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恒山区 恒山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西南11公里,是通往穆棱县、牡丹江市和绥芬河市边境口岸的主要通道。
地理
恒山区地理座标东经130°42′6″—131°5′30″,北纬44°58′18″—45°19′48″。北与鸡冠区相连,东与鸡东县银峰乡、永和乡相依,西与梨树区接壤,西北与滴道区为邻。东西最大横距2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9公里,面积586.7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26.26%。
恒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由南向北倾斜,西北由东南向东北倾斜,海拔220—600米,平均410米,最高点老防火站南山697米。地貌分为3个单元,南部为低山丘陵,广泛发育暗棕壤及石质土;北部山前漫岗,主要发育白浆土;沿黄泥河子两岸河谷平原多发育草甸土和水稻土,以上各类土壤分布面积在全市6区同类土壤分布面积中均居首位。
恒山区地形下垫面复杂,小气候特征明显。由柳毛乡安山、光明村至红旗乡义安、艳丰、长胜、张鲜村一线以北,海拔220—300米,地势起伏不大,热量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温3.6℃,活动积温在2500℃以上,80%保证率活动积温2300—2400℃;无霜期140天左右,80%保证率无霜期120—125天,降水量530—540毫米,东南部减少。境内其它地区山前漫岗、低山丘陵区面积比重大、地势高、起伏大,处于气候较暖和冷凉区,年平均气温2.5—3℃,活动积温2100—24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000—2300℃;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呈减少趋势,多在520毫米以下,80%保证率无霜期110—115天。
境内除穆棱河从该区柳毛乡西部穿过外,较大河流有黄泥河子,上游建有山南、胜利2座小型水库,合计总库容124万立方米,仅占市区8座水库总库容的1.8%。该区面积大,地表迳流量小,地下水开采强度大,是市区内水资源较贫乏区。
恒山区生物资源较丰富。境内有市营胜利林场、柳毛林场,矿务局桦木林场、柞木林场和小恒山、恒山、二道河子、张新煤矿经营的林场,森林覆盖率较高。山野菜、木耳与蘑菇、药用植物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北五味子、桔梗、穿龙薯蓣、三花龙胆、北苍术、兴安升麻、芍药等7种中药材蕴藏量达196万公斤,占全市6区同类药用植物总蕴藏量的32.67%,居第一位。野生动物资源很丰富,兽类主要有野猪、狍子、狐、黄鼬、草兔等。
煤炭和石墨,是恒山区的重要矿产资源。区内4座统配煤矿累计探明总储量达65537.1万吨,占全市统配煤矿探明储量的23.63%,其中小恒山煤矿占9.6%,居全市统配煤矿的第三位。区内还有市营跃进煤矿,已探明煤炭储量805.4万吨,占全市7座市营煤矿已探明总储量的15.28%,居第三位。柳毛石墨矿矿石储量达4亿吨,矿石质量、储量蜚声中外。其它矿藏有大理岩、白云岩、闪长玢岩、玄武岩、陶粒原料页岩、云母、磷、钾长石以及红石榴石(砂)、蓝刚玉(砂)和砂金等线索地。
历史
1908年,清政府在蜂蜜山(今蜜山县)设置蜜山府,黄泥河子隶属蜜山府所辖。1911年,猎人朱岐山在北山追踪猎物途中发现矿苗。居民开始小量挖掘煤炭,用于冬季取暖。1916年初,奉天商人袁大璋募集13家股东筹款10万元(吉林大洋),在黄泥河子北山建蜜西煤矿,这是鸡西煤田开发史上开办的第一座煤矿。矿区面积363.3公顷,雇佣工人50人,实行季节 性土法开采,每年9月开工生产,翌年4月停产,日产煤炭10吨左右。1925年1月16日,袁大璋因拖欠矿税3240元(吉林大洋)无力缴纳而将矿权转让给徐鹏志,改称裕边煤矿。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黄泥河子后,在黄泥河子设置警察署、宪兵队,开办赌场、大烟馆、妓女院和戏院,一度出现畸形繁华。1934年11月,日本人宗象金吾强行入股与徐鹏志合资经营裕边煤矿。1938年12月,宗象金吾吞并徐鹏志股份,改称鸡西炭矿。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从恒山街溃逃前,组成破坏队,炸毁鸡恒铁路大桥、山洞隧道、大部分井口、机械和厂房,矿井全被水淹停产。8月10日,伪警宪特组织的“维持会”、“慈善会”,闹得工农百姓难以生产和生活。1946年5月,东北人民自卫军三支队派陶树柏接收恒山炭矿。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视察恒山煤矿,指示“尽快恢复生产运输煤炭,支援前线”。恒山煤矿532名职工,克服各种困难,日产煤炭80吨。8月,鸡宁县委派马东波为首的土改工作分团进驻恒山地区,发动工人、农民反霸除奸,筹建恒山区委、区政府。1947年3月成立中共四区(恒山区)委员会和区政府,首任区委书记白长和、区长方殿长。新中国成立后,恒山区广大干部和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奋发图强,新建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等3座统配煤矿和区、乡17座煤矿。1985年,全区年产原煤达600万吨。其中,统配煤矿553万吨,占矿务局年产1300万吨煤炭的49.5%。
政区沿革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黄泥河子北山有20户人家。1908年,黄泥河子隶属蜜山府第六区第五保。1935年,日本侵略者强制并村屯拉街基,设置恒山街、下设黄泥河子村。1941年9月1日隶属鸡宁县管辖。
