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暗棕壤类
  暗棕壤亦称黄砂土,面积为15751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23400公顷的70.5%。主要分布在麻山区、梨树区和恒山区民主乡低山丘陵地区。进一步分为暗棕壤和白浆化暗棕壤两个亚类和如下4个土属。
  石质暗棕壤面积为9077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0.63%。主要分布在梨树、麻山、滴道、城子河区和恒山区民主乡等地形坡度最大的山区。土壤成土母质为残积、坡积物。土层薄,地表枯枝落叶层厚约5厘米,黑土层厚约10厘米,呈灰棕色,植物根系较发育,土质疏松。下部为碎石层,该层中有淀积现象,再下为基岩。这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7%左右,土壤近于中性。总孔隙度53.5%,适于作物生长。但因土层薄,养分总贮量不多,地面坡度大,适于林业用地。
  砂石质暗棕壤面积为4181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72%。主要分布在麻山、梨树、恒山、滴道、城子河区的低山缓坡地带。成土母质为残积物和坡积物,黑土层15厘米左右,表层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达4.8%,全氮(速效性的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0.2%左右。由上而下养分迅速减少。酸碱度变化不大,均属弱酸性。土壤质地较轻,向下含砂量增大,透气性强,易于耕作。但保水供肥能力低,易受干旱威胁。土壤温度较高、热潮,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转化快,作物前期生长迅速,后期养分不足,宜作林业用地。
  砂质暗棕壤面积为1392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23%。其中,可耕地面积5607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40.3%。主要分布在红星乡的一些坡地上。自然植被为阔叶杂木林。土壤表层有0—1厘米左右的枯枝落叶层、7—15厘米腐殖质层,耕地土壤有7—26厘米厚的黑土层,平均为15厘米。为灰棕色土壤,含有砂粒,团粒结构(土壤颗粒被腐殖质和粘粒胶结形成的似球形团粒)。土质疏松、热潮,但养分含量较低,不适宜作物生长。
  白浆化暗棕壤面积为110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92%。其中,耕地面积2636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24%。全市6个行政区均有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坡地和山前漫岗的上部。母质为洪积、坡积物。土壤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差,易板结。自然植被有次生杂木和灌木林。
  这类土壤在土壤纵剖面中呈不连续的白浆层或黄白、灰白相间的白浆化层。由于內部排水条件差,往往呈潮湿状态。土质呈弱酸性反应,PH值6.2—6.4。表层有机质和全量养分比较丰富,但有效养分(可被作物吸收养分)较其它暗棕壤低。
  二、石质土类
  全市面积为5.40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42%。其中,1608公顷为耕地,占该土壤面积的11.25%。主要分布在恒山、柳毛、梨树等区、乡的山地。成土母质为玄武岩基岩的风化破坏碎屑物质。土体较浅薄,黑土层不超过20厘米,下部为红棕色重壤土(具毛细孔隙土壤),厚40厘米左右。其中,夹有大量的玄武岩碎石,往下过渡为玄武岩基岩。
  这类土壤磷、钾含量较高。由于上部黑土层浅薄,持水性(毛细孔隙中保持最大水量性能)差,地温高,蒸发量大,作物易受干旱。土壤表层土石混杂,地势起伏不平,整平和开垦较困难,以保土育林为主,局部地域土层较厚可开垦为农田。
  三、白浆土类
  白浆土是鸡西市低产土壤之一,主要特征是其表层有一个白土层,厚20厘米左右,呈灰白或草黄色,较紧实,无结构或呈片状结构,含较多铁锰结核(铁锰质团块)或锈斑。可分为如下两个亚类:
  岗地白浆土面积为1601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7.17%。其中,耕地面积为9810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61.3%。主要分布在穆棱河两岸的漫岗阶地和山前缓丘台地地区。长青乡、红星乡分布较广。自然植被为阔叶杂木林。
  岗地白浆土呈弱酸性反应,PH值5.4—6.5。有机质集中在表层,含量3—4%,向下急剧减少。全氮及全磷变化幅度均较大,分别为0.163—0.524%、0.338—0.086%。
  土壤质地从表层往下普遍较粘重,表层多为重壤土,往下多属轻至中粘土。机械组成以粗粉砂(0.01—0.05毫米)和粘粒含量为最多,物理粘粒由表层向下逐渐增多。岗地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岗坡地,坡面长,开垦后易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层薄,营养素总贮量不高。
  草甸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又叫平地白浆土。面积为4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02%。主要分布在麻山乡五龙村较高的平地上,母质为洪积粘土。自然植被以杂草为主,次为分布稀疏、杂生的杨树和白桦树。由于草甸植物影响,这类土壤的腐殖质积累多,肥力较高,现已全部开垦为农田。
