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品结构
第三节 产品结构
一、农产品结构
1906年后,鸡西地区农民一直是以种植粮食、大豆为主。
1948年,鸡宁县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农民仍以种植粮食、大豆为主,但农产品结构逐步有所变化。1949年,鸡西县农产品总产量23316吨。其中,粮食产量11995吨,占农产品总产量的51.4%;大豆3340吨,占14.3%;蔬菜7573吨,占32.5%;小油料、晒烟、瓜类及其它农产品408吨,占1.8%。在粮食产量中,玉米4465吨,占粮食产量的37.2%;水稻2965吨,占24.7%;谷子1817吨,占15.1%;高粱1511吨,占12.6%;小麦689吨,占5.8%;杂粮548吨,占4.6%。
1950年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农产品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1957年,全市农产品总产量49690吨。其中,粮食19865吨,占农产品总产量的40%,比1949年减少11.4个百分点;大豆3355吨,占6.8%,比1949年减少7.5个百分点;蔬菜22635吨,占45.5%,比1949年增长2倍;其它农产品产量3835吨,占7.7%。在粮食产量中,玉米7037吨,占粮食产量的35.4%,比1949年减少1.8个百分点;水稻4513吨,占22.7%,比1949年减少2个百分点;谷子3510吨,占17.7%,比1949年增加2.6个百分点;高粱1943吨,占9.8%,比1949年减少2.8个百分点;小麦1902吨,占9.6%,比1949年增加3.8个百分点;杂粮960吨,占4.8%,比1949年增加0.2个百分点。
1958年后,全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农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196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57年的19865吨减少到15113吨,每年平均减少1584吨;大豆产量由1957年的3355吨减少到675吨,每年平均减少893吨。蔬菜产量则由1957年的22635吨上升到79990吨,增长2.53倍。1961年后,蔬菜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1965年,全市玉米产量7561吨,占粮食产量的35.6%,比1957年增加0.2个百分点;水稻5256吨,占24.7%,比1957年增加2个百分点;谷子产量5168吨,占24.3%,比1957年增加6.6个百分点;小麦产量1430吨,占6.7%,比1957年减少2.9个百分点;高粱产量1071吨,占5.1%,比1957年减少4.7个百分点;杂粮产量759吨,占粮食产量的3.6%,比1957年减少1.2个百分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农产品产量不稳定。从1972年开始,粮食和蔬菜产量逐年增长。1975年,全市农产品总产量178576吨。其中,粮食产量40530吨,占农产品总产量的22.7%;大豆产量7780吨,占4.4%;蔬菜产量127010吨,占71.1%;其它农产品产量3256吨,占1.8%。在粮食产量中,仍然是玉米产量最多,其次是水稻、谷子。
1976年后,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大豆、蔬菜和其它农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1985年,全市农产品总产量230578吨。其中,粮食产量29245吨,占农产品总产量的12.7%,比1975年减少10个百分点;大豆产量9729吨,占4.2%,比1975年减少0.2个百分点;蔬菜产量160021吨,占69.4%,比1975年减少1.7个百分点。其它农产品产量31583吨,占13.7%,比1975年增加11.9个百分点。在粮食产量中,水稻产量上升到第一位,达13338吨,占45.6%;玉米8381吨,占28.7%;谷子和小麦产量为2808吨和2753吨,分别占9.6%和9.4%;杂粮和高粱产量为1171吨和794吨,分别占4%和2.7%。在其它农产品中,烤烟和瓜类产量最多,达12605吨和9263吨,分别占其它农产品产量的39.9%和29.3%;青饲料产量为4157.5吨,占13.2%;葵花籽产量3918吨,占12.4%;油料作物(506.5吨)、蓖麻籽(696吨)、麻类(358.5吨)、药材(78.5吨)等共1639.5吨,占5.2%。
二、工业产品结构
1946年,鸡宁县政府成立后,增加了洗精煤、焦炭、矿车和皮鞋产品。1949年,鸡西县共生产煤炭245万吨,炼焦用洗精煤10万吨,焦炭20966吨,发电6137万千瓦小时,水泵68台,粘土砖1740万块,粘土瓦119万片,各种服装2.1万件。1950年,又增加生产铸钢水170吨,石墨1815吨,木锯材2.1万立方米。1952年,机械工业由维修转向制造,生产钻探机152台/604.5吨,抓岩机2台/2.4千瓦,卷扬机2台/9.4千瓦。轻工业增加生产轻革、重革、糖果、食用植物油及豆饼等。1957年,又增加生产萤石。同年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590万吨,炼焦用洗精煤90万吨,发电14174万千瓦小时,铸钢水3419吨,采煤机械1123吨,卷扬机50台,食用植物油814吨,萤石730吨,锯材15504立方米,粘土砖5967万块,粘土瓦284万片,皮鞋1.5万双,白酒337吨。
