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其它灾害

第三节 其它灾害


  一、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是影响鸡西市农作物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率高,危害面积大,程度较为严重。从1949—1981年的33年中,遭受低温冷害的年份有1954、1957、1960、1965、1969、1971、1972、1973、1974共9年,占总年数的27.3%。平均3年多发生1次。在9年的低温年中,除1965和1971年为农业平收年外,其余7年都是歉收年,粮、菜收成明显减产。1960年灾情最为严重,粮食每公顷仅产675公斤。
  从鸡西市农作物生长期需要的热量看,5—9月平均气温总和低于84.2℃时,则发生低温冷害。6月又是关键期,如果6月平均气温低于17.5℃时,这一年基本是减产年。新中国成立以来,6月份曾发生11次低于17.5℃的低温年。其中,就有6年是歉收年。
  二、风害
  1951—1985年的35年中,鸡西市出现大风天(瞬时风速18米/秒以上)共977次,平均每年28次,最多年(1961年)56次,最少年(1951年)3次。大风一般不易给农业生产造成灾害。但风力超过6级时也经常危害农作物。春旱,除因降水量小外,大风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大风可使土壤水份迅速蒸发,加重旱情,不但影响播种质量,还会吹走表土,露出种子。春季大风吹毁温室,刮坏、揭走塑料大棚,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夏季大风常伴随暴雨,使高杆作物倒伏甚至折断,造成秋收减产。秋季大风更易造成将要成熟的作物倒伏、折断,使籽粒着地发芽或籽粒间相互摩擦而脱落,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
  受地势、地形等影响,鸡西市境内各地的风向、风力不同。主要有两条风道,一条是沿穆棱河河谷,途经梨树区一滴道区一鸡冠区;另一条沿牤牛河河谷,途经麻山区—兰岭乡—滴道区—鸡冠区。
  三、冰雹
  鸡西市境内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雹灾。1951—1985年35年中共发生72次,平均每年2次。雹灾多发生在5—6月间,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
  冰雹对农业生产一般危害性不大,但有些年份对作物的危害也很大,轻者减产,重则绝产。1961年6月1次冰雹,滴道河公社受灾耕地达197公顷,其中绝产42公顷。1964年6月,梨树区1次冰雹,雹粒大如蛋黄,小如豆粒,填平耕地垄沟,使受灾区作物减产4成。1970年6月1次冰雹,兰岭、滴道河公社的耕地受灾面积达766公顷,其中绝产257公顷。1979年6月,梨树区1次暴雨夹冰雹,使菜田受害面积达134公顷。
  冰雹一般远郊山区多于近郊平原,故有“逢山加强过山打”的说法。雹打一条线,鸡西市冰雹降落总的方向是西北一东南。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兰岭乡大同—恒山区柳毛乡一梨树区;另一条是滴道区新民—鸡冠区—恒山区。
  四、霜冻
  1949—1981年的33年中,出现春霜冻4次,平均8年1次;秋霜冻10次,平均3年1次。春霜冻对山区农作物影响较大,主要危害幼苗发育成长,甚至冻死。秋霜冻的早晚对全市各区的农业收成有很大影响,凡发生秋霜冻的年份,早霜都比常年提前10—15天。1971年,早霜出现在9月11日,比常年提前14天,造成全市粮、菜大面积减产。
  鸡西市山区、低洼地秋霜冻一般比其它地区提前15天左右,个别年份8月末即可出现秋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