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麻山区

第六节 麻山区


  麻山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西40公里,是通往林口县、牡丹江市的重要出口。
  地理
  麻山区地理座标东经130°23′30″—130°40′42″,北纬45°3′12″—45°21′24″。东与滴道区西南和梨树区西北为邻,西、北和林口县接壤,南与穆棱县为界。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33公里,面积410.8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18.39%。
  麻山区北、西、南3面地势高,东北部平坦开阔,海拔350—450米,主要山峰有土顶子山(683米)、西大坡山(620米)、华山(612米)、碱场山(568米)。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沼泽土、草甸土、水稻土和白浆土。
  牤牛河是境内主要河流,由西向东、转向东北进入滴道区注入穆棱河。其它河流有6条,均为牤牛河一级支流,呈向心状水系贯穿全区。地表迳流量600.6万立方米,占市区境内河流迳流量的14.68%,居第三位。牤牛河上游龙山村南的龙山水库,总库容589万立方米,占市区8座水库总库容的8.59%,仅低于团山子水库总库容,居第二位。
  麻山区境内有市营麻山林场及麻山煤矿林场,山野菜、食用菌和药用植物资源较丰富。其中,三花龙胆、兴安升麻、北五味子、北苍术、穿龙薯蓣、桔梗等药用植物总蕴藏量123万公斤,占市区同类药用植物总蕴藏量的20.5%,居第三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狍子、狐、黄鼬、草兔等。
  麻山区矿产有煤炭、石墨、大理岩、花岗岩、石墨、硅线石、透辉石、磷灰石、砂金、砂砾、粘土等10种。区内麻山煤矿累计探明储量为3927.4万吨,占全市统配煤矿累计探明储量的1.42%;市营猴石煤矿探明储量583.4万吨,占全市7座市营煤矿探明总储量的10.48%,居第六位。分布在境内西南麻山群地层中的大理岩,储量丰富,属大型水泥大理岩矿床,但未开发利用。该区石墨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黄汪沟、和平、土顶子、吉祥等地,矿石总储量1.3亿吨。
  麻山区山地面积比重较大,气候带多处于较暖和冷凉区。位居牤牛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河谷平原区的太阳、西大坡、青龙、前东新以及新富、和平等村属气温较暖区,年平均气温3℃左右,活动积温2300—24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200—2300℃,年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呈减少趋势,一般520毫米左右,80%保证率无霜期115—120天。地形复杂,地势高,起伏大,坡度陡,热量资源不足,属气候冷凉区。该区年平均气温2.5℃左右,活动积温2200—23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100—2200℃。降水量520毫米左右,西南部减少。80%保证率无霜期115—120天,由东北向西南减少。


  历史
  15世纪初,今麻山一带属奴尔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所辖。1909年,清政府在穆棱设县治时,出现吉祥、土顶子等少数居民点。1925年,穆棱县第四区(今梨树区)设麻山、吉祥2个行政村。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麻山村,1934年,开始修林密铁路,1936年7月竣工通车并设麻山站,境内沿线增加青龙沟、西大坡等自然屯。同年,日本侵略者以武力驱使散居的村民实行并屯,把270户农民归并到日本关东军三分队管辖的麻山村。1936年,伪滨江省穆棱县公署在林密铁路北侧,青龙与奎山之间建立西南村(现西麻山车站处)。1939年3月,日本开拓团团长石井松郎率日本人50户、252人迁入南山沟并定名为共荣村。同年,麻山村划归伪东安省林口县管辖。9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麻山探矿并开坑口采煤。煤炭开发,交通发展,带动麻山村的繁荣,工、农、商、学各业在麻山村兴起。1942年,建立麻山采炭所。1946年11月,东北工矿处派任弼绍等人接收麻山采炭所,发动矿工开展民主改革,恢复生产。同年10月,林口县土改工作团麻山分团进驻麻山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建立麻山区政府,仍隶属林口县政府领导。1955年春,撤销麻山区,成立麻山、土顶子、西大坡乡。同年秋,3个乡合并为麻山乡。1957年,麻山乡划入鸡西市。
  政区沿革
