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热
第二节 供热
一、供热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鸡宁县民间用火盆、手烧炉、火墙、火炕取暖。新中国成立后,工、矿、机关、学校、医院、商店及居民,多以小煤炉、小锅炉及火炕、火墙取暖。
1968年,市革委与鸡西发电厂合作,拟在鸡冠区中心大街两侧办公室、商店、厂房、宿舍、住宅,实行集中供热。时值“文化大革命”,资金不落实,仅修建了供热主干线地沟4000米,铺设供热管路至鸡西煤矿机械厂部分厂房和宿舍楼,供热面积0.7万平方米。
80年代初,市政府将市中心区集中供热工程列入“六五”建设计划。1981年,市政府成立煤气供热领导小组,抽调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供热和煤气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1983年,成立鸡西市煤气、供热办公室,研究制定鸡西发电厂供热改造工程方案。
1984年4月,省计委和省电业局在鸡西发电厂召开会议,对鸡西市供热改造工程和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主设计单位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提出的《鸡西发电厂供热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编制的《黑龙江省鸡西市集中供热管网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市计划委员会、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向省计委和省建委呈报《鸡西市集中供热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设计任务书》,并上报国务院。6月,国家水利电力部生产司,以电生计字[1984]第123号文批准鸡西发电厂改造现有部分发电机组为供热机组,实行热电联产。7月,省计委黑计字[1984]第154号文批准鸡西市集中供热管网工程。10月,省建委在哈尔滨市组织召开审查会议,以黑建综字[1984]第19号文批准初步设计与投资总额概算。
1985年3月,成立鸡西市集中供热工程指挥部。4月,鸡西发电厂供热机组改造工程开工,9月竣工。同年5月,集中供热管网工程动工,11月建成供热管网。通向鸡西煤炭卫生学校、黑龙江矿业学院、市中心区3条主干线,向用户供热,实现供热面积58万平方米。
二、热源
1985年,市投资453万元,对鸡西发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将凝汽式汽轮机的凝汽器作为热网的基本加热器,同时在机组上打孔抽汽供给热网二级加热交换站用汽。供热水温度,热源出口42—82℃,回水温度34—59℃。热源出口供水压力7.4公斤/平方厘米,回水压力1.4公斤/平方厘米。耗热量,城市公用建筑物55大卡/平方米·时。居民住宅55大卡/平方米·时。工业厂房100大卡/平方米·时。热水循环量2980—3800吨/小时,补水量600—700吨/小时,平均热负荷量5500万大卡/小时,最大热负荷量7640万大卡/小时,最小热负荷量3340万大卡/小时,年供热量2424.95亿大卡,室温合格率97%。
三、热网
鸡西市中心区地势高,位差较大。市第十九中学比热源出口地势高50.5米。当供热系统停止运行时,管网的静压值为67.5米水柱,超过采暖设备允许承受水压35米水柱的规定。因此,在城市供热管网工程建设中,设置了中继泵站和安全水封泄水管,用二次加压的方式提高供水压力,回水则靠位差接入回水总管。热网由4条主干线、53个热力点、3个中继泵站和热力点的支户线,组成城市集中供热网络。由支户线与室内采暖管道碰头连接,构成完整的供热系统。鸡西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额为2403.14万元,引进国外预制保温管,应用计算机系统监测指挥供热,提高了城市热网管理现代化水平。
供热网主干线,总长度20.2公里,呈枝状布置。热源出口管径820毫米,在发电厂区内架空铺设至热网首站零号井。供热管网主干线有鸡西煤炭卫生学校线,黑龙江矿业学院线、中心线、道北线。在主干线上,设地面热力点49座,地下检查井式热力点4座,每个热力点的供热半径控制在500米内。依据建筑物不同用途,地形标高差别,采暖设备承压强度大小,运行压力的高低等,在11号、18号、29号热力点内,设置中继泵站,安有热水循环泵,还在1号、10号、12号、16号、49号热力点内,安装管道泵或小型临时加压泵。
支户线管网,总长度39.4公里,直接与用热单位连接。铺设方式采用直埋、地沟、架空3种。直埋安装占62%、地沟占28%、架空占10%。直埋管道用硬泡保温,地沟和架空管道用岩棉保温,支户线与用户连接入口处均设检查井,井内设有控制调节 阀门、压力表、温度计和泄水阀门。管道的热伸长量,用套筒伸缩器与方型胀力解决。
四、供热效益
1985年,鸡西发电厂实行热电联产后,将31—25—Z型凝汽式汽轮机改为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机组后,有效地利用4600万大卡/小时汽轮机排汽热损失,相当于每小时节 约标准煤6.5吨,1个采暖期可节 约煤炭4万吨,电厂可增加供热费收入200万元。集中供热后,各企事业单位的采暖小锅炉从265台减少到3台,年耗采暖煤从16.7万吨减少到6.9万吨,1个采暖期节 约煤炭9.8万吨。炉渣排放量减少3.5万吨,减少排放烟尘3910吨、氢氧化合物44吨、二氧化碳626吨,减轻了大气污染,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