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四编 城乡建设

概述


  鸡西市城乡建设,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6年的建设,市中心区(鸡冠区)与东部的鸡东县、西部的恒山区、北部的滴道区、东北部的城子河区以及距市中心区较远的梨树区、麻山区,构成以鸡冠区为市中心,一城多镇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比较混乱,街道路面差,排水暗渠管道少,园林不成型,城镇呈现“脏、乱、差”的局面。
  1957年,鸡西建市后,市人委把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列入议事日程。1959年,制定鸡西市第一部总体规划。鸡冠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确定为规划重点。城市布局,根据市区工业结构、发展趋势和城市防洪以及穆棱河北岸煤炭储量大等情况,确定城市向穆棱河南岸发展的方案。工业、仓库、对外交通运输及生活居住用地等各功能区,初步按规划建设。恒山、滴道、城子河、梨树及麻山区也相应按全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要求标准进行建设及配置。旧城的“脏、乱、差”面貌有所改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总体规划被废弃,私建、乱建成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遭到破坏,各区的城区建设也十分混乱。城市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处于无政府状态。
  1979年以后,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有较大发展。1981年底,鸡西市第二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中心区(鸡冠区)规划3个中心、6个功能区。城市建设按总体规划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迅速发展,恒山、滴道、城子河、梨树和麻山5个区也都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各区的工业、仓库、对外交通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均按区级标准设置与建设。
  1985年末,市中心区的主、次街道铺装路面28条,总长2.8万米(不包括巷道),多为柏油路面,少部分为块石路面。恒山区8条街路,铺装7条;滴道区8条街路,铺装7条;城子河区8条街路,铺装4条;梨树区12条街路,铺装9条;麻山区7条街路,铺装1条。全市(包括各区矿)共铺装路面总长8.5万米,是1957年的16倍。全市共安装路灯1202盏,是建市时的12.4倍。安装排水管道1.6万米,排水明沟4940米,排水工程是建市时的2.5倍。房地产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城镇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城市陆路交通发展很快,铁路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市内公共交通在6区13个城镇开辟23条线路,联成网络,鸡冠区成为全市的交通中心。鸡西市在发展中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重要经济中心,辐射着周围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