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总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总人口


  据《黑龙江古代简史》记载,距今6000年前鸡西地区就有肃慎人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历史上3次民族大迁徙,特别是清初对“白山黑水”之间的“龙兴之地”实行军事监管的封禁政策后,该地区便逐渐荒芜。1881年,清政府撤销封禁政策后,鸡西地区才又重新开发,居民日渐增多。1908年,鸡冠山一带有100余户人家。1915年,全地区总人口增加到38921人。1925年,穆棱铁路建成通车后,梨树镇成为重镇,梨树沟、黄泥河子和滴道沟相继开发煤矿。至1931年,人口增加到61816人。1936年,林密铁路通车后,鸡西、滴道、麻山等地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到1941年伪鸡宁县成立时,全县总人口89574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鸡宁县有家庭户20999户,人口145276人。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人口出现出生率高、死亡率低的繁衍局面。到1952年底,全县人口增至141675人,比1949年底增长10.9%,每年平均增加4655人,平均每年递增3.5%。1953年后,由于人口失控,出现建国后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连续5年达到50‰,再加上机械增加人口近2万人。到1957年底,全市总人口增加到262603人,比1952年底增长85.36%,每年平均增加24186人,平均每年递增13.1%。同年,中共中央发布节 制生育的指示,但在1958年“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人口又出现失控,到1962年底,全市总人口增加到442506人,比1957年底增长68.5%,平均每年增加35981人,平均每年递增11%。1963年2月,成立鸡西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1964年2月,各区、公社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相应机构,控制人口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并抽调干部和卫生技术人员深入工矿、区社宣传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重大意义。196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节 制生育的各种措施。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鸡西市计划生育机构被撤销,宣传教育工作中断,节 制人口措施停止实施,控制人口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导致人口高出生率回升,又出现人口盲目增长的局面。直到1970年,全市各级计划市各级计划生育机构才逐渐恢复或重新组建。1973年底,全市人口增加到685039人,比1962年增长54.81%,平均每年增加22048人,每年递增4.1%,人口高速发展的势头开始有所控制。1982年,公布施行的新宪法将推行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鸡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采取坚决而有效的控制人口发展的措施,上下齐抓共管,将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和每个家庭。1985年底,全市人口增加到806802人,比1973年底只增长17.77%,平均每年递增1.4%,全市人口发展开始走上低速而稳定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