  1925年,设麻山、吉祥2个行政村,属穆棱县第四区(梨树区)辖。1933年,实行保甲制,麻山、吉祥变为甲。1934年12月,变为街(村)制,设麻山、吉祥、土顶子、青龙沟4个村。1939年,麻山村归林口县辖,吉祥、土顶子、青龙沟村归穆棱县辖。1947年4月,麻山村为五林(今林口县)第四区。1957年,为鸡西市市辖区,下辖大通沟乡、兰岭乡、麻山乡。1981年,麻山区下设西麻山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1个人民公社(麻山公社),20个生产大队,55个生产队。1985年,设1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1个乡,22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1910年,吉祥、土顶子出现居民点,仅有四五户人家。1925年,设麻山、吉祥村,共有20多户居民40人。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麻山境内人口达170户、400人。1939年,日本开拓团迁入。建满洲炭矿株式会社麻山采炭所,人口增加,总户数增至320户、人口达到952人(其中,日本人122户、260人,煤矿工人136户、304人)。1942年,总人口增至1150人。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夕,总人口2160人。日本侵略者溃逃后,人口流动频繁,增减变化大,无资料可考。1957年,全区总人口16934人。1980年,全区总人口45064人。其中,汉族43390人、朝鲜族421人、满族1190人、回族56人、蒙古族5人、苗族1人、中国籍外国人1人。1981年,麻山煤矿迁移到城子河区杏花新区,大部分煤矿工人及其家属迁出,区内人口减少。1985年,全区总人口38094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72%,人口密度为93人/平方公里。全区有朝鲜、蒙古、回、满、苗少数民族,总人数2423人。
  交通运输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麻山村后,为实现其殖民统治,掠夺资源,修筑麻山(经共荣村)—梨树公路(全长20公里),方正—虎林公路,麻山村境内10公里。1936年,已建成通车的林密铁路经奎山直入麻山村境内,全长3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乡村陆续修了乡路。至1985年,镇内有中心、站前、建国、和平、北山、跃进、红旗、民主8条路,全长16.1公里,有麻山至龙山、吉祥、土顶子、西大坡、五龙等乡路6条,林密铁路在麻山段内设西麻山、麻山、青龙3个车站和新加、五龙2个乘降所,区内至鸡西市中心区公共汽车日客流量300多人(次)。全区拥有客、货汽车156辆,年货运周转量65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3万人公里。
  工业
  1939年9月,满州炭矿株式会社建麻山采炭所。麻山(今东麻山村)出现制米厂、铁木业铺、制油厂、粉坊、木匠铺。1946年11月,东北工矿处接收麻山采炭所,恢复生产,地方工业也得到恢复,办起磨米坊、油坊、铁匠铺、裁缝店、酱菜厂,从业人员十余人。1957年,从业人员增加到100人。1958年,开办石墨矿、玻璃厂、机械厂、铁矿、白灰厂、被服厂、钳锅厂、综合社、区煤矿等区街工业10户,从业人员2000人。其中,白灰厂从业人员80人,年总产值7万元;区办煤矿从业人员40人,年产原煤1万多吨。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仍达13.6万元。1979年,区煤矿由40人增加到300多人,年产原煤50316吨。1981年,由于统配麻山煤矿的开采重心东移,麻山区工业逐渐由矿为主转变为区矿联合、以区办工业为主的发展格局。1985年,全区有石灰、碳化硅、钳锅、五金、磨料、电化微粉、煤矿等工业企业27户,年产原煤17.2万吨、石墨2922吨、碳化硅1294吨、白云灰28513吨、盘秤10531台,工业总产值939万元。
  农业
  1925年,吉祥、麻山出现自然屯落时,仅有几户人家,农民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开荒种地,耕作粗放,生产力低下。1928年,梨树区成立管理农业生产和土地的农会,麻山村农业生产也由自发的自由生产转为农会管理,并开始缴纳农业税。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麻山村后,当时流行“跑马占荒”做法,大部分土地集中到有钱的地主手中,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土地),长期被盘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39年3月,日本“开拓团”迁入今共荣村,强行将农民撵出,霸占土地,农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1946年,麻山区开展土地改革,每个农民平均分得土地0.5公顷,粮食生产由解放前每公顷1500公斤上升到2125公斤。1948年开始,经过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不稳定,特别是1967—1979年,出现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全区农村人口每人平均收入大大降低,出现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贫困队6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改变了面貌。新发三队农户25户、100多人,过去是全区闻名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试点后,当年粮食总产达4.5万公斤,比1979年翻了3番,总收入达到35685元,相当于1979年总收入的10倍,每人平均收入达到382元。1983年,全区提供秋白菜商品量255万公斤、马铃薯250万公斤。其中,106.5万公斤远销北京、苏州、徐州等城市。1985年,全区生产粮食322.95公斤,烤烟212265公斤。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乡办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同年,全区乡办企业6户,总产值174.2万元。
