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城子河区

第五节 城子河区


  民国初期,在今城子河区内城山村北山坡上发掘金代遗留下来的古城址,称古城子,山坡下又有南北流向的一条河流,因而得名城子河。城子河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东北5公里,是通往勃利县、七台河市的主要通道。
  地理
  城子河区地理座标东经130°54′48″—131°5′36″,北纬45°10′48″—45°27′18″。东与北分别和鸡东县哈达乡、兴农乡接壤,西与滴道区毗邻,南临穆棱河与鸡冠区隔河相望。东西宽13.8公里,南北长16.8公里,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8.11%。
  全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由北向南倾伏。北、西北为低山丘陵,沟谷交错,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高峰东大顶子山海拔654米。全区广泛发育林地暗棕壤,多已营造人工林。东北部为山前漫岗,海拔300—400米,土壤以白浆土为主,是全区粮豆薯主要产地.南部河谷平原,沿穆棱河谷呈带状分布,海拔180300米,平均200米。地势平坦开阔,多发育水稻土、河淤土和草甸土,土质肥沃,是区内水稻、蔬菜的重要产地。
  该区的城西—新兴—向阳一线以南至穆棱河北岸的河谷平原区,年平均气温3.6℃,活动积温2500—26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300—2400℃,属气候温暖区;北与西北低山丘陵区,年平均气温2.5℃左右,活动积温2100—2200℃,80%保证率为2000—2100℃,属冷凉气候区。年降水量西北部和平林场一带可达540毫米以上,向东南减少为520毫米。受地形影响,河谷平原无霜期可达140天,80%保证率无霜期120—125天;山前温岗、低山丘陵区,80%保证率无霜期分别为115—120天和105—115天。
  市境内干流穆棱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沿南部区界横贯、全区,至丰安村流出区境直入鸡东县。区内还有6条小河,迳流量不大,皆于区内注入穆棱河。区境内地表迳流量2300万立方米,占市区境内迳流总量的5.62%,居第五位,多于鸡冠区。北部有总库容27万立方米的正阳水库和总库容9.5万立方米的永红水库(塘坝),2座水库总库容占市区8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的0.53%。区内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全区水资源并不丰富。
  区内有市营和平林场和城子河、正阳煤矿林场(站),森林覆盖率较高。林副产品山野菜、木耳与蘑菇以及北苍术、桔梗、龙胆草等药用植物比较丰富,兽类主要有狍子、狐、水獭、黄鼬、草兔等数种,多栖息在北与西北部山地林区。
  城子河区已知矿藏有煤炭、大理岩、磁铁矿、石英、砂砾及粘土等数种。其中,煤炭和大理岩矿石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最大。截止1985年,城子河煤矿探明储量49309.4万吨,占全市统配煤矿探明储量的17.78%,居首位;正阳煤矿占5.38%,居第七位。区内二太堡、城海大理矿石储量分别为1405万吨、2673万吨,全市2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已建在该区。


  历史
  城子河区长青乡小城山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金代城子河区域内就有女真人在此聚居。元代,城子河区域属胡里改路万户府管辖。明代,属努尔干部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管辖。清初,清政府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严禁汉人流入,致使城子河区域人烟稀少,榛莽际天,沿河两岸辽阔土地不能开垦,成为虎狼出入之川,飞禽走兽栖息之地。1899年,清政府设蜂蜜山招垦局,垦民渐增。1904年,吉林省盘石县农民王永发携其家属到城子河占草开荒,被当地人称为“占草开荒第一户”。以后陆续迁入一些人,开始出现村屯。1909年,城子河区域隶属吉林省蜜山府管辖,一直延至民国时期。
  1934年,推行《保甲法》,建置城子河保(第六保),城子河保隶属伪滨江省蜜山县第四区(哈达河区),下辖哈达岗、四海店、小穆棱河、城子河和西大坡5个甲,1937年,城子河保改称城子河村。1941年9月,划归伪鸡宁县管辖。
  1946年,城子河村隶属鸡宁县城关区管辖。1957年3月,鸡西建市后,城子河分城镇、农村两级管理,城镇设办事处,归鸡冠区管辖;农村设城子河乡,直接归鸡西市郊区工委领导。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3月,将城镇、农村以及城子河、正阳煤矿合并成立政企合一的城子河人民公社。1964年12月,撤销城子河人民公社,成立城子河办事处(系鸡冠区派出机构)、长青人民公社。1970年7月,城子河办事处成立城子河区革命委员会,成为鸡西市6个行政区之一。1979年10月,撤销区革委会,成立城子河区人民政府。
  政区沿革
