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第五编 经济综述
第一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后,在农村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奸清算斗争,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在矿山进行民主改革,恢复生产。经过2年的艰苦斗争,全县土改运动结束,矿山恢复了生产,农民、工人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高涨。1948年,全县生产煤炭206万吨,接近沦陷时期最高年产量;发电量4389万千瓦小时,比沦陷时期最高年发电量多24.3%。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811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991万元,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73.8%;农业总产值662万元,占8.2%;商业、饮食服务、供销和物资(以下简称商业)总产值1442万元,占17.8%;邮电、运输总产值18万元,占0.2%。在全县社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总产值5523万元,占68.1%;电力工业总产值369万元,占4.5%。
1953年,鸡西县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56年,全县顺利地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加快了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22322万元,比1949年增长1.75倍,每年平均递增13.4%。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74倍,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51倍。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12974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1.4倍,每年平均递增11.2%;电力工业926万元,增长1.5倍,每年平均递增12.1%。
1958年后,鸡西市的经济建设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一度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总产值统计数字增大,其中有一定的虚假成分。1960年,社会总产值51963万元,比1957年增长1.3倍,每年平均递增32.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倍,农业总产值下降5.3%。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28676万元,增长1.21倍,电力工业2873万元,增长2.1倍。
1961年,鸡西市认真纠正3年“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管理机制上强调综合平衡,加强集中统一;在农村调整核算单位和分配关系;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等,较好地处理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65年,社会总产值38365万元,比1960年下降26.2%。其中,工业总产值下降29.7%,农业总产值增长37.8%。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降低29.1%;电力工业完成鸡西发电厂第三期扩建工程,总产值增长30.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鸡西市的经济建设在困境中缓慢发展。1971年后,才有较大发展。1975年,社会总产值68003万元,比1965年增长77.3%。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75.8%,农业总产值增长68%,建筑业增长24.5%,商业增长1倍,邮电运输业增长13%。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25435万元,增长25.2%。电力工业8646万元,增长1.31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拨乱反正,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促进经济的发展。1985年,社会总产值130047万元,比1949年增长15.03倍,每年平均递增8%。其中,工业总产值95840万元,比1949年增长15倍,每年平均递增8%,占社会总产值的73.6%;农业总产值5665万元,比1949年增长7.56倍,每年平均递增6.1%,占社会总产值的4.4%;建筑业总产值9967万元,比1950年增长242.1倍,每年平均递增17%,占社会总产值的7.7%;商业18295万元,比1949年增长11.69倍,每年平均递增7.3%,占社会总产值的14.1%;邮电运输业280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14.6倍,每年平均递增7.9%,占社会总产值的0.2%。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采选业47347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7.6倍,每年平均递增6.1%,但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1949年的68.1%下降到只占36.4%,减少31.7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总产值6377万元,比1949年增长16.28倍,每年平均递增8.2%,占社会总产值比重只比1949年增长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