  商业
  1939年,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开发麻山煤矿,人口增加,带动了经济的发展。1941年,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粮谷出荷”、“粮食配给”制,导致店铺倒闭,出现流动商贩。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转为公私合营商业。同时,集体和国营商业也有较大发展。1958年8月,麻山区设立商业分局,以后随着区矿政企合一,商业分局改称商业科,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到1985年,全区有国营商业企业10户,集体商业企业11户,个体有证商贩295个,从业人员718人,平均每万人有商业网点79个。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746万元。比1957年的218万元增长2.4倍。
  教育
  1935年,日本关东军三分队建立麻山小学复式班,学生50人。到1945年11月,在24栋建宝山村小学(私塾),学生47人,教师1人。1946年8月18日,经五林(今林口)县政府批准改私塾宝山村小学为麻山煤矿和平初级小学,设4个班,和平、吉祥、共荣、龙山、土顶子、西大坡等农村民办小学6所,学生200人。1949年,新建团结小学,学生250人。1950年,改和平小学为矿职工子弟中心小学。1951年3月,建民主与建国分校。1956年,鸡西矿务局建麻山煤矿中学。1958年,建跃进小学。1961年,办市第七中学。1963年,建市半工半读农业学校(今市十二中前身)。1971年,增设市第二十三中学。1985年,全区公办、企办、民办中学4所、小学26所,教职工253人,在校学生4544人。
  卫生
  1947年3月,麻山煤矿于岭南设医务所,医护人员4人。1949年,由岭南迁往北山(生产区),设床位12张,医护人员17人。1952年,床位增至25张、医护人员24人。1956年4月,改为麻山煤矿医院。1957年,区在西麻山设卫生所。1958年5月,成立麻山公社卫生院。1960年,区设卫生科。1968年7月,西麻山卫生所与卫生院合并为区人民医院。1979年,设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站。1985年,全区医疗单位4个、床位37张、职工76人。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正规,执行计划生育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全区计划生育率86.82%,人口出生率为12‰。
  人民生活
  1925年,麻山村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麻山村后,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失去生产资料,生活贫困。1939年3月,日本开拓团强行霸占土地,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同年9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麻山村开矿,工人每月工资39.2元(伪满币),扣除生活费20元,剩余的钱被把头控制,住在大房子里,日本侵略者更加残酷地剥削煤矿工人,生活十分悲惨。
  1946年,麻山采炭所回到人民的手中,农村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工人住上土坯结构的瓦房,农民也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1949年,全区居民平均收入90.6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农民每人平均收入56元,职工平均收入450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区人民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煤矿工人收入增加,大部分住上矿上建的砖瓦房,工人能吃上细粮,有的家庭有收音机,结婚时也能买缝纫机、手表、挂钟、自行车4大件中的一、二件。农民生活也有较大变化,基本都住上草坯房,个别住上砖瓦房。1957年,全区居民平均收入195.4元。其中,农民每年每人平均收入71.4元,职工每月工资收入67元。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麻山煤矿生产进入兴盛时期,农业生产也发展很快,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生产遭到破坏,居民生活也受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人民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城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全区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区居民平均收入801.2万元。其中,工人平均收入3288元,农民每人平均收入458人。全区相当一部分居民住进了楼房,饮食讲究营养、味道,电视机、电冰箱也进了一部分居民的家庭。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