1958年后,先后又增加生产生铁、铁矿石、低标号水泥、电石、金属切削机床、磨碎机、滚动轴承、暖气片、铁钉、风机、农用柴油机、啤酒、日用玻璃制品、丝织品、缫丝、收割机、粉碎机、铡草机、压风机、防爆电动机、冲槽、电焊机、脱谷机、刃具、耐火砖、钢、联合采煤机、截煤机、装岩机、装煤机、煤电钻、皮带运输机、刮斗机、变压器、柞蚕丝,型沙处理机、铲耥机、水田犁、标准件、钳子、皮带卡子、拣煤机、打眼机、阀门、洗选设备、研磨设备、钢磨、收音机、无线电元件、汽车配件、鞋钉、道钉、制米机、棉胶鞋、胶鞋、机制纸和铸铁直管等。1965年,鸡西市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937万吨,炼焦用洗精煤101万吨,焦炭96万吨,发电57203万千瓦小时,石墨3916吨,丝织品22万米,机制纸662吨,铸钢水4699吨,棉胶鞋1.5万双,采掘机械2030吨,皮鞋1.5万双,白酒(折65°)656吨,啤酒248吨,铸铁直管1595吨,食用植物油777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先后增加生产混凝土搅拌机、水泥速凝剂、双滚筒联合采煤机、扒斗机、牛头刨床、齿轮加工机床、组合机床、导轨磨床、空气锤、电抗器、高频微伏表、心脏起搏器、热电偶、热电阻、拖拉机配件、量具、剪板机、工业锅炉、水暖零件等。1975年,煤炭产量1166万吨,炼焦用洗精煤产量161万吨,焦炭93002吨,生铁1896吨,铸铁管5546吨,发电132873万千瓦小时,采煤机械2541吨,混凝土搅拌机107台,胶鞋12.2万双,水泥33865吨,石墨22970吨,皮鞋1.8万双,白酒1512吨,啤酒2206吨,机制纸1018吨,丝织品71万米,食用植物油2592吨。
1976年后,陆续增加水果罐头、乳粉、棉纱、棉布、鞣制皮革、钢木家具、药用卫生纸、油漆、轮胎补胎、塑料制品、卫生陶瓷、耐火材料、磷精粉、医疗器械、灯泡、阴阳树脂、电缆桥架、钢窗、电位器、尼龙袜、棉毛衫裤等产品。1985年,煤炭产量1886万吨,发电量114553万千瓦小时,洗精煤247万吨,焦炭35075吨,生铁22323吨,铸铁管12686吨,采煤机械3552吨,混凝土搅拌机279台,水泥11.8万吨,石墨39069吨,丝织品172万米,皮鞋13万双,白酒1500吨,啤酒12656吨,机制纸606吨,食用植物油6500吨。
三、建筑业产品结构
1916年后,鸡西地区兴办煤矿,铁路通车,人口增加,居民逐渐有土坯房、地窨子、马架子、“泥绺子”(以草裹泥、编辫筑墙)住宅。1924年后,穆棱煤矿公司建少量砖结构(铁皮顶)房屋。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建日本式房屋,并建造鸡西地区第一座二层楼房(日本陆军医院)。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鸡宁县城镇私人住宅27.3万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房屋25100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的9.2%;土坯结构房屋147900平方米,占54.2%;“拉合辫子”、“叉泥”(以草拌泥垛筑墙)、草屋顶房屋7万平方米,占25.6%;“马架子”和棚户房3万平方米,占11%。
1946年,城镇居民建土坯房屋6800平方米。1949年底,城镇房屋达27.98万平方米。1950年,矿务局开始建公房,竣工47805平方米。其中,60%是砖瓦房,30%是土坯房,10%是简易房屋。以后,新建房屋逐渐增多,1957年竣工房屋面积16.28万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5698平方米,占竣工房屋面积的3.5%;混合结构房屋6349平方米,占3.9%;砖木结构房屋82385平方米,占50.6%;简易房屋68368平方米,占42%。
1958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17.59万平方米,1959年增加到27.15万平方米,1960年增加到26.65万平方米。在竣工面积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3.1%;混合结构占5.5%;砖木结构占55.4%,简易房屋占36%。
1961—1965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25.09万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3%,比1960年减少0.1个百分点;混合结构占5.8%,比1960年增加0.3个百分点;砖木结构占56.1%,比1960年增加0.7个百分点;简易结构占35.1%,比1960年减少0.9个百分点。
1966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4.28万平方米,比1965年增长51.8%。1967年下降到2.31万平方米。1968—1971年,房屋竣工面积在1.09—1.83万平方米之间。1972年后,连续3年逐年增长(1972年7.15万平方米,1973年7.78万平方米,1974年10.59万平方米)。1975年则下降到9.46万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2%,混合结构占19.7%,砖木结构占56.5%,其它结构占2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补偿城市人民生活欠帐,房屋建筑面积逐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层次越来越高。1985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34.5万平方米,比1975年增长2.65倍,6层以上高楼也逐年增多。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1.8%,混合结构占21.4%,砖木结构占52%,其它结构占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