  这类土壤的特征和岗地白浆土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黑土层因腐殖质含量较高、颜色较深,厚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有时可达30厘米以上。白浆层呈浅灰色,厚度20厘米左右。淀积层颜色很深,有较多的锈斑。
  草甸白浆土较粘重,粘粒含量高,有定向粘土(非团粒结构)和不同形状的铁锰结核。白浆层组织紧实致密,孔隙很少,总孔隙度38.1%,水分比较丰富,养分储量也较高。这类土壤是宜开垦土壤之一,但开垦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肥力很快减退。
  四、草甸土类
  草甸土群众称为黑土、黑糗土、黑油沙。面积为2071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27%。其中,耕地为11487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55.5%。草甸土全市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穆棱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河漫滩和低阶地上,呈带状分布。土壤母质多为河流冲积物。全市草甸土可分为3个亚类5个土属。
  平地草甸土面积为464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08%。其中,耕地面积为3233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69.6%。自然植被以小叶樟、苔草等草甸植物为主,生长茂盛,大量植物残体成为腐殖质积累于土壤中。
  平地草甸土呈灰至暗灰色,团粒结构明显,下层常积水,通气不好,土质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达16.34%,向下逐渐减少,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PH值6.2—7.0之间。全量养分和代换量(土壤吸引周围各种养分数量)较高。速效磷及速效钾(可被作物吸收的磷和钾)含量高。
  这类土壤所处地势平坦,养分储量较高,水分充足,多已开垦为菜田。
  低平地潜育草甸土该土壤又称沼泽化草甸土,群众也称为黑糗土。面积为314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41%。其中,耕地面积2163公顷,占该土壤的68.8%。主要分布在穆棱河及其支流两岸更低的地形部位和岗间谷地上。自然植被以小叶樟及苔草为主。地下水位较高(1—2米),土体粘重,地面排水不好,土壤水分常处于饱和状态。地温低,土壤微生物处于嫌气性分解状态,腐殖质大量积累,表层形成半泥炭化的草根层。
  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17%,PH值6.4—7.0,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全量养分氮0.1—0.6%、磷0.1—0.3%。潜在肥力很高,但有效养分释放很慢。质地粘重,透水性差,雨季上层潜水面升高,下层受地下水浸渍,对作物生长不利。开垦农田时须注意排水,防止内涝,也要适时耕种,避免湿耕。此类土壤虽然潜在肥力很高,但应采用掺砂和施用热性肥料(圈肥等)以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
  平地白浆化草甸土面积为1022公顷,占草甸土类总面积的4.93%,占全市总面积的0.46%。其中,耕地853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83.5%。主要分布在柳毛、滴道河、兰岭等乡的沟谷地带。母质为粘土沉积物。自然植被为小叶樟、蒿草及小灌木。
  这种土壤除和草甸土存在共性外,在剖面中有白浆化过程,形成不明显的白浆层。表层有机质含量10%以上,向下减少很快。全氮含量0.4%、全磷0.26%,均属较高水平。
  平地白浆化草甸土,冷浆,质地粘重,排水不畅,易受涝灾。作物贪青晚熟,遭受早霜威胁。这类土壤基础肥力不如平地草甸土,但仍属于肥力较高的土壤类型,利用时应注意培肥和改良。
  此外,草甸土还有缓坡洼地草甸土、沟谷草甸土两个土属。
  五、沼泽土类
  沼泽土是鸡西市尚未充分利用的土壤资源,有很大的开垦潜力。面积为113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51%。其中,耕地404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35.8%。主要分布在滴道河、长青、麻山乡的季节 性或长期积水的山间沟谷洼地和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带。沼泽土可分为3个亚类、4个土属。3个亚类特征如下:
  草甸沼泽土草甸沼泽土,群众称为羊草甸子土。面积为33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15%。其中,耕地为111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33.3%。主要分布在麻山乡。所处地势较高,为两山之间的宽谷地带,是草甸土和沼泽土的过渡类型。自然植被有小叶樟和塔头台草,混生有丛桦和沼泽柳等。
  草甸沼泽土,质地比较均匀粘重,物理粘粒50—60%,有机质含量表层在15%以上。土壤呈弱酸性反应,全量养分较高,氮0.7%、磷0.3%,但速效氮、磷、钾均较低,分别为57ppm(ppm,百万分率)、5ppm、162ppm。
  这类土壤地势平坦,水分充足,植物茂盛,覆盖度大,改良后可成为优良草场。