  1964年12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成立城子河办事处,属鸡冠区派出机构,辖城子河、城西、正阳街道办事处和长青人民公社,以及8个生产大队、51个生产队。1970年7月,撤销城子河办事处,成立城子河区。1980年,城子河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58个居民委,1个农村人民公社,17个生产大队、75个生产队。
  1985年,城子河区下辖城子河、正阳、东海、城西、杏花5个街道办事处和长青乡,以及正阳、双阳、向阳、新阳、城东、城西、城海、新兴、新城、新华、丰安、永红、永平、西丰、白石、和平、城山、城子河18个村。
  人口·民族
  1904年,吉林省农民王永发及其家属到此占草开荒。至1915年从关内和辽、吉2省到此开荒种地的农民增至18户,分住4个居住点。东北沦陷时期,当地人口有明显增加,曾出现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是1935年,日本国第四批“开拓团”256户、1029人迁入;第二次是1939年,城子河炭矿成立,从辽、吉等地抓来大批劳工,从事奴役性挖煤劳动。1941年城子河炭矿有工人4346人,1944年增加到9500人。1947年11月,农村居民1233户、人口6246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明确的节 制人口增长的措施;10年动乱期间,虽有计划生育政策但无实施措施,致使人口增长又出现两次高峰。到1970年城子河正式建区时,全区人口已增至88915人。1973年后,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采取一系列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1979年后,国家又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85年,出生率由1975年的18‰下降到10‰。
  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统计,城子河区是以汉族为多数的8个民族聚居的行政区。全区总人口105843人,汉族人口99612人,占全区人口的94.11%;朝鲜族4012人,占3.79%;满族1794人,占1.70%;回族266人,蒙古族139人,锡伯族12人,壮族7人,侗族1人,共占0.40%。朝鲜族是全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大部分集中于穆棱河北岸的城子河冲积平原上,世代从事农业生产,有耕地469.87公顷,全部种植水稻。
  1985年末,全区人口132993人。其中,男性66741人,占50.18%;女性66252人,占49.82%。人口密度734/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清光绪年间,宁古塔(今宁安县)至三姓(今依兰县)驿道在城子河设站。民国初期修筑的勃利一梨树镇大车道,路经区内。沧陷初期修筑的鸡宁一勃利“国道”,路过区内,全长46公里。1938年,随着城子河煤矿的开发,在穆棱河及支流上架设木桥2座,绕新兴(龙王庙)西侧到城子河村修筑土路1条,沟通了鸡西街至城子河村的交通。与此同时,城子河炭矿株式会社修筑多条企业路,通往各井口,并购进货车4辆、客车1辆,城子河村开始出现汽车运输。1941年,从西鸡西至城子河炭矿选炭厂修筑1条6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将铁路、桥梁破坏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由城子河煤矿组织100多辆畜力车统一调配,运输煤炭和物资。1955年,合作化高潮中,成立红光运输合作社,有胶轮车8辆、铁车65辆,后又购进解放牌汽车3辆。城子河、正阳、东海等煤矿先后修筑双轨摩电车道40公里,运送煤炭和井口需用的材料。1956年,成立城子河动力管理站,负责组织车辆、运费收结与调配运输业务。1957年,鸡冠区一城子河间开通公共汽车。1958年,修筑城子河煤矿通往正阳煤矿的铁路专用线6公里、东海车站至东海煤矿的铁路专用线9公里。1960年,成立城子河交通科,负责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工作。1973、1980年,先后修通区境内方虎公路25公里、鸡勃公路21公里,并加宽路面,铺上柏油。1975—1982年,先后修筑城子河一城子河砖厂、城子河竖井一九井、洗煤厂一竖井、正阳矿—杏花新区等4条铁路专用线,设主要车站和货场12处。
  1985年,城子河区有过境公路干线2条,46公里;乡道、村道、企业道路24条,114.5公里。铁路专用线10条,全长51公里、煤矿专用运输摩电车道125公里。全区有各种机动车1180辆。
  工业
  民国初期,被称为“占草开荒第一户”的王家大院,利用当地资源先后开办豆腐坊、油坊。到1930年,城子河小街(长青)已成为当地工商业活动中心,有木匠铺、铁匠炉、油坊、磨坊、粉坊、成衣铺和修鞋等手工业作坊10家。1938年5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派人到城子河村进行地质勘查,发现埋藏量丰富的煤炭资源,7月开始手工试采。当年产煤3373吨。随着日本侵略者在城子河村西部的开发,工人和住户增多,在一太堡小街又形成工商业活动点,出现铁匠铺、木匠铺、服装加工、布鞋厂和修鞋等5家手工业作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粮油实行配给制,当地的粮油加工作坊纷纷倒闭,其它民族工业也在原料缺乏的情况下,发展非常缓慢。至1945年8月,城子河炭矿共生产煤炭306万吨。
