡。1941年9月,伪鸡宁县成立,滴道街归属鸡宁县。1949年8月末,滴道街改称滴道区。1950年7月为鸡西县三区。1956年11月,撤销区建置,建立滴道镇。1957年3月,滴道镇改称滴道区,辖柳毛乡、团山子乡。1958年,滴道河人民公社成立。1960年,包括滴道、大通沟煤矿和滴道洗煤厂在内的滴道人民公社(城市)成立,分别管城区和农村事务。“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全区党政工作陷入瘫痪状态。1979年12月,建立滴道区人民政府。1985年,该区辖兰岭、滴道河乡,29个行政村,东兴、矿里、洗煤厂、大通沟街道办事处,83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1928年,流动人口有所增加。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滴道沟时,人口增加到100余户、600余人。1934—1936年,中外矿商进入滴道沟办矿和林密铁路通车后,人口骤增。1938年,滴道街人口有670户、3700人。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人口增至3万人。1957年末,人口增加到2550户、5344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4%。1961年,增加到13867户、64168人。1978年,全区人口20045户、125847人。其中,汉族123370人,占98.0%;朝鲜族1579人,满族437人,回族432人,蒙古族21人,其他民族8人。1980年,人口增加到28973户、126856人。其中,汉族123359人,占97.2%;朝鲜族1998人、满族927人、回族521人、蒙古族49人、其他民族2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区内住户28993户、人口130804人。其中,男性占50.7%,女性占49.3%;汉族占95.8%,少数民族4.2%。少数民族中朝鲜族2178人,满族2359人、回族767人、蒙古族201人、锡伯族11人。1985年,全区人口13205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37%,人口密度256人/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前只有几条土路。同年7月,林密铁路通车。滴道街经穆棱河渡口、道东、梁家街、左家街、大小乌拉草沟直到鸡西街南线公路建成。1937年7月,滴道车站—滴道洗煤厂铁路专用线建成。“九·三”抗战胜利后,滴道—鸡西、滴道—兰岭等5条公路相继建成。运输工具有载重汽车5辆、客车1辆、胶轮畜力车2辆、四轮畜力车20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对原有公路进行拓宽、延伸和养护,新建大小桥梁217座。区内除有营运里程65公里的林密铁路贯通外,还有通往大通沟煤矿、滴道洗煤厂等厂矿企业的铁路专用线24公里。1985年,全区有公路12条,干线有方(正)—虎(林)线、鸡(西)一滴(道)线。乡矿(包括煤矿小井)间道路纵横,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全区有大、中、小型机动车辆1100辆,年货物运输量3.3万吨,客流量64.8万人(次)。
  工业
  1917年,南洋华侨资本家钟青溪取得滴道沟办矿权,因水大、运输等原因,不久停办。1935年6月,日本侵略者在河北、暖泉建2个采炭所,称蜜山(滴道)炭矿株式会社。同年,“满炭”在滴道街河北建成手选厂。1938年,“满铁”建成1座装机容量6880千瓦的发电所。1943年,“满炭”在原手选厂址建成年入洗原煤150万吨的“亚洲第一洗煤厂”,时称滴道炭矿选炭系。日本侵略者在滴道先后建成26对井口,共产原煤521万吨。随着煤炭的开采,酿酒、榨油、粮食加工、铁木制造与修理等20余家作坊相继出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加紧对殖民地的物资掠夺,生活、生产资料严重匮乏,工业发展停滞不前。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撤离矿山时,各矿、厂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滴道煤矿回到人民手中,并加速矿井的恢复。1948年末,矿井生产基本恢复。随着矿山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区内出现粮米加工和其它小型工业。1957年,滴道区相继建立冶金、农机、建材、陶瓷等地方工业。1958年,除兴建大通沟煤矿(1960年投产)外,又将修表、修鞋、黑白铁加工、烘炉、硅砂厂合并为农具厂。之后,相继建立印刷厂、洗煤厂。至1965年,全区区办工业总产值10万元,利税4万元。1966—1970年,新增加化工厂、汽车配件厂、化肥厂、织布厂等工业企业;村办企业有金刚村、王家村等几座小煤矿,年产原煤10万吨。70年代,全区工业进入发展时期。1975年,全区区办工业总产值826万元,利税310万元。1976年,全市工业调整,区办工业上交市有关工业局,剩下电瓶厂、硅砂厂和1对煤矿井口,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7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全区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步入持续、稳步、协调发展的轨道。1980年,建成地方煤矿5座,井口64对,工业企业31户,年工业总产值近300万元。1985年,全区除统配煤矿有较大发展外,区办工业发展很快,有煤炭、电瓶、油漆、纯碱、红丹等几十种工业产品,总产值1762.4万元,利税402万元,利润75.8万元。已发展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机械、轻化工业为辅的重要工矿城镇。
  农业
