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梨树区 梨树区位于鸡西市中心区西南部,是通往穆棱县、牡丹江市和吉林省图们市的出口。
地理
梨树区地理座标东经130°23′24″—130°52′24″,北纬44°57′12″—45°12′30″。西南与穆棱县接壤,边界长37.5公里;西北与麻山区相连,边界长21公里;北部与滴道区毗邻,边界长2公里;东部与恒山区交界,边界长37公里。东西最宽为22.5公里,南北最长为28公里。全区面积396.3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17.74%。
全区地处完达山与老爷岭结合部,为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四面环山,山丘连绵,沟壑交错,平均海拔350米。最高山峰土顶子海拔683米。低山和漫岗占全区总面积的80%。境内中部为河谷平原,由穆棱河冲积而成。该区开发最早地带位于穆棱河两岸。
梨树区地层由下而上分布有上太古界麻山群、上侏罗统鸡西群、下白垩统桦山群、第三系玄武岩和第四系冲、洪积地层。鸡西群地层中赋存着丰富的煤炭资源。1985年末,探明储量26583.7万吨,可采12—14层煤,总厚度14米左右。还有石墨、硅线石、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玄武岩、浮岩、砂砾等矿产。其中,白云岩储量达30亿立方米。分布在梨树沟一带的制陶瓷用的白粘土探明储量为4500万吨左右。平原上的土壤肥沃,可耕地2000公顷,森林资源、水资源也很丰富。黑龙江省12条大河流之一的穆棱河,从该区半拉砬子处入境,从西南向东北逶迤穿过全境,河宽在60—100米之间,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360立方米/秒。
该区沿穆棱河两岸的河口、河西、中北、双合、石场等村,年平均气温3℃左右,西南碱场和东南双胜、猴石等村降低到2.5℃左右。活动积温碱场、凤山和石场等村2300—24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200—2300℃;西北、西南活动积温2200—2300℃,80%保证率活动积温2100—2200℃。年降水量南部偏少,北部偏多,一般520毫米左右。无霜期石场村一带可达140天,东南至猴石等村呈减少趋势,一般为130天左右。
历史
早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就有女真人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1882年,清政府在穆棱河上游设穆棱招垦分局,人口渐增。1908年,形成下梨树沟子(今梨树区)自然屯落有18户居民。1909年,下梨树沟子隶属吉林省穆棱县所辖。1924年,穆棱煤矿投产,工人600人,日产原煤160吨。同年,修建穆棱煤矿铁路专用线(穆棱铁路),翌年3月正式通车,终点为下城子站,与“中长铁路”的滨绥线接轨。工业、交通迅速发展带动各业的繁荣,人口大增。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对梨树保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9月,国民党在梨树街设立“复兴维持会”,境内的煤矿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极为贫困。1946年4月,梨树街解放,建立人民政权,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
政区沿革
1913年,下梨树沟子归穆棱县第二区(下城子)所辖。1920年,下梨树沟改为梨树镇,归第二区八面通管辖。1925年,穆棱县增设梨树镇为第四区,管辖奎山、麻山、龙爪、清龙、吉祥5个村。1933年,第四区改为第四保。1934年12月,穆棱县政府改为穆棱县公署后,梨树镇改为第四区。辖主村,梨树镇;副村,碱场沟、八家子、猴石沟、半拉砬子、梨树沟、土顶子、黑老婆沟、青龙沟、白石砬子。1936年,四区又改为梨树街,下辖1个街,26个村、1座矿。1937年10月,伪满洲国实行街、村制,梨树镇改为梨树街。
1946年4月,梨树镇为穆棱县第六区,辖16个行政村。1956年第六区改为镇,设梨树镇人民政府。1957年1月25日,梨树镇划归鸡西市管辖,梨树镇设区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梨树区成立梨树(城市)人民公社、梨树镇(农村)人民公社。1969年4月,两公社合并为梨树人民公社。翌年7月,鸡西市革命委员会决定,人民公社改为区级体制。1985年,梨树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67个居民委,1个乡政府,14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1908年形成下梨树沟子屯落时,有居民18户。随着穆棱煤矿的开发,穆棱铁路的通车,人口渐增。1929年,梨树区总户数为2777户、总人口15503人。其中,汉族15040人,俄罗斯人305人,朝鲜族158人。1945年8月,总人口5.1万人(包括外籍朝鲜人10158人,日本人628人,俄国人122人)。1957年3月,总人口34873人。1980年,全区总人口97715人,比1957年纯增62842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98773人。其中,汉族97043人,满族1472人、蒙古族141人、回族102人、壮族6人、达斡尔族9人。1985年末,全区人口97830人。其中,满族1490人、朝鲜族1068人、蒙古族143人、回族106人、壮族7人、达斡尔族9人。男性占50.61%,女性占49.39%。人口密度247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89‰。
交通运输
民国初期,梨树沟子境内有2条土路。1924年,穆棱煤矿建矿,同年修建穆棱煤矿铁路专用线。1925年3月,正式通车并与中长铁路的滨绥线接轨(1941年,扩建城鸡线)。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为其推行殖民统治需要,整修境内土路,形成梨(树镇)—勃(利)公路(全长226公里,为鸡西以东各县物资交流主干线)、鸡(西)—图(们)公路(梨树境内长34.8公里、路宽8米)、梨(树)—麻(山)公路(全区21.6公里)。1946年,梨树区解放后,先后对原有公路进行整修。至1985年,全区境内公路有34.8公里的主干线已建成柏油路面。新建(扩)梨树—碱场矿等3条公路,全长81.4公里。区内乡路四通八达。有长途客运站点4个、承担215.5公里的客运线路,日客运量达3000人(次)。铁路担负着穆棱、平岗、碱场、老达煤矿和区属5座煤矿的煤炭运输及其它货物和旅客的运输任务。每天通过客车2对,货车5对。日装车130辆、卸车12辆,每年客运量25万人(次),货物发运量273万吨。
工业
1924年,吉林省实业厅厅长马德恩与沙俄资本家谢结斯签订合同,建立官商合资开办穆棱煤矿公司。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少量制酒、榨油、制粉、修鞋、铁、木修理铺等作坊相继在梨树镇出现。至1930年,境内各类作坊发展到40余家。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多数民族工业被迫停业,保留下来的10户手工业也难以维持生产。煤炭年产量由中俄官商合办时的年产33.8万吨下降到15万吨。1946年,梨树区以煤炭为主的工业长足发展。1957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时,全区59户个体手工业户,107名从业人员组成9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开始,区内工业发展较快,到1973年,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5户、集体所有制企业9户,年总产值350万元。1985年,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到15户,年工业总产值6428.2万元,上缴利税350万元。境内穆棱、平岗2座统配煤矿,省营碱场煤矿,市营老达煤矿,区营南风煤矿,每年产煤260万吨。市属梨树白云灰厂,是黑龙江省同行业最大厂家,年产量5.3万吨,总产值280万吨。省属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主产磷粉、石墨,销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500万元以上。
