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野生动物 一、兽类
据1976年调查和80年代检查:鸡西市(包括鸡东县)的主要兽类有东北马鹿、麝(香獐)、猞猁、紫貂、水獭、黄鼬、黑熊、野猪、狍子、狐、草兔、麝鼠等共8科12种(见附表)。这些兽类主要栖息在掩蔽条件好,食料充足的南部和北部远郊山区。南部山区西起鸡西市前进、胜利、桦木林场,向东至鸡东县属的四山、平房、西南岔、凤凰山等林场;北部山区西起鸡西市麻山、大同林场,东至鸡东县的宝泉、曙光等林场。
兽类还有獾子、刺猬、蝙蝠和鼠类。獾子:穴居山野,夜出杂食昆虫、鼠、蛇、杂草等,脂肪可入药,毛皮可利用。刺猬:昼伏夜出,主食昆虫、鼠、蛇等,为农林益兽,皮可入药。蝙蝠:善于夜间飞翔,主食蚊、蛾等昆虫,为农林益兽。鼠类均属害兽。褐家鼠:是居民和仓库贮粮的大害,并能传播疫病。东北鼢鼠(瞎老鼠):为常见的田鼠,栖于田间、草地洞穴中,白天不敢睁眼,故又名瞎老鼠。危害农作物地下部分和树根,使大片作物和幼树死亡,并破坏草地,造成水土流失。大仓鼠(大搬仓子):常见田鼠,冬季穴居地下深处,盗藏大量粮食。
鸡西市兽类分布表
2-8-1
二、鸟类
鸡西市境内湿热条件优越,地形多变,河流等各种水域密布,森林等各类植被分布广泛,适于各种鸟类的栖息和繁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鸟类41科100种,但多为候鸟,留鸟仅占鸟类的15%左右。根据鸟类的数量和对国民经济作用,可分为3类。
珍稀鸟类属省一类保护的有鸭类的中华秋沙鸭,二类保护的有鸭类的鸳鸯、鸿雁(大雁)。
产业鸟类能提供肉、羽毛等产业鸟类主要有鸭类的优势种绿头鸭和较少见的罗纹鸭、绿翘鸭、白眉鸭、针尾鸭、赤颈鸭、斑嘴鸭、赤麻鸭等10种;鸡类有雉鸡(环颈鸡、俗称野鸡)、鹌鹑、斑翘山鹑;鸠鸽类的山斑鸠、岩鸽;鹬类的鸡鹬、矶鹬;鹭类的苍鹭、草鹭等。
农林鸟类捕食害虫、害兽(鼠类),有益于农林业生产的农林鸟类,主要有鹰类的鸢(老鹰)、雀鹰、鹰雕、鹊鹞;隼类的游隼、红隼、红脚隼;鸮(猫头鹰)类的红角鸮、领角鸮、长尾林鸮、雕鸮等,它们主要捕食鼠类。食虫益鸟有啄木鸟类的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小斑啄木鸟;雨燕类有白喉针尾雨燕、白腰雨燕;燕类有家燕、金腰燕、灰沙燕;山雀类有白脸山雀(大山雀)、沼泽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文鸟类有家麻雀、树麻雀;鸦类有大嘴乌鸦、白颈鸦、喜鹊、灰喜鹊;杜鹃类有四声杜鹃、大杜鹃。食虫益鸟还有黄头鹭(牛背鹭)、灰山椒鸟、伯劳、戴胜、灰头鵶、鹪鹩、鸫、鸲、普通夜鹰等。农林鸟类中,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山雀常被誉为“森林卫士”,猫头鹰被称为“捕鼠能手”。麻雀、乌鸦、喜鹊有时吃粮食;鸢偶而也袭击家禽和益鸟,雀鹰也常捕食其它食虫小鸟,故对农林业有益也有害。
三、两栖类
鸡西市两栖类动物有4科9种。即青蛙、粗皮蛙、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大蟾蜍、花背蟾蜍、东北雨蛙、无斑雨蛙和东北小鲵。青蛙:通称田鸡。栖息在池塘、水沟和小河岸边草丛中。主要捕食农田害虫,对农业有益。林蛙:又称蛤士蟆,生活在池塘、山区溪流中。干燥体和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中医学上用作养阴药。蟾蜍:别称癞蛤蟆。白天栖息在泥穴中或土下、草丛中,夜出捕食昆虫等。蟾蜍皮肤腺白色分泌物加工后制成的蟾酥,中医可作止痛、强心药。
四、爬行类
蜥蜴科有黑龙江草蜥、白条草蜥、麻蜥和胎生蜥4种。蛇类中,无毒蛇有棕黑锦蛇(俗名黄花松)、红点锦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土名野鸡脖子,有微毒)、灰链游蛇、黄脊游蛇;毒蛇有俗称土球子的腹蛇。蛇自然脱下的皮称蛇蜕,中医用作清热解毒、消肿药。蛇类还是鼠类的重要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