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六编 经济综合管理

概述


  沦陷时期,鸡宁县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民族工商业,用价值规律调节 经济运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垄断了全县的经济命脉,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经济管理采取灵活多样、区别对待、因时因地制宜的办法,积极扶持和发展私人经济,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全民经济。全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1952年与1949年相比,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51.7%,农业总产值增长90.5%。1953年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至1957年,全市初步形成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其间,尽管在某个时期出现过管理过于集中,企业自主权过少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全市已形成以国营统配煤矿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格局。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计划管理方式灵活多样,注意发挥市场调节 的作用。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鸡西市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市经济比较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80.7%,农业总产值增长32%,职工平均工资增长53.1%,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79.4%。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搞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取消自留地,关闭集贸市场。在领导和管理方式上,搞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用群众运动代替经济管理工作。“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后,农村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城市,造成城镇负担过重,农业生产下降,加上盲目地下放管理权限,使全市经济管理混乱,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农业大幅度减产,工业统计数字失真,市场商品可供量急剧减少,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61年,市委、市人委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经济管理上,加强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管理体制;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等,使全市国民经济农、轻、重协调发展,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物价稳定,商品供应形势好转,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济管理工作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大搞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升级”、“过渡”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后,限制农村搞多种经营生产和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关闭农贸市场,缩减集体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取消个体商贩。全市流通渠道基本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给全市人民造成买难、卖难、吃饭难、做衣难、修理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经济管理上,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严格财政和信贷管理,制止滥发奖金,稳定市场物价等措施,加强计划、统计、物资、劳动、物价、工商行政和标准计量工作。经济管理逐步形成了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新局面。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出现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大型工商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小型工商企业实行集体承包、个人承包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1984年开始,全市经济管理加强宏观控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允许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一起上,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85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60.4%,农业总产值增长18.1%,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66倍。