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章 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1936年,伪密山县都邑计划署对鸡西地区进行初步规划。重点规划鸡西街,东为3400米,南为2700米,西为2500米,北为2000米,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1941年,伪鸡宁县建立后,县都邑计划局又进一步规划鸡宁街铁道以北东西走向的一街、永昌、祥光3条土路各长400米,南北走向的金融、广益、四街北段、丰泰、鸿雁5条街各长294米。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主要规划和建设鸡冠区铁路以南地区。四街和东山划定为鸡西矿务局总机厂的职工住宅区。北山、南山、新南山,划定为鸡西矿务局和一○八煤田地质勘探队的职工住宅区。新南山和南山之间10万平方米面积划定为公园。延伸和拓宽中心大街,新建兴国、红旗、南山等道路。
1959年,制定第一部《鸡西市总体规划》。规划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提出规划的范围和重点。鸡冠区为市中心区,是总体规划的重点。按照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设计原则,鸡冠区规模为:1962年(近期),人口从1958年底的6.2万人增加到12万人;1972年(远期)增加到18万人;建成区用地面积从1958年的4.76平方公里增加到9.2平方公里。1972年达到21.2平方公里。规划在充分估计鸡冠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分析各种工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防洪和穆棱河北岸地下煤炭储藏量大等自然情况,提出鸡冠区近期、远期均向南发展的方案和功能分区。工业用地:机械工业以鸡西煤矿机械厂、矿务局机电厂为主,面积60万平方米,若容纳不下,则向南往市传染病医院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在地势平坦,运输方便,地处城市下风向的东部工业区发展,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轻纺工业向西北部发展,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建材工业向东山和朝阳沟砖厂用地发展;仓库用地位于西鸡西铁路编组站南仓库区。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编组站在西鸡西原地扩建。生活居住用地分为中部、东部、西部生活居住区。市中心位于红旗路一带。但是,在实施总体规划中,发现第一部总体规划重点放在鸡冠区,对其它各区只作了粗略的设想,城市架子拉得过大,道路红线宽度定得过小等缺陷。
1964年,市人委对第一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对城市规模及布局作了适当调整,充实内容,完善城市道路网,南山路向西与文化路交汇,和平大街向南延伸,协调了城市功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总体规划被迫停止实施,城市建设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私批乱建成风,造成市容不规整,环境质量差,土地利用率低,生活居住用地比例不当等后果。1978年,市革委组成以城建局规划处为主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班子,进行资料搜集、调查研究、提出方案、编写规划。于1981年11月完成《鸡西市第二部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并经市人大批准,报省城市规划技术监督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作了评审鉴定,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部《鸡西市总体规划》依据鸡西煤田分布和矿区的建设特点,以鸡冠区为中心的大分散、小集中,1城多镇的城市结构,组成城市集中群,2个卫星城,9个卫星镇。规划期限以1980年为起点,近期到1985年,远期到2000年。发展规模,全市人口近期控制在60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80万人左右;全市建城区城镇用地近期控制在63平方公里以内,远期控制在75千方公里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