1946年5月13日,成立鸡宁县政府,恒山区为县辖11个区之一。1950年4月,恒山区改称四区。辖胜利、合作、福安、东村、西村、阚家沟、彭家、薛家、张鲜、张家、艳丰、义安、安乐、民主、解放等15个村。1956年1月,撤区建乡,撤销恒山区建立恒山镇,设恒山镇人民委员会。下辖丰乐乡、胜利乡,16个村。1957年3月,恒山镇改为恒山区。1958年,成立丰乐农村人民公社(后改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3月,恒山区与恒山、小恒山、张新煤矿等16个单位合并,成立恒山人民公社。1963年3月,区、矿分开,恢复原建置。1968年9月25日,成立恒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成立中共恒山区委、区人民政府。1985年,全区辖红旗、民主、柳毛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99个居民委员会;31个村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1907年,黄泥河子有居民20余户,人口105人。随着蜜西煤矿的建矿,鸡恒铁路、公路通车,人口渐增。到1942年,黄泥河子总户数2400户,总人口15524人。其中,汉族1.5万人,朝鲜族219人。到1945年8月,总户数4100户,总人口22000人。其中,苏联籍36户、172人,日本籍316户、1198人。1957年,恒山区总人口发展到6268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87%,人口密度107人/平方公里。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88599人。其中,汉族182297人、满族4327人、朝鲜族982人、回族513人、蒙古族450人、锡伯族22人、达斡尔族3人、赫哲族3人、壮族1人、瑶族1人。朝鲜族比较集中居住在红旗乡丰鲜村。
1985年末,全区居民增长到49728户,总人口189778人。其中,男性97067人,占51.15%;女性92711人占48.85%。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0293户,145235人,农村9435户,44543人。人口密度323人/平方公里,比1957年107人/平方公里增加216人/平方公里,增长2.02倍。人口出生率8.86‰,人口自然增长率4.18‰。
交通运输
1882年,黄泥子有通往梨树镇、张家窝棚和滴道沟3条土路。1916年,梨树镇—蜜山镇之间有长途汽车往返,并为黄泥河子商贩运送日杂商品。1925年3月,穆棱铁路与中长铁路的滨绥线接轨通车,黄泥河子成为梨树镇粮食集散地的重要通道。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黄泥河子后,强迫民众整修土路。到1945年,鸡(西)一图(们)公路恒山境内段长14公里,恒山—柳毛公路9.2公里,公路等级低、路面窄、坡度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1946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到1985年,境内公路5条,全长100.45公里。其中,鸡—图公路在区境内三级沥青路14公里。恒山镇一柳毛乡砂石路长10.75公里。拥有各类汽车479辆(其中个体54辆),货运量38.4万吨,比上年增加28.4万吨;周转量174.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1万吨公里。区内从恒山站开往鸡西站的国铁,全长12公里,有客、货车往返,日客运量2000余人,全年发运煤炭由1980年的432.9万吨增加到456.1万吨;另由恒山煤矿始,往返山南、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煤矿的矿山铁路全长20公里。柳毛石墨矿铁路专用线,由柳毛矿一柳毛站,全长5.6公里。
工业
1916年,黄泥河子出现少量制酒、榨油、制粉、铁木等作坊。到1931年境内手工业发展到30户。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黄泥河子后,多数手工业被迫破产,保留下来的10余户手工业也难以维持下去,煤炭资源被掠夺式开采。1945年8月7日,日本侵略者溃逃前,炸毀井口、生产设备,使矿山变成一片废墟。1946年8月,东北工矿处发动工人群众恢复煤炭生产和运输,到1948年,恒山煤矿年产原煤95.8万吨,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全区煤炭、化工、建材等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区有80户手工业加入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168人,年总产值50万元。从1958年开始,区内工业发展较快。到1971年,建成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6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0户,年总产值664.2万元。1985年,全区有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4座统配煤矿,市属跃进煤矿,区属恒松等17座煤矿,市属柳毛石墨矿、电抗器厂和区辖37户工业企业,形成区域性和地方国营企业群体。全区工业总产值(不含中、省、市直企业)2283.8万元,比1984年增长45.5%。其中,区办工业产值524.6万元,比1984年增长36.9%;街道办工业总产值101.4万元,比1984年增长25.3%;乡村办工业总产值1266万元,比1984年增长51.1%;区办工业实现利税41.7万元,上缴利润20万元,税金13.9万元。
农业
1907年,黄泥河子农民以笨重铁木工具,垦荒耕作,生产粮谷,维持生活。1916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人口渐增,少数农户种植少量蔬菜,随时挑到市场上零星出售。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黄泥河子,大部分土地被日本开拓团和地主强占,贫苦农民倍受盘剥。1946—1948年,鸡宁县委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人均分得土地0.29公顷,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每公顷产量由解放前的605公斤增长到1200公斤。1949年后,恒山区农民参加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进行批判,致使生产结构单一,粮食、蔬菜产量徘徊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进入发展新时期。1984年,全区专业户、重点户2585户。1985年,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4834户,占全区总农户数的9.72%。粮食生产在多灾情况下,总产量达到806.85万公斤,比1978年的480万公斤增长68.1%。蔬菜总产量达到3342.3万公斤,提供商品菜1684万公斤。红旗、柳毛、民主乡分别形成春夏菜、秋白菜、马铃薯生产基地,基本保证城矿人民蔬菜供应。乡村企业总产值达到2737.7万元,比1984年增长124.9%。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2.5万公斤。农业总收入达4522.9万元,比1984年增长58.5%,农民人均收入达570元,比1984年的410元提高39%。
