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环境卫生

第八节 环境卫生


  一、街道清扫
  1941年,鸡宁街和梨树镇,均雇清道夫清扫镇内主要街道,用人力车或毛驴车清运垃圾。
  1952年8月,东海国营农场(今八五一○农场)组建第一支专业卫生队,农工64名,畜力车32辆,以积肥为主,冬天进城拉运冻粪。1955年,这支卫生队归鸡西县管理。
  1957年后,环境卫生事业有所发展。1962年,恒山、滴道、梨树、麻山区先后组建专业卫生队。1978年后,城市街道清扫实行四定(定人、定点、定时、定任务)加奖励的办法,调动了清扫工人的积极性。清扫工人不分寒暑,每日4时到岗,完成定额4000平方米路面清扫任务,下午仍手持铁撮和笤帚上岗保洁。1980年后,全市实行清扫冰雪责任区包干制。每逢冬季降雪,责任单位主动上街清扫分担区范围内的积雪,并及时清运,做到路面无积雪,交通无阻。1985年末,全市已拥有2536人的环境卫生队伍。其中,煤矿系统1100人,市政系统1436人(含街道保洁员508人),总清扫面积131万平方米。
  二、垃圾粪便清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委所辖范围内的垃圾,由居民委员会动员居民每月缴纳50元(旧人民币)卫生费,雇人用土篮运到低洼地带填充。
  1952年6月,城关区(今鸡冠区)组建专业卫生队,各区也相继成立专业卫生队,用畜力车清运垃圾。
  1983年5月,鸡西矿务局所属12座煤矿及柳毛石墨矿、碱场煤矿、磷矿、立新煤矿的卫生清扫、垃圾粪便清运,实行区矿分管。市财政每年拨出城市维护费3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补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不再进城掏粪。1983—1984年,市政府拨款28万元,为鸡冠、恒山、滴道区购置真空吸粪车6辆,保证了全市年产10万立方米粪便及时清掏外运,夏季粪便污染环境的难题得到解决。1985年,清运垃圾53.1万吨,公共厕所548座,清运粪便12.8万吨。
  三、环卫设施
  机动车1964年8月,副市长侯越率领工作组深入到鸡冠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环卫调查,对区卫生队的编制、经费、运力作了调整。9月,从市运输公司调出“嘎斯”汽车4辆,归鸡冠区卫生队清运垃圾专用。1980年6月,鸡冠区卫生队卖掉畜力车16辆,购买汽车6辆。恒山、滴道、梨树、城子河区也卖掉畜力车,购买汽车。麻山区由市配备1吨翻斗柴油车2辆。1983年,区矿环境卫生分管后,矿务局所属统配煤矿及柳毛石墨矿、碱场煤矿、磷矿和立新煤矿均配备专用汽车,全市清运垃圾实现机械化。1985年末,全市用于环境卫生的专用机动车150辆。其中,大型垃圾车75辆,小型垃圾车39辆,真空吸粪车21辆,大中型洒水车15辆。
  公厕建市前,鸡西县各镇及矿区公厕很少。除少数机关及医院有水洗厕所外,大都是在室外用木板钉或砖石砌的简易厕所。1958年,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鸡西市对城镇厕所普遍进行整修。公厕或单位厕所在粪坑上加盖板,居民自用厕所加深粪坑和经常撒生石灰消毒。同年6月,市人委专项拨款建公厕。鸡西影剧院东侧、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支行西侧、工人俱乐部东侧,皆建木板结构公厕。同时,各区矿也新建一些公厕。1979年后,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上厕所成为难题。1980—1983年,市政府把修公厕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专项拨款24万元,在全市修建公厕30座。1985年末,全市有公厕1721座,使上厕所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果屑箱1979年5月。从火车站经由兴国路、中心大街、红旗路至市政府,沿途主要街道设塔型铸铁果屑箱25个。1983年以后,鸡冠区主要街道,恒山区、滴道区中心路(街),梨树区六道街均设果屑箱,共369个。1985年末,全市沿街公共场所设置果屑箱1425个。
  四、环卫管理
  1978年,全市执行《鸡西市卫生管理暂行条例》,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正轨。1982年,市政府颁布《鸡西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细则》。1983年,市政府办公室发布《鸡西市厕所管理细则》。1984年4月,市政府发布《鸡西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鸡西市卫生管理条例》和《鸡西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