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堤防
第六节 堤防
1942年,伪鸡宁县公署强派劳工从城子河铁路至左家街穆棱河南岸修筑堤坝。堤高不足1米,宽近2米,堤段长2.5公里,保护鸡宁街不受洪水灾害。1943年8月,穆棱河河水泛滥,堤坝全部冲毁。洪水最大流量2800立方米/秒,梁家街、丰安厢受灾严重,全县淹死32人,冲倒房屋600余间。
1957年,市人委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作出从解冻期到汛期前在穆棱河南岸临近鸡冠区一侧筑护城堤6公里的决定,动员各行各业投入“防洪保城”大会战。各厂矿、企业、机关等单位按照分担的任务积极抢修,在汛期到来前修筑从新发大队(左家街)到矿棱河出口处的堤坝,有效地防止当年8月23日穆棱河河水泛滥对鸡冠区的危害。
1965年春,市人委又一次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加固已建城堤,在原堤上增高1米,坡度1:1.5米,同时向东续建2.5公里新堤。8月,鸡西市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洪水,洪水最大流量4250立方米/秒。鸡冠区护城堤中段(矿务局水源地)180米堤脚被冲刷脱坡,东段(鸡西小学房后约400米)洪水漫顶30厘米,经组织数千人连续3昼夜的抢修,保住城堤,减轻水害造成的损失。
1975年7月,续建西起新发大队,东止鸡西市造纸厂,全长11.2公里的护城堤。1978—1980年,3次对护城堤险要地段(市酱菜厂以东)用石砌或水泥护坡7.9公里。并设涵闸8座。1983年春,对已建11.2公里护城堤再次普遍加高0.5米,坡度平均达到1:1.8,基本达到国家对护城堤防标准的要求。1985年底,防洪堤总长1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