  1932年前,农民用简单农具生产,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缓慢。1939年4月,日本本土开拓团民迁入兰岭22户、107人,从事垦荒耕种。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后,驱赶农民到远郊山区开荒(归大屯)。1945年,将东至梁家街,西至兰岭,南至柳毛河,北至今鸡东县兴农乡划为农牧区。1946年7月,鸡宁县土改工作团滴道分团进驻滴道区,进行土地改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分得土地0.6公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总产量比土改前增加7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农民经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3个阶段,但农业生产一直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特别是1967—1977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受形式主义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停滞不前。1983年,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区的粮菜生产、多种经营得以全面发展。1985年,全区有耕地5050.6公顷,以蔬菜生产为主,已成为全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种植面积940.3公顷,总产量2884万公斤。
  商业
  1936年,一批商人从梨树沟、八面通、黄泥河子等地涌入滴道街,北一街成为比较繁华的商业区。1937年,有饮食服务业20家。其中,日本人开的饭店2家。1942年,在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战略物资,加重苛捐杂税的情况下,除与其联系密切的商号尚能维持开业外,其它小商号日趋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滴道区成为鸡西市西北部、林口县东部地区工业品、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近几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系,城乡市场日趋繁荣。1985年,全区有国营商业99家,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网点1405个。有集贸市场10个,个体摊贩300人,上市商品300种,平均每月成交额50万元,全年商品销售额2973万元。
  教育
  1934年,建立小学1所,教师2人,学生80余人。1935年,该校班级增加到6个,学生409人,教师6人,改名为蜜山县立滴道国民优级学校。1941年,滴道煤矿始建第一所小学,有4个班,学生182人。1945年2月,在滴道街建国民高等学校1所,8月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全区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全区(含矿、厂、农村)有中学17所、小学36所、各类教学班374个。学生11783人,教职工789人。职工学校7所,教学班77个,学员1544人。此外,还有函授、广播,脱产、半脱产、各种形式文化班68个,初等技术班30个。
  卫生
  1934年,德太和药店开业。1935年,有小药店6家、小诊所3所。同年,滴道炭矿建立医院1所,并分别在大半道、河北、中暖设分院,医院由日本人管理,设备简陋,医疗水平很低。日本侵略者溃逃时均被其破坏。1945年8月,该街相继建立诊所4所。1950年,鸡西县成立第三区卫生所。1951年后,大通沟、兰岭、柳毛卫生所相继建立。1953年,原德太和等药店和几家诊所合并成立中医联合诊所。同年8月,滴道药材商店开业。1955年12月,成立滴道文教卫生所,1960年改称滴道人民公社卫生所。1970年,成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1978年,滴道区卫生科组建。至此,全区卫生事业初步形成体系。1985年,全区(含矿、厂、农村)有医院8所,卫生院、卫生所、个体诊所共10所。区医院门诊部有13个科室,病床90张,医护人员114人。滴道煤矿医院,同时设河北、暖泉、新建门诊部3个,该院设内、外、妇、五官、口腔、理疗、中医等11个诊室。卫生技术人员243人,病床180张,年门诊量20万人(次)。
  人民生活
  沦陷时期,煤矿工人政治上受残酷奴役欺压,经济上遭受大小把头层层盘剥,每天十几小时劳动所得工资仅1.4元,勉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不能养家糊口,居住在条件极差的工棚或小马架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把头采取要煤不要人的罪恶手段,强迫工人劳动,井下事故频繁,瘟疫流行,大批矿工和家属死于非命,被弃于荒山,尸骨遍野,惨绝人寰。区内的炼人炉、万人坑、死人沟(已在遗址附近建起鸡西矿史展览馆)都是日本侵略者残害矿工的罪恶铁证。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矿工每天配给发霉的玉米面或小米0.5公斤,家属0.25公斤,不足部分配给橡子面。农民收成后交完地租和“粮谷出荷”所剩无几,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1948年,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矿山经过民主改革,矿工收入有保证;商业、服务业、手工业相应得到发展,全区居民收入有所增加。1949年,职工每月平均工资收入13元,农民每人平均收入10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58年,全区职工每月平均工资收入40元,农民每年平均收入71.8元。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区居民收入稍有减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生产得到发展,加上国家给低工资职工调整工资,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进入普通人家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大幅度增长,加上职工几次调整工资和增加各种补贴,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职工每月平均工资收入85元,农民每人每年平均收入550元。全区万元户40户,每百户居民有电视机70台、洗衣机68台、收录机86台、电风扇23台,15%以上的家庭有电冰箱、照相机,40%的居民搬进了新居。全区居民存款余额3900万元。其中,农村存款总额900万元。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