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筑施工
第三节 建筑施工
一、基础
1924年,穆棱煤矿建木板房,结构简单,荷载小,大部分采用灰土夯实基础。1933年,日本人修建的建筑工程绝大部分是采用砖和毛石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筑工程除采用砖、石、混凝土基础外,还采用过砂垫层和砂石垫层基础。60年代,采用爆扩短桩基础。1964年,翻建市消防队二层楼时,首次进行群桩爆扩桩基础试验。由于波及到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未能广泛应用。60年代中期,采用预制桩基础。70年代中期,预制桩基础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广泛应用。市二建公司施工的河滨影剧院建筑在深达4米的回填土上,基础采用打入式预制桩。80年代初,矿务局建筑工程处在施工矿务局师范学校教学楼、杏花竖井住宅楼时采用螺旋钻孔灌注桩基础,降低工程造价,减轻劳动强度,解决含水量大的地基承载力问题。
二、墙体
1907年,初到鸡西地区定居的垦荒者挖“地窨子”住,以土为墙。后来建筑房屋的结构不断发展,出现拉哈墙、夹板泥墙、拉袋子墙、泥堆墙、土坯墙。新中国成立后,公用建筑用手工制红砖砌墙。1963年,矿务局建设处利用发电厂的废渣制成粉煤灰硅酸盐砌块,建1栋六不用(不用红砖、水泥、钢筋、钉子、红瓦、木料)新技术楼。楼建成后,保温性能良好,但由于采用无熟料水泥,砌筑勾缝出现冷桥,未大量推广。80年代,矿务局办公楼、煤矿机械厂科研楼、河滨影剧院、工商局办公楼等工程,墙体均使用轻质泡沫硅酸盐大块。鸡西市建材工业局、矿务局分别在恒山区和麻山区建矸石砖厂。矸石砖作为墙体曾广泛使用一时,但溶冻不如粘土砖,易分层脱落,且成本高于粘土砖,未能大量推广。
三、屋面
屋面覆盖鸡西地区早期房屋屋面以草木泥覆盖,用苫房草苫房。1924年,穆棱煤矿公司所建房屋采用铁皮屋面。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瓦屋面逐渐普及。50年代,屋面除用粘土瓦,还采用水泥瓦、石棉瓦和大型屋面板等。60年代初,以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预制空心板作屋面结构的最多。市丝绸厂主厂房试建混凝土薄壳曲拱新型屋面结构建筑。鸡西矿务局建筑处建公寓式住宅时,使用3米连续跨0.5B空心板和U型钢混槽型板,每隔一块板上下扣板,半坡屋面在混凝土板上抹光,取代木屋架结构。由于施工技术复杂,保温性能不好,未能推广。
屋面防水鸡西地区早期民宅多以草泥防水,以后用瓦屋面、铁皮屋面防水。平屋面为卷材防水,分柔性防水和刚性防水,还有刚柔结合的双重防水。柔性防水是以石油沥青、油毡纸为主要防水材料,用石油沥青马蹄脂胶合成三毡四油或二毡三油做防水层。刚性防水是以细石混凝土或防水砂浆做防水层,把细石混凝土或防水砂浆分隔成块体,中间用防水油膏封堵。在鸡西市因温差大刚性防水易产生裂缝,很少使用。从1983年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冷作防水屋面。以涂膜防水代替卷材防水。冷作防水屋面,操作简便,施工安全,不污染环境,有重量轻、使用温度宽、耐气候性好、延伸率大的特点。
四、装饰
1924年,在平阳镇街里修建的东大庙,采用飞檐彩椽结构。1955年新建的鸡西县人民委员会办公楼(今鸡冠区政府办公楼)采用仿古式宽廊檐、明柱、画栋、斗拱、花门窗、挂泥鱼鳞瓦盖。60年代,装饰工程普遍采用白灰浆粉刷、板条天棚用麻刀白灰浆抹面。外墙多为砖墙勾缝刷红土,小量也有水泥沙浆抹面或以水刷石装饰。70年代,用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剁假石,有的用兴凯湖沙和水泥配合为沙浆,抹完后用木板划成条纹,成为一种假瓷砖,市革委招待所就采用这种装修粉饰外墙。内部装饰,门厅采用人造大理石贴墙裙,大理石铺地面和楼梯踏步,高级卧室内贴墙壁纸墙面,室内装饰也出现喷漆、滚涂、弹涂新工艺,塑料壁纸也有应用。80年代,高层公共建筑外部装修大多采用瓷砖、釉面砖、马赛克、大理石及外墙涂料。内部装修用壁纸、墙布及罩面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