商业
1910年,黄泥河子有规模不大的饭店、杂货店10家,另有10余名货郎出现在张鲜、柳毛一带。1916年,随着蜜西煤矿的建矿,人口增加,商店、饭店随之扩大。到1932年发展到90余家。1942年,日本人开办的松田商店和4家配给店占领整个市场,并成立所谓“小卖联盟”(商会),以压榨或吞并中国民族工商业,兴盛一时的永和昌、广盛泰、双合盛、瑞海园等店铺逐渐倒闭。1946年,各矿井相继恢复生产,成立恒山供给商店,工人凭证购货,开支时结算。1950年,由职工合作社发展成矿山贸易公司,零售与批发兼营。1958年,成立恒山区商业分局,所属食品、百货、供销、合作及肉食、酱菜32家厂店,职工1400人,年销售额2000万元。1985年3月,成立贸易中心取代物资交流会,先后除有16家国营商店120人参加外,还有个体私营摊床30家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底,全区有国营商业23家、集体商业149家、个体私营商业523家,从业人员2799人。其中,国营、集体职工2115人。社会商品零售额3826.6万元,比1984年增长5.6%,实现利润57.3万元,比1984年增长38.4%,实现税收583万元,比1984年增长15%。
教育
1916年,张鲜、丰乐、福安等村屯有私塾5家,季节 性就读学生近百人。1929年7月,蜜山县在黄泥河子建立第四学区公立小学,教师5人、学生180人。1941年有小学5所。其中,日本人、苏联人小学各1所,教师20人、学生300人。1945年,恒山街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开学,学生增加到500人,增设日语课程,进行奴化教育。1947年,东北工矿处在恒山煤矿成立工人学校,培养矿山民主改革和恢复矿山生产的骨干。1949年,小学增加到6所,教师75人、学生920人,校舍面积809平方米。1956年9月,在恒山镇建立鸡西市第四中学,教师30人,1957年在校学生600人。1960年8月,在恒山区建立鸡西市第八中学。1967年,在恒山区街里和柳毛公社分别建立鸡西市第十五中学、十六中学。1970年,在红旗公社长胜大队建立鸡西市第二十一中学。到1985年,全区有小学55所(其中农村29所),573个班,教职员工1178人,在校学生23965人,儿童入学率达97.5%;有中学21所、306个班,教职员工1285人,在校学生16001人。每年平均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5人。
卫生
1930年,黄泥河子街私人开设元成信药房,坐堂先生(中医)看病,条件较差。1933—1942年,中药铺增加到3家、中医4人,日本人办的医院1所。1950年,私人药店与诊所6家。同年底,恒山区办卫生所,医护人员6人。1958年6月成立卫生院,医护人员增加到93人,病床70张。农村公社成立卫生院,大队建立医务所,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社、矿)。1985年,全区有医院8所,农村医务所30所,以及牙所、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卫生机构,医护人员650人,病床400张,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人民健康有保障。
人民生活
1916年,蜜西煤矿建矿初期,雇用的工人日工资为1元。1925年裕边煤矿90名工人多数居住在工棚子或土坯垒起的茅草房里,工资收入低下,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农民租地耕种或给地主当长工,勉强度日。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黄泥河子街后,工人、农民终年辛劳,收入微薄,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奴隶生活。1941年,日本侵略者强行“粮谷出荷”和粮、布、油、盐配给制,每人每月配给粗粮5公斤,还搭配一些橡子面,工人、农民只得吃糠咽菜。1946年后,经过矿山民主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工人、农民做了国家主人,恢复与发展了生产,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并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工人每月工资由1949年初的12元上升到38元。1958年,工人月工资增加到42元,同时增加医疗、保健等福利待遇。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坚持多劳多得,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制度,到1966年,农村每个劳力平均收入370元,按人口平均集体分配达78元。“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批判“物质刺激”、“工分挂帅”,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大发展,每人平均收入达241元。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到570元,比1980年人均收入116元增长3.9倍,90%的农户不仅解决温饱,并有一半农户住上砖瓦房,购置电视机、洗衣机。职工工资总额达5000万元,职工每年平均工资达1300元;城乡人民膳食结构和衣着均有较大改善。城乡储蓄存款1270万元,比1984年增长29.8%。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