  1956年,在“三大改造”高潮中,由私人入股成立红光运输社、被服社和东风铁木业社等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企业。1958年,建正阳煤矿。1960年,城子河人民公社初建时,有砖瓦、采石、制缸、机修、编织、木器、被服、酱菜、萤石、小煤矿等厂矿及修理业13家。1961年,社办企业年总产值129.9万元,有8种产品被牡丹江专署评为优质产品。1965年,东海煤矿划归城子河办事处。1970年,城子河区成立后,先后办起区煤矿、东山煤矿、西山煤矿、焦厂、煤粉厂、水暖零件厂、阀门厂、工具厂、机械厂和修配厂,鸡西市第二轻工业局所属的瓦厂、砖厂、鞋厂、木器厂、酱菜厂等划归城子河区,加上各种修理业共有20区办工业。1978年起,陆续增加钟表元件厂、珍珠岩厂、油毡纸厂、汽车配件厂等区办工业。
  1985年,在城子河区内的中直企业有城子河、正阳、麻山(杏花新区)、东海等4座统配煤矿,有现代化竖井2对、斜井19对;地方煤矿和区乡村煤矿小竖井和小斜井57对,职工27912人,年产原煤537.1万吨。其中,区乡煤矿职工1908人,区乡等地方煤矿年产量52.5万吨。全区有地方工业企业684户(包括个体),从业人员29799人,固定资产原值8942万元,流动资金3405.4万元。
  农业
  1915年,在城子河地域从耕务农的农民18户。1935年,日本国“开拓团”进驻强行吞并土地。1936年,开发利用土地346.3公顷。1945年,“开拓团”撤走后从事耕种的当地农户增加到400户,利用土地2160.9公顷。
  1948年,土地改革后,城子河村有8个屯,1260户、6256人,耕地1893.9公顷,人均0.3公顷。1951年起,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临时性、季节 性、常年性生产互助组,由于人合心、畜合套,力量集中,秋后收成喜人,平均每公顷产量达2625公斤。1952年,在丰安村朴太铉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车马入股分红、劳动力评工记分制,效果显著,平均每公顷产量增至3397.5公斤,每个劳力日工值3.2元。到1954年末,全区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初级社。1956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全区在初级社的基础建立以村为单位的8个高级社。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城子河人民公社正式成立,在强调“统一”领导的思想指导下,实行政企合一。1964年12月,卫星人民公社改称长青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错误地批判了“工分挂帅”、“物质刺激”、“唯生产力论”等,造成管理上的“大帮轰”、“卯子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978年,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2970公斤,仍停留在5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
  1981年,城子河区在农村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全区有61个生产队实行承包到户,4个生产队承包到组。1984年,全区18个行政村、73个生产组全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区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5090公斤,比1978年的2670公斤增长90.6%;蔬菜每公顷产量47295公斤,比1978年的42510公斤增长11.3%;每人平均收入476元,比1978年的263.6元增长的80.6%。
  商业
  1930年,城子河小街已有较大的杂货铺6家,还有药店、饭店和产销一体的农用铁木工具店等。1939年,一太堡小街又形成商业活动中心,有较大的杂货铺4家、饭店3家、肉铺2家,还有当铺、药店和铁木农具铺等。其中,有日本人经营的“富士洋行”、谢文东开的“东满饭店”。经营土产、鲜货、五金、百货、服装、鞋帽、中药和粮油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掠夺侵略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对粮油等生活必需物资实行配给制,成立配给所,除粮油外,火柴、香皂、肥皂、烟酒等日用品也垄断经营、实行配给,致使民族商号和服务行业货源枯竭,生意萧条,纷纷倒闭。
  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村政权建立后,由农民集资兴办供销合作社10个、收购点6个,城子河矿煤兴办国营商店,经营粮、油、烟酒、肥皂、布匹等商品,实行供给制销售。1949年后,先后成立矿贸易公司第四商店、合作商店、七井商店、土产公司、副食品商店、蔬菜商店、五金商店、百货大楼,商业网点初具规模,布局合理。到1980年,仅区商委所属国营商店11家、合作商店5家、夜销部6个,流动售货车10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商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已有国营、集体和个体经营商业网点462家(含国营56家),从业人员2511人(国营1277人),固定资产原值633万元(国营366万元),流动资金4001.6万元(国营714万元)。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开设6个小型农贸市场,在城镇居民集中区开设4个大型的农、工、副综合性市场。当年6月,上市品种35种(不含工业品),成交额35万多元。除粮、油、豆制品外,一律敞开供应。消费向“好、新、高”方向发展,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呢、毛、化纤等高档商品,已成为城乡居民选购的生活用品。