  泥炭腐殖沼泽土面积为42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19%。其中,耕地164公颂,占该土壤面积的38.9%。主要分布在滴道河乡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地带。自然植被有苔草、芦苇、小叶樟、三棱草等。
  土壤呈酸性反应,代换量很高,泥炭层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土壤潜在肥力很高,利用前途广阔,经过开沟排水、掺砂施肥后,大部分可开垦为旱田或水田,也可以作为草场,发展畜牧业。
  泥炭沼泽土群众称为塔头土。面积为7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03%。其中,耕地7.5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长青乡正阳村西北沟常年或大部分时间积水的山间沟谷低地。母质为山上冲刷下来的淤积物。自然植被为苔草群落(不同植物有规律群生)。
  该土壤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素也很丰富,潜在肥力高,属于肥沃土壤,可以开垦种植。但因积水较深,地温低,土壤过湿过冷,养分不易转化。在无排水条件下只能作为草场和放牧场地。
  六、河淤土类
  又称淤积土和冲积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全市境内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面积为699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13%。其中,耕地4602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66.2%。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质地可分为砂质生草河淤土和砂质草甸河淤土两个土属。
  砂质生草河淤土面积为396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7%。其中,耕地2210公顷。母质为冲积砂土。自然植被为柳毛子及蒿草。
  土壤黑土层小于20厘米,有机质和全量养分较低,但因土壤热潮,养分转化快,所以速效养分含量较高。该土壤漏水、漏肥、怕旱,不适于开垦,可作为放牧或割草地。
  砂质草甸河淤土面积298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34%。其中,耕地为2392公顷。主要分布在穆棱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地势平坦地带。自然植被为沼泽柳、大小叶樟、苔草等喜湿性植物。
  砂质草甸河淤土比砂质生草河淤土成土时间长,黑土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5—6%,全氮含量0.1—0.2%,养分含量属中等水平。土壤质地较轻,土质热潮,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转化快。作物前期生长较快,后期需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
  七、水稻土类
  面积为413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5%。其中,耕地3769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91.1%。主要分布在穆棱河、黄泥河子、滴道河和风山河两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母质为草甸土、白浆土及河淤土。根据母质特点,水稻土可分为3个亚类。
  河淤土型水稻土面积为185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83%。其中,耕地为1706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92%。主要分布在穆棱河两岸的柳毛乡和长青乡。
  土壤有机质含量2—7%不等,PH值5.6—6.8,属弱酸性土壤。氮含量0.1—0.4%、磷0.2%左右,速效养分氮164ppm、磷5ppm、钾107ppm。土壤含砂量较高,通气透水性较好。
  草甸土型水稻土面积为166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74%。其中,耕地为1506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90.5%。主要分布在红旗乡、柳毛乡、麻山乡、兰岭乡、滴道河乡和长青乡。
  草甸土型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各地相差很大,从2—11%不等,PH值5—6,属弱酸性土壤。全量养分氮0.4—0.5%、磷0.1—0.2%。速效养分氮189ppm、磷6ppm、钾133ppm。大部分属重壤土,少量为轻粘土。
  白浆土型水稻土面积为61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28%。其中,耕地556公顷,占该土壤面积的90.1%。主要分布在滴道河乡和柳毛乡。
  白浆土型水稻土有机质含量1.2—4.7%,PH值6.8左右,属弱酸性至中性土壤。全量养分氮0.1—0.3%、磷0.02%。速效养分氮145ppm、磷4ppm、钾85ppm。多属轻粘土。

  鸡西市土壤分类简表
  2-6-
1



  主要耕地土壤孔隙度统计表
  2-6-2






  耕地土壤养分(平均)状况表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