农业
民国初期,梨树沟子农民凭借简单的生产工具,开荒种地,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1928年,梨树区成立管理农业生产和土地的农会。农业生产由自发的自由生产转变为由农会管理,并开始缴纳农业税。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长期被盘剥,束缚农业生产的发展。1946年,梨树区人民获得解放。同年冬,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分得土地0.47公顷,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由解放前每公顷1500公斤上升到2125公斤。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梨树区农民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初、高级)、人民公社等3个阶段,农业生产虽有发展,但波动很大,特别是1967—1977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在平缓山坡修梯田,把正当的副业生产当作资本主义批判,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367.5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52%,农业总收入649万元,比1980年翻1番,比1983年,增长21.2%,每人平均收入315元,比1980年增长1.5倍,万元户达23户。1985年,农业总收入840万元,比1984年增长29.4%,每人平均收入417元,比1984年纯增102元,比1977年增长4倍,万元户29户。
商业
1910年,梨树沟子商业开始萌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有些商人从海参崴等地流入梨树沟子经商。1924年,穆棱煤矿建矿,人口骤增,商业随之发展起来,到1931年,梨树区私人经商户发展到112户。梨树区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民族商业日渐衰退,日本商人开设6家商店,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溃逃前,梨树街民族商业萧条。1946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商业。1985年,梨树区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有国营商店12家,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130家,有露天市场十余个,遍及城乡和工矿区,基本适应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000多万元。
教育
1927年1月,穆棱煤矿创办1所中俄合办的小学。1928年,镇内建立第七小学。1931年,全区有4所小学,教师8人,学生340人。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办学形式以官办为主,小学一年级就设日语课,推行奴化教育。1936年,梨树街有小学8所、俄罗斯人中学1所、民众学校1所、私塾4所,共有学生977人、教师47人。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学校及学生数量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提高。1957年,全区有8所小学、教师96人、学生3062人。此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区有各类城镇工矿小学26所,农村学校延伸点4所,普通中学13所,基本普及初中教育。
卫生
1928年,梨树区仅有1家中药铺、1位坐堂先生,医疗条件极差。沦陷时期,梨树保有西医诊所10所(其中,日本人医院3所,俄罗斯人医院1所),医疗条件稍有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50年,私人药店3家。1953年4月,镇设立卫生所。1958年“大跃进”后,各生产大队先后建立医务所,医疗队伍扩大、医疗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有了保障。1985年,全区医疗机构、医疗设施比较健全,比较大型的医院5所,医护人员515人,病床207张,同时还有13所卫生所,医护人员32人。当年,梨树区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先进区。
人民生活
1924年,穆棱煤矿公司建矿初期,600多名工人被资本家雇佣,每天每人平均产煤0.266吨,工资1.5元。1929年,穆棱煤矿公司账房以每沙绳(2.4米)9元的工资付给工人。矿工居住在条件极差的工棚或土坯草房(小马架子)里,因收入微薄,无生活资料,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农民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维持生活。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梨树保后,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1941年开始,当局对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每月每人配给粗粮10公斤,有时还搭配一些橡子面、次玉米面。1943年,梨树街成立“梨树镇配给组合”,一切生活必需品全部实行配给制,工人、农民吃糠咽菜,在温饱线下维持生计。
1946年,梨树区(第六区)政府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经过土改,农民分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煤矿生产得到恢复,商、服等其它各业相应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职工收入逐年增加。1949年,职工月平均工资12元、1952年38元、1958年40元,1959—1976年45元、1978年55元,1985年末89.8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村实行评工记分,1966年,每个劳动力平均年收入450元,按人口平均93元,1967—1977年,由于批判“工分挂帅、物资刺激”,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每个劳动力每年平均收入200元,按人口平均42元。其中,1977年,每人平均收入122.8元。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全区农村每人平均收入315元,1985年,每人平均收入417元,万元产达29户,万斤粮户63户。全区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区建私人住宅26455余间,建筑面积528911平方米,分别比1949年增长29.3倍和32倍。同年年末,全区8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电视机。每户平均有I辆自行车,30%以上的家庭有洗衣机和录音机,10%以上的家庭有照像机和电冰箱。全区存款余额1496万元,分别比1958年增长17倍和30多倍。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