  教育
  1921—1924年,城子河小街先后有顾殿祥、曹品一、李花等人办的私塾,学生分别为20人、51人、70人。1928年,在城子河甲成立蜜山县立第四区第二小学,教师1人,学生52人。1933年,第二小学增设高小班,改校名为蜜山县立城子河国民优级学校,教职工16人,教学班12个,学生500人。1937年和1938年2月,日本国“开拓团”分别成立“少年学校”和“青年学校”。1945年,日本“开拓团”撤走时2所学校停办。1949年,全区共有小学8所(含朝鲜族小学2所),教职工41人,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1216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子河煤矿和主要村屯都先后办起小学。1952年,鸡西县第一所中学就建在城子河地域内,称鸡西县城子河中学归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教学班6个、学生250人、教职工10人。1953年称鸡西中学分校。1954年称鸡西第一中学。校址由城子河迁入鸡冠区。1956年城子河中学称鸡西县第二中学。1970年,城子河建区时有小学13所、中学6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子河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80年,职工的双补教育合格率分别达到86%(文化)和83.5%(技术);1984年,全区农民中有1833人脱盲,达到国家要求和无盲区标准。成人教育向学科学、学技术的方向发展。1985年,全区有小学31所(含企办13所),教学班379个,在校生17181人;中学12所(含企办8所),教学班262个,在校学生15301人;中小学教职工1640人。全区有托儿所、幼儿园8所,入托儿童2700人;小学附设学前班76个,入学儿童3040人。
  卫生
  沦陷时期,城子河保只有2家中医诊所,设备简陋,医术单一,各种传染病常年发生,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1946年,私人诊所增加到6所,其中三兴诊所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患者治病,颇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对地方病、常见病进行全面普查、防治,城乡卫生面貌有较大的改变。1956年,集资创办长青乡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更名为卫星公社卫生所,医务人员增至18人。1959—1965年,卫生所改称卫生院,门诊设儿科、内科、外科,住院部设病床25张,还设有化验室、手术室和药局。1970年,城子河区建立后,将公社卫生院改称城子河区人民医院。到1979年,病床增至50张,医务人员增至95人,门诊部增设妇科、中医科和口腔科,住院部设有专科病房,还设有X光和心电、超声等医疗设备。同年,建区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负责并开展全区的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
  1985年,城子河区有区、矿医院5所,卫生所24所(村卫生所18所、厂矿6所),个体诊所17所。医务人员673人。其中,主治医师44人,医师169人,病床442张。
  人民生活
  1931年前,城子河地域人烟稀少,少数垦荒的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掠夺城子河煤炭的需要,从各地抓来大批劳工从事挖煤劳动。这些劳工吃不饱、穿不暖,加上超强度劳动,安全无保证,被砸死、打死、饿死、冻死、病死、折磨致死者越来越多。据老矿工回忆:1943年从热河省平泉县抓来的370名劳工,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仅剩下7人。据不完全统计,1941—1945年8月,城子河炭矿平均每年死难矿工达1000人左右,百万吨死亡率高达296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全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在城镇,居民存款余额逐年增加,1957年,存款余额10.2万元,1970年增至93.6万元,1978年又增至454万元,1985年再增至2529万元。在农村,1978年每人平均收入263.6元,1985年增至476元,比1978年增长80.6%。永红、新兴、永平等村的大部分农户已住上新盖的砖瓦房,新华村有十来户农民正准备筹建自己的楼房。永红村、城西村、城东村出现农民自家经营的蔬菜大棚,一年四季生产新鲜蔬菜上市。黄瓜专业户张福运、养猪专业户盛世福、养鱼专业户王学玉等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电视机、洗衣机等中、高档电器家具开始进入农家。人们的生活观念出现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住